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振輝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永豐農民畫的水平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說起永豐農民畫這些年的發展,解振輝露出了開心的笑臉。 潭城鄉是永豐縣農民畫作者較為集中的一個鄉鎮,這裡活躍著一支40多人的農民畫創作隊伍。

基本信息

解振輝

1960年出生,中共黨員,江西吉安人,著名的民間藝術家、吉安美術家協會會員、永豐農民畫研究會副會長。解振輝是明代大才子《永樂大典》總纂修解縉的後裔。
作品曾多次在省市農民畫展覽中獲大獎,並且多次接受省市電視台以及相關媒體的專題採訪。

成長之路

位於江西省中部的吉安市永豐縣,“山清而水冽,士美而文秀”,秀麗的山水和純樸的民風,孕育了歐陽修等一批賢人志士。永豐縣也是革命老區,下轄的龍岡、君埠等鄉鎮至今保留著當年蘇區農民創作的牆報、壁畫。
永豐還是民間藝術的博物館。永豐民間的朱漆、竹編面花工藝,古建築裝飾、線雕、彩繪工藝和民間肚兜、圍裙、被面刺繡等都具有濃郁的鄉土味。我們不難發現,永豐農民畫的表現手法和它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或許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優美環境的薰陶,永豐農民喜愛作畫。他們是土生土長的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本色的農耕生活;同時,他們又是農民畫的創作者,在農耕之餘,用自己質樸的雙手,拿著畫筆勾勒出美麗的鄉村畫卷。
永豐縣文化館幹部、農民畫指導老師王小玫介紹說,永豐農民畫最大的特點是:用大色塊構成畫面,把傳統民間繪畫和外來藝術巧妙地匯入現代民間繪畫創作中,既有強烈的地方性、傳統的“土氣”,又有鮮明的時代精神,現代的“洋氣”。它取材廣泛,包括民間故事、風土人情、地方特產、時代新風。永豐農民畫吸取了傳統民間剪紙、壁畫、圖案的藝術表現形式,有的採用強烈的色塊對比、新穎誇張的變形手法;有的採用絢麗的色調、飽滿的裝飾組合構圖,因而在現代民間繪畫藝術中獨樹一幟。解振壽、解振輝兄弟倆都是生於斯長於斯的永豐農民。他們又是永豐縣的農民畫家。和許多永豐農民的經歷一樣,兄弟倆從小就跟著父親走家串戶,為鄰里鄉親的家具上油漆、做彩繪。弟弟解振輝說:“我1962年出生在一個農民的家庭。我兄弟姐妹很多。我父親是一位漆匠,經常幫人家設計圖畫。受他的影響,我從小喜歡畫畫。看到什麼就畫什麼。”
19歲那年發生的一件事情,成了解振輝人生的轉折點。“有一天,我看到電影院門口貼著武打片《少林寺》的電影預告。我就想,能不能畫張宣傳畫,試一下自己的水平怎么樣,有什麼效果。”解振輝連夜畫了一張電影《少林寺》的宣傳畫,偷偷地貼在影院門口。等到電影放映的時候,很多人都被這張畫吸引,紛紛駐足觀看、讚不絕口。
“當時文化站的工作人員很驚奇,問宣傳畫是誰畫的。我就鼓起勇氣說是我畫的。他們覺得我膽量大、天賦高,推薦我去縣文化館接受正規的繪畫培訓。”
在老師的指導下,解振輝的繪畫技藝有了很大的進步。他的作品多次獲獎,開始在縣裡、市里嶄露頭角。對於解振輝取得的成績,他的老師、縣文化館幹部王小玫感到很欣慰。
“振輝這個人悟性很高,畫畫有他的獨特地方。但在他身上,最讓我佩服的還是他的韌性以及對農民畫的執著追求。”
永豐農民畫完全是自發形成的,農民作者大都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因此,各個作者繪畫技藝的差別比較大。這些農民畫的創作者也很少有機會學習其他地方的繪畫,眼界不夠開闊。當時,像解振輝這樣得到專人指點的例子是很少的。怎樣才能發現永豐農民畫的人才?怎樣讓更多的人提高畫藝?這是王小玫一直在考慮的問題。他找來自己的學生解振輝。
“其實當時我也很困惑。有一次,我對解振輝說,能不能去民間挖掘一些繪畫的好手,把隊伍搞大一點,或許永豐農民畫就會有更長遠的前景。”
於是,解振輝開始物色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耕耘農民畫這塊藝術田地。在他的帶動下,一大批當地的農民加入了繪畫的隊伍。
為了培育好永豐農民畫這門民間藝術,白天,王小玫帶領農民畫作者行萬里路,觀摩民間工藝品,訪問民間藝人,從中汲取創作素材;晚上,他給農民畫作者講授繪畫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同時,縣文化館每年都會舉辦一到兩期農民畫培訓班,還發起成立了“永豐農民畫研究會”。
“我們經常組織農民到文化館來一起培訓。在和農民作者培訓過程中,當然也碰到一些問題咯。比方講,農民作者美術基礎知識比較差,在造型、色彩還有構圖方面比較(有)缺陷。我就在這方面多給他們貫穿一些美術方面的知識,提高他們的創作能力。”
在縣文化館舉辦的第一期農民畫培訓班裡,參加培訓的農民遍及全縣每個鄉鎮。在王小玫的精心輔導下,28名農民創作了41幅農民畫。王小玫從中挑選了25幅參加吉安地區第二屆農民畫評比,結果獲得了11個獎項。永豐農民畫一炮打響,讓人刮目相看。
為了進一步增長見識,王小玫還帶著解振輝、李春英等農民畫骨幹,先後到浙江省金華市、福建省廈門市、廣東省深圳市等地考察農民畫。
王小玫說:永豐農民畫作者心靈手巧,作畫時即興發揮,農村日新月異的多彩生活是他們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
農民畫家徐和平創作的《鋸木工》,畫面構圖講究對稱,人物形象經過變形誇張,形態粗壯敦實,富有美感和力度。只見六名健壯的勞動者兩人一對,正在相互配合,用力地拉著鋸子。這幅畫以外形美揭示出勞動者內在純樸的性格,創造性地表現了農民勞作的情景。 
在農民畫家袁明的作品《銀河》里,鵝群佇列整齊、鬆緊適度,遊動的方向構成了一條潛在的弧線,就像銀色的河流。左右兩邊寬大碧綠的荷葉,勾線簡潔、色塊飽滿,使得畫面平衡穩定。雖然整幅畫裡沒有一滴水,卻給人一種“到處皆是水,蕩漾沁心脾”的感覺。
目前,在永豐縣農民當中,畫畫已經蔚然成風,有16個鄉鎮成立了農民畫協會,會員超過了2300人,年齡大的六十多歲,年齡小的只有十幾歲。其中的20多人加入了省、市美術家協會。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永豐農民畫的水平得到了長足的進步。1000多幅畫作被各級文化館、美術館展覽收藏,200多幅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
永豐縣還被江西省文化廳授予了“農民畫之鄉”的稱號,被國家文化部認定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說起永豐農民畫這些年的發展,解振輝露出了開心的笑臉。 “很多事都進入了良性循環。農民畫畫,豐富了精神生活。鄉親們畫得更有勁了。

