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讋

觸讋

觸龍,也叫觸讋,是戰國時趙國大臣,官左師。

簡介

趙孝成王新立,太后掌權,秦急攻趙。趙求救於齊。齊欲以太后所愛少子長安君為質,太后不肯,他進諫說“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太后為其所動。即譴長安君到齊為質。今本《戰國策》誤將“龍”“言”合為一字,稱為“觸讋”。

觸讋說趙太后

原文

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於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強諫。太后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左師觸讋願見太后,太后盛氣而揖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故願望見太后。”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鬻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於身。”太后曰:“老婦不能。”太后之色稍解。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沒死以聞。”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於乎?”對曰:“甚於婦人。”太后笑曰:“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后曰:“然。”

譯文

公元前265年,趙惠文王卒,子孝成王新立,由太后掌實權。秦乘機攻趙,連拔三城,趙形勢告急。此時只有連齊抗秦,才是上策。

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說:“必須用長安君作為人質,才出兵。”趙太后不同意,大臣極力勸諫。太后明確告訴左右:“有再說讓長安君做人質的,我老婆子一定朝他的臉吐唾沫。”

左師觸龍說希望謁見太后。太后怒容滿面地等待他。觸龍進來後慢步走向太后,到了跟前請罪說:“老臣腳有病,已經喪失了快跑的能力,好久沒能來謁見了,私下裡原諒自己,可是怕太后玉體偶有欠安,所以很想來看看太后。”太后說:“我老婆子行動全靠手推車。”觸龍說:“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太后說:“就靠喝點粥罷了。”觸龍說:“老臣現在胃口很不好,就自己堅持著步行,每天走三四里,稍為增進一點食慾,對身體也能有所調劑。”太后說:“我老婆子可做不到。”太后的臉色稍微和緩些了。

左師公說:“老臣的劣子舒祺,年紀最小,不成才。臣子老了,偏偏愛憐他。希望能派他到侍衛隊里湊個數,來保衛王宮。所以冒著死罪來稟告您。”太后說:“一定同意您的。年紀多大了?”回答說:“十五歲了。雖然還小,希望在老臣沒死的時候先拜託給太后。”太后說:“做父親的也愛憐他的小兒子嗎?”回答說:“比做母親的更愛。”太后笑道:“婦道人家特別喜愛小兒子。”回答說:“老臣個人的看法,老太后愛女兒燕後,要勝過長安君。”太后說:“您錯了,比不上對長安君愛得深。”左師公說:“父母愛子女,就要為他們考慮得深遠一點。老太后送燕後出嫁的時候,抱著她的腳為她哭泣,是想到可憐她要遠去,也是夠傷心的了。送走以後,並不是不想念她,每逢祭祀一定為她祈禱,祈禱說:‘一定別讓她回來啊!’難道不是從長遠考慮,希望她有了子孫可以代代相繼在燕國為王嗎?”太后說:“是這樣。”左師公說:“從現在往上數三世,到趙氏建立趙國的時候,趙國君主的子孫凡被封侯的,他們的後代還有能繼承爵位的嗎?”太后說:“沒有。”左師公說:“不只是趙國,其他諸侯國的子孫有嗎?”太后說:“我老婆子沒聽說過。”左師公說:“這是他們近的災禍及於自身,遠的及於他們的子孫。難道是君王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地位高人一等卻沒什麼功績,俸祿特別優厚卻未嘗有所操勞,而金玉珠寶卻擁有很多。現在老太后給長安君以高位,把富裕肥沃的地方封給他,又賜予他大量珍寶,卻不曾想到目前使他對國家做出功績。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長安君在趙國憑什麼使自己安身立足呢?老臣認為老太后為長安君考慮得太短淺了,所以我以為你愛他不如愛燕後。”太后說:“行啊。任憑你派遣他到什麼地方去。”於是為長安君套馬備車一百乘,到齊國去作人質,齊國就出兵了。

子義聽到這件事說:“君王的兒子,有著骨肉之親,尚且不能依靠沒功勳的高位,沒勞績的俸祿,而占有著金玉珍寶等貴重的東西,更何況作臣子的呢?”

評價

觸龍在太后盛怒、堅決拒諫的情況下,先避開矛盾,然後委婉地指出太后對幼子的愛,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愛。由於說理透徹,使趙太后改變了原來的固執態度。觸龍對“王孫”“公子”們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必將導致“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的警辟之見,至今仍有鑑戒作用。

觸龍遊說趙太后是中國說客史上一個非常高明的案例,他所用的策略及所發揮的作用,現代心理學稱為“自己人效應”,也就是先讓對方覺得你和他是“同一夥”的,是“自己人”,這樣不僅可以縮短彼此的心理距離,而且會讓對方更喜歡你,也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見。它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強調自己跟對方“共通的地方”,譬如到外地去推銷自己或其他東西,就要用當地語言和人打招呼、甚至唱一兩首當地的流行歌,研究顯示,這對讓當地人接納你非常有效。觸龍利用趙太后同他一樣年老,身體、飲食不便、同樣鍾愛小兒子的共通點切入,引起趙太后的“共鳴”,覺得他和她是“一國的”,而達到觸龍意在言外的遊說目的。

因為意見不同,所以才需要說服。要想讓對方接納,最好不要站在他的“對面”,而應該跟他站在“同一邊”說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