訴衷情·夜來沉醉卸妝遲

訴衷情·夜來沉醉卸妝遲

訴衷情:夜來沉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酒醒熏破春睡,夢遠不成歸。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更挼殘蕊,更捻餘香,更得些時。

概況

【作品名稱】訴衷情·夜來沉醉卸妝遲
【創作年代】宋
【作者姓名】李清照
【作品體裁】

原文

訴衷情
夜來沉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酒醒熏破春睡,夢遠不成歸。
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更挼殘蕊,更捻餘香,更得些時。

注釋

①“夜來”二句:此二句中的“沉醉”云云,當系化用《詩·邶風·柏舟》的“微我無酒,以敖以游”二句:梅萼:梅的萼片,此處代指梅。
②“人悄悄”三句:既是化用《詩·邶風·柏舟》的“憂心悄悄”等等的句意,亦可能同時對顧敻《獻衷心》一詞(其詞云:“繡鴛鴦帳暖,畫孔雀屏欹。人悄悄,月明時。想昔年歡笑,恨今日分離。銀缸背,銅漏永,阻佳期。小爐煙細,虛閣簾垂。幾多心事,暗地思維。被嬌娥牽役,夢魂如痴。金閨里,山枕上,始應知。”)有所取意。
③挼:揉搓。捻:用手搓轉,如捻麻繩,其揉搓程度比“挼”更進一層。

作者

李清照(1084-約1151)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並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輯評

