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道論

解脫道論

《解脫道論》,巴利文 Vimuttimagga,拼音 Jietuodaolun, 小乘佛教論書,成書於2世紀左右,作者優波底沙,被尊為阿羅漢(論師),其生平不詳。漢譯本為南朝梁代扶南國(今高棉)沙門僧伽婆羅(Sanghapāla)譯,12卷。歷代各版漢文大藏經均收錄。此論分別論述佛教的戒、定、慧三學的重要涵義。闡述戒律是修持佛法的階梯,持戒攝心,以防止身、口、意所作的惡業;然後通過止心於一境不使散動的禪定修習,澄心靜慮,排除一切妄念,即可獲得智慧。因此,慧是嚴謹持戒,勤修禪定的結果,起了通達事理、決斷疑念、破除迷感、論證真理的作用。

基本信息

簡介

《解脫道論》,巴利文Vimuttimagga,拼音Jietuodaolun,小乘佛教論書,成書於2世紀左右,作者優波底沙,被尊為阿羅漢(論師),其生平不詳。漢譯本為南朝梁代扶南國(今高棉)沙門僧伽婆羅(Sanghapāla)譯,12卷。歷代各版漢文大藏經均收錄。此論分別論述佛教的三學的重要涵義。闡述戒律是修持佛法的階梯,持戒攝心,以防止身、口、意所作的惡業;然後通過止心於一境不使散動的禪定修習,澄心靜慮,排除一切妄念,即可獲得智慧。因此,慧是嚴謹持戒,勤修禪定的結果,起了通達事理、決斷疑念、破除迷感、論證真理的作用。本書基本上是律、經、論三藏要義的總述,其中心哲學思想是“樂離縛、離無明”,通過戒、定、慧三學的修持,求得自我解脫,達到涅盤境界。

解脫道論解脫道論

內容

因緣品第一

禮世尊應供正遍知 戒定智慧無上解脫隨覺此法 有稱瞿曇 若人脫眾難已得離諸著。成就於勝分心。畏生老死。樂善樂解脫。令到涅盤樂。未到有彼岸亦令得具足。廣問修多羅毘曇毘尼事。此解脫道我今當說。諦聽。問云何為戒。答戒者威儀義。定者不亂義。慧者知覺義。解脫者離縛義。無上者無漏義。隨覺者知得義。此法者四聖義。瞿曇者姓義。有稱者世尊義。以戒定慧解脫殊勝功德。能到最勝名稱無量。解脫道者何義。解脫者五解脫。伏解脫彼分解脫斷解脫猗解脫離解脫。云何伏解脫。現修初禪伏諸蓋。此謂伏解脫。彼分解脫者。現修達分定諸見解脫。此謂彼分解脫。斷解脫者。修出世間道能滅余結。此謂斷解脫。猗解脫者。如得果時樂心猗。此謂猗解脫。離解脫者。是無餘涅盤。此謂離解脫。此解脫道為得解脫。是具足道以戒定慧謂解脫道。解脫道者我今當說。問何用說解脫道。答有善人樂得解脫。不聞說解脫故。又不伏解脫故。又不正伏解脫故。如盲人無導獨游遠國。唯嬰眾苦不得解脫。欲得解脫而無所因。何以故。解脫是因。如佛所說。若有眾生塵勞微細。不聞法故終亦退轉。又如佛說。諸比丘有二因二緣能生正見。云何為二。一從他聞。二自正念。是故說解脫。不伏解脫者。為生厭離故說解脫。不正伏解脫者。為除不正道。為得禪解脫道故說解脫。如遠行人得善示導。是伏解脫道。三陰成滿。何等為三。謂戒陰定陰慧陰。云何戒陰。正語正業正命及種類所攝。或戒陰種種戒功德聚。云何定陰。正精進正念正定及種類定陰所攝。或種種定功德聚。云何慧陰。正見正思惟及種類所攝。或種種慧功德聚。此三陰成滿。是伏解脫道。當學三學。謂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有戒有增上戒學。有定有增上心學。有慧有增上慧學。複次有戒戒學。有戒增上戒學。有定心學。有定學增上心學。有慧慧學。有慧增上慧學。問云何戒學。答謂有相戒是名戒學。謂達分戒是增上戒學。複次凡夫戒。是名戒學。聖戒是增上戒學。問云何心學。答所謂欲定。問云何增上心學。答色定及無色定。此謂增上心學。複次有相定心學。達分定及道定。是謂增上心學。云何慧學。謂世間智是名慧學。四諦相似智及道智。是謂增上慧學。如世尊為鈍根人說增上戒學。為中根人說增上心學。為利根人說增上慧學。問
學者何義。答學可學學增上學學無學名學。如是學此三學。謂伏解脫道。以三種學成就清淨。所謂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於是戒是戒清淨。定是心清淨。慧是見清淨。戒者洗犯戒垢。定洗纏垢。是謂心清淨。慧除無知垢。此謂見清淨。複次戒除惡業垢。定除纏垢慧除使垢。如是以三清淨是伏解脫道。又 以三種善伏道。謂國中後善以戒為初。以定 為中。以慧為後。云何戒為初善。有精進人 成就不退。以不退故喜。以喜故踴躍。以踴 躍故身猗。以身猗故樂。以樂故心定。此謂初 善。定為中善者。以定如實知見。此謂中善。慧 為後善者。已如實知見厭患。以厭患故離欲。 以離欲故解脫。以解脫故成自知。如是成就 三善道。已伏解脫道。得三種樂。謂無過樂寂 滅樂正覺樂。彼以戒得無過樂。以定得寂滅 樂。以慧得正覺樂。如是成就得三種樂。是伏 解脫道。遠離二邊得中道具足。以此戒善除 諸欲著。於無過樂情生欣樂。以定除身羸。 於寂滅樂而增喜樂。以慧分別四諦中道具 足。於正覺樂深懷愛樂。如是遠離二邊得中 道具足。是伏解脫道。以戒除惡趣。以定除 欲界。以慧除一切有。於戒多修於定慧少修。 成須陀洹斯陀含。於戒定多修于慧少修。成阿那含。修三種滿。成阿羅漢無上解脫。

