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食

觸食,術語,四食之一。觸對於六識順情之境而資益心身者。如觀劇而不覺飢。

觸食,(術語)四食之一。

觸對於六識順情之境而資益心身者。如觀劇而不覺飢。

食物之觸穢不淨者。如觸於他人之手及觸於他未洗淨之器物衣巾等者,或非為受食而觸於自己之手者,又有種種之觸穢。

西方道俗,悉決之為不淨而不食也。見行事鈔下一之二,寄歸傳一。

四食

佛陀開示說:──“一切眾生依靠食。”這裡所謂的“食”是指“因”而言,而不是指食物。“四食”就是四種因。段食是指四類色法,即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與食生色。在此佛陀強調在這四類色法中的食素,它是五蘊界眾生賴以存在的主因之一。然而食素不能單獨生起,因此與它俱生的其它色法也都包括在段食之內。另一項理由是,四類色法中的業生色里包含六處(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舌淨色、身淨色、心所依處色)。就五蘊界的眾生而言,名法必須依靠這些依處才能生起,因此這些依處也是一種因。

其次,關於觸食、思食與識食。這裡的“思”是指“行”而言,“識”專指“業識”而言,“觸”是指與思和識相應的觸心所。這三種食所代表的就是行與業。在你觀照過去世的因時,假設觀照到以花供養佛像,你應當照見那時的究竟名色法。如果當時你以歡喜心與了解因果的清明之心供養,那么供花時意門心路過程的每一個速行心中就有三十四個名法。在這些名法當中,觸心所即稱為觸食,它的作用是令心與目標接觸。如果沒有觸,你就見不到目標(如花、佛像等),所以觸食是一種因。接著是思食,思也稱為行或業。由於有思的力量,所以才會造成果報。思愈強,果報就愈強;思愈弱,果報也愈弱,所以思食也是一種因。第四種食是識食,這裡的識是指業識。它也是一種因,因為如果沒有識,思就無法生起,這是由於心所必須與心(識)同時生起的緣故。這四種食一生起之後就立即壞滅,但是它們的業力會存留在名色相續流當中,而造成未來的果報。行與業必須依靠依處才能生起,因此依處(段食)也是一種因。

此外還需要其它的助緣,即無明、愛、取;這三項煩惱存在另一個心路過程里。在《食經》中佛陀開示說:“四種食由於什麼法而生起呢?”“由於愛的緣故,所以四種食生起……”一再生起的愛就是取,有愛與取的時候就有無明。由於無明、愛、取生起,所以四種食才會生起。你必須如此觀照它們的因果關係。

能夠如此觀照之後,應當觀照今世結生心時的五蘊,然後再觀照前世臨死時現起的業力,交替地觀照這兩者,以便確定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你可能在前世發願下一世成為比丘或比丘尼。錯知有比庫、比庫尼真實存在是無明;貪愛比庫、比庫尼的五蘊是愛;一再發生的愛就是取。由於有無明、愛、取這三種煩惱,所以你會造作行或業。行的業力成熟時就會產生今世結生時的五蘊。當你如此一再觀照因果關係時,就能了解四種食能夠造成結生時的五蘊。

另一種觀照的方法是:你也可以先觀照現在的四種食,即四種因。例如現在你發願來生要成為比庫或比庫尼。由於這個願,你會修積善行。那善行里就包含了觸食、思食與識食,即觸、思與識這三種因。而它們都必須依靠依處才能生起,依處就是段食,所以總共有四種食。這四種食是如何產生的?佛陀開示說:“由於愛生起,所以四種食生起。”愛是因,四種食是果。一再生起的愛就是取。因此,由於取生起,所以四種食生起。然後你應當觀照:由於受生起,所以愛生起;受是因,愛是果。由於觸生起,所以受生起;觸是因,受是果。由於六處生起,所以觸生起;六處是因,觸是果。由於名色生起,所以六處生起;名色是因,六處是果。由於識生起,所以名色生起;識是因,名色是果。由於行生起,所以識生起;行是因,識是果。由於無明生起,所以行生起;無明是因,行是果。你可以如此逆著觀照因果關係,這稱為逆緣起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