一、清況周頤《〈漱玉詞〉箋》:玉梅詞隱雲《漱玉詞》屢用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悽慘慘戚戚”,最為奇創。又“庭院深深深幾許”,又“更挼殘蕊,更捻餘香,更得些時”,又“此情此恨,此際擬托行雲,問東君”。又“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疊法各異,每疊必作,皆是天籟肆口而成,非作意為之也。歐陽文忠《蝶戀花》“庭院深深”一闋,柔情迴腸,寄艷醉魄。非文忠不能作,非易安不許愛。
二、劉逸生《宋詞小札》:整首詞寫的就是這些:你看,事情有多么瑣屑,而寫來卻多么細膩,表達的人物感情又何其曲折幽深,耐人尋味。不知道這首小調是不是為了寄給她丈夫的可以想像,假如趙明誠讀了它,次不會不受感動的。妻子這—縷細微委宛的柔情,難道會比“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更遜色嗎?
三、王延梯、胡景西《〈訴衷情〉賞析》:後句“酒醒熏破春睡,夢遠不成歸。”寫酒醒後的情形。酒意逐漸消退,“枕畔聞殘梅噴香”,美好的“春睡”被濃烈的香氣熏醒,問歸遙遠家鄉的夢也做不成了。“酒醒”從首句“沉醉’”而來,由醉到醒,在內容上進了一層,在筆法上宕開一筆,同時為“熏破春睡”張本:酒意漸消,春睡才會被梅香熏破;醒後,才有對斷夢的回憶。可見作者構思精巧的匠心。而在鍊字上,“熏破”勾出人物覺醒時的動態,頗為傳神:“夢遠不成歸”,作者以夢寫愁,揭示全詞主旨。“夢遠”是夢中返回遙遠的故鄉。但現實是故鄉已在金人的鐵蹄之下,回去談何容易!詞人只有藉助夢境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暫時慰藉,這是何等的不幸!而懷鄉之情,故國之思又是多么殷切!李煜在其《菩薩蠻》中有“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的句子。看來,用夢表達在現實中久縈於心而實際上又無法實現的強烈願望,確實能收到情在詞外的效果。“不成歸,’是指梅香驚夢,夢沒有做完就醒了。斷夢,給人留下遺憾,留下回味的餘地,它比一個完整的夢更富有藝術感染力。下片寫詞人在孤寂的環境中思念故土的執著情態。“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是說夢醒以後,久不成寐,夜深人靜,月亮緩緩移動,綠色的窗簾低垂著。此句描繪寂靜的環境。作者寓情於景,抒發其思念故鄉的深沉感情。“人悄悄,月依依”是對偶句。孤獨一人,中夜不寐,故覺“悄悄”;皓月緩緩移動,含情脈脈,故曰“依依”。“悄悄”不僅活現人物的姿態,還能令人想見人物的凝思冥想之狀。用“依依”來描繪月亮移動,十分切貼,它又和“人俏悄”所顯示的夜深人靜的氣氛和諧統一,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翠簾垂”在描寫客觀物態中,更增加幾分靜謐。過片之後的第一句,作者在勾勒客觀環境的同時,寓情於景,達到了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的境地。寫夢遠思鄉之情的作品,在李清照的詞作中並不少見。這一首則以細膩的筆法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見長。詞一開章,就是沉醉而臥的自畫像。“卸妝遲”、“壓殘枝”這些細節描繪增強了酒醉時人物形象的真實感。夢醒後的形象,是通過環境的勾勒和人物的舉止動作來塑造的。“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及“更挼”句不僅把人物外在的動作神情刻畫得惟妙惟肖,而且是人物靈魂中的內在因素髮掘出來,從而使人物形象完整統一,有血有肉。(《李清照詞鑑賞》,齊魯書社1986年4月出版)
四、平慧善《李清照詩文詞選譯》:此詞上闋寫梅香熏破春夢,歸夢被擾;下闋寫醒後百無聊賴的心情。表面上看,未寫一個愁字,似乎只是有些幽怨的情緒,實際上處處都有愁意。以酒澆愁,以致沉醉;歸夢不成,怨梅正是怨故土難歸;春夜無眠,百無聊賴,最後三句不是表現詞人熱愛梅花的心情,而是通過單調連續的下意識的動作,表現詞人月夜中愁結難解的心情。“夢遠不成歸”是此詞的點題之句,讀者可以從中體會到愁緒之所在。殘梅則是詞人用來表達種種情緒的引線。此詞不是詠殘梅的詠物詞,而是抒發思婦愁緒的抒情詞。(巴蜀書社1988年10月出版)
五、孫崇恩《李清照詩詞選》:這首詞,上闋描寫從沉醉到酒醒時的情景。起頭兩句勾畫沉醉而睡的形象,後兩句描述醒後夢中鄉思的神態。筆墨工致,形神畢現。下闋刻畫夢醒後的動態與心態,起筆“人悄悄,月依依”,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對偶工致,含情深微,既是環境描寫,又是人物刻畫。“悄悄”既表現了女詞人孤寂難耐和夜不能寐的情思,又顯現了環境的寂靜;“依依”既表現了明月中空,緩緩而移的情景,又似對人灑落無限情意,暗含女詞人的鄉思之情:“翠簾”一句,一個“垂”字更增加了環境異常沉寂的特點。結尾連用排句,別開生面,細膩地描寫了女詞人在特定環境中的心理情態美和行為動態美。“更挼殘蕊,更捻餘香”既描繪了女詞人愛梅惜梅的連續有序的動作,又刻畫了女詞人懷鄉憂國的綿綿情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六、劉瑜《李清照全詞》:金昌緒《春怨》,使女主人驚覺的是黃鶯的歌唱聲。岳飛《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使主人公驚夢的是蟋蟀的鳴聲,總之破夢的是音響,是聽覺受到強烈刺激的結果。但是在詩詞里寫花的馨香強烈刺激了人嗅覺,而使人的美好夢境受到破壞,這不能不說是個創造,是個發展,十分新鮮……作者用寥寥四十四個字,寫女主人種種含蓄的活動及複雜曲折的心理,惟妙惟肖。女主人的思想感情波瀾起伏,因愁而“沉醉”,因“夢遠”而高興,因“熏破”而憤怒。對梅花,因愛而插戴,因憎而“挼”、“捻”。情節的發展也如此跌宕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讀者不禁拍案稱絕,驚嘆不已。前人云:“詞以婉轉為上,宜若九曲湘流,一波三折”是有一定道理的。易安此詞正是。(山東友誼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