分別戒品第二

問云何戒。何相。何味。何起。何足處。何功德。 何戒義戒行。何差別。幾戒。何所起。何戒國中 後。幾法障礙戒道。幾戒因。幾種戒。云何令 戒清淨。幾因以是戒住。答云何戒者。謂思 戒威儀戒不越戒。何者為思戒。我不作惡作 者自受。何者威儀戒。離於犯處。云何不越戒。 若有戒人身口無過。複次斷義威儀。一切善 法是戒。如阿毘曇說。以出離法斷於欲欲。是 戒能離惡。思戒護戒威儀戒。以不瞋恚斷滅 瞋恚。以光明相斷於睡眠。以不散亂斷於調 戲。以見法起斷於疑悔。以智斷無明。以喜斷 無可樂。以初禪斷五蓋。以二禪斷覺觀。以 三禪斷喜。以四禪斷樂。以空入定斷於色想 乃至瞋恚及種種想。以識入定斷虛空。以無 所有定斷識入想。以非想非非想定斷所 有。以無常見斷於常想。以苦見斷樂想。以無 我見斷我想。以不淨見斷淨想。以過患見斷 於愛想。以無染見斷於欲想。以滅見斷集。以 消見斷厚。以分見斷聚。以生滅見斷常。以 無相見斷相。以無作見斷作。以空見斷入。以增上慧見斷執著。以如實知見斷無明執。以過患見而斷居執。以彼觀見斷不彼觀。以轉散見斷和合執。以須陀洹道斷見一處煩惱。以斯陀含道斷麤煩惱。以阿那含道斷細煩惱。以阿羅漢道斷一切煩惱。此謂不越戒思戒護戒威儀戒。此謂戒。何戒相者。威儀除非威儀。問云何名非威儀。答謂破法。破法有三種。一破波羅提木叉法。二破緣法。三破根法。云何破波羅提木叉法。謂無慚無愧。於如來離信云何破緣法。答命與形飾相應離於知足。云何破根法。不閉六根門離於念慧。以此三覆非威儀。是名戒相。何味者起者足處者。無過樂是味。無憂是起。三善行是足處。複次悅勝為味。不悔為起。覆諸根為足處。何戒功德者。不悔是戒功德。如世尊告阿難。不悔戒善是功德義。複次名戒者是無過樂是眾姓上。是財為富貴。是處為佛地。是浴無水。是香普薰。是影隨形。是繖覆可覆。是聖種是學無上。是善趣道。若人有戒。為有戒故。成就無畏榮顯親友聖所憐愍。是親友依。是善莊嚴。是領諸行。是功德處。是供養處。是可貴同學處。於諸善法不畏不退成一切意願清淨。雖死不忘。成伏解脫樂方便。如是無邊戒功德。戒者何義。答冷義。增上義。行義。自性義。苦樂性相應義。複次頭義冷義安義。云何頭為戒義。答如人無頭。一切諸根不復取塵。是時名死。如是比丘 以戒為頭。若頭斷已失諸善法。於此佛法謂之為死。是戒為頭義。何者冷為戒義。如摩勝 冷栴檀。則除身熱成就歡喜。如是戒為勝冷栴檀。能滅犯戒恐畏心熱。成就歡喜。是冷為 戒義。何者安為戒義。答若人有戒。風儀整肅不生恐畏。是安為戒義。行何差別者。修行精進受持頭陀。是行非戒戒亦名行。戒名威儀受亦名行。幾戒者。謂三種戒。善戒不善戒無記戒。云何善戒。謂善身口業及正命。無過 患故果報可愛。云何不善戒。謂惡身口業及 邪命。有過患故果報不可愛。云何無記戒。無 漏身口業及清淨命。無有過患亦無果報。雲 何起戒者。善心所起善戒。不善心所起不善 戒。無記心所起無記戒。何戒國中後者。受戒 是初。不越是中。歡喜是後戒。有幾法障礙 幾戒因。答三十四法是障礙道。三十四法是 戒因。所謂忿惱覆熱慳嫉幻諂恨競慢增上 慢傲慢放逸懶惰貪慾不知足不從智不正念惡口惡友惡智惡見不忍不信無慚無愧營身口味狎俗親近女人不敬師學不攝諸根於食不節初夜後夜墮不禪誦。此三十四法是 障礙道。若二障礙戒不成滿。若不成滿必還退失。若反是法三十四種。是名戒因。戒 有幾種者。謂有二種三種四種。云何二種。

謂性戒制戒。以身口所行佛斷不行。是名性 戒。身口可行佛斷不行。是名制戒。性戒以 信精進能令具足。制戒以信念持能令具足。

複次戒有二種。退戒得戒。云何名退。能滅 非戒。云何名得。得眾善法。

相關信息

解脫道論目錄

解脫道論·因緣品第一
解脫道論·分別戒品第二
解脫道論·頭陀品第三
解脫道論·分別定品第四
解脫道論·覓善知識品第五
解脫道論·分別行品第六
解脫道論·分別行處品第七
解脫道論·行門品第八
解脫道論·五通品第九
解脫道論·分別慧品第十
解脫道論·五方便品第十一
解脫道論·分別諦品第十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