永豐農民繪就“藝術之鄉”

全縣2300多人參加農民畫協會 屢獲大獎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
經過20年的發展,永豐縣農民畫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到目前,全縣有16個鄉鎮成立了農民畫協會,會員達2300多名,其中有20多人加入了省、市美術家協會。有1000多幅農民畫被縣文化館、市群藝館乃至全省、全國美術館展覽和收藏,200多幅農民畫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9幅農民畫被編入江西省國小五年級美術課本。永豐以其農民畫作者之眾,作品之多,風格之奇,成果之豐,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參加畫展屢獲大獎
12月22日,“全國優秀輔導員”、永豐縣文化館美術幹部王小玫告訴記者,永豐農民畫經歷了誕生、成長和發展三個時期。永豐農民曆來擅長手藝,這裡的木匠、篾匠、漆匠和織女素以精雕細刻或圖案美妙而享譽四方。永豐農民酷愛作畫,耕作之餘、閒暇之時,往往是放下農具便拿起畫筆塗抹,聊以自慰。
在王小玫的精心輔導下,參加培訓的28名農民創作了41幅農民畫。王小玫從中挑選出25幅參加吉安市屆農民畫評比,結果一炮打響,獲得11個獎,讓人刮目相看。
解振輝作品《愛的奉獻》
1984年,在江西省第二屆農民畫展上,永豐農民畫一舉奪得23個獎,再次引起轟動。此後,一大批“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紛紛拿起了畫筆,積極投身到農民畫創作隊伍中來,在永豐縣掀起了一股農民畫創作熱潮。
縣文化館因勢利導,每年都要舉辦一至兩期農民畫培訓班,並請來省、地群藝館的平德威王修濤、王俊民等畫家授課,使農民畫的水平提高得很快。1990年9月,120幅永豐農民畫作品在南昌展出,每天參觀的達2000多人,此舉驚動了省城文藝界,永豐農民畫從此聲名鵲起,享譽全省。
民間藝術獨樹一幟
王小玫介紹,永豐農民畫的藝術特點是充分運用概括、變形、誇張、裝飾等藝術處理手法,用大色塊以哲理性構成畫面,把傳統民間繪畫和外來藝術巧妙地匯入農民畫創作中,既有強烈的地方性―――傳統的“土”氣,又有鮮明的時代精神――現代的“洋”氣。它取材廣泛,既有民間故事、風土人情,也有山區面貌、時代新風。
表現這些題材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有的以構思取勝,吸取傳統民間剪紙、壁畫的藝術表現形式見長,有的以強烈的色塊對比、新穎誇張的變形手法著稱,有的以飽滿的裝飾組合構圖、絢麗的色調而妙筆生輝,因而在現代民間繪畫藝術中獨樹一幟。
面對農民畫作者徐和平創作的《鋸木工》,王小玫向記者點評:畫中人物經變形誇張,形態粗壯敦實,富有美感和力度,以外形美揭示人物內在純樸憨厚的勞動者的性格。畫中景物環境講究對稱,運用民間藝術漸退法並加以發展,創造性地表現現代生活,表達現代人的感情,可謂“立像盡意”、“形神兼備”,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其想像力之豐富,裝飾運用之靈活,處理手法之精妙,來自於傳統又超出傳統。
徐和平作品《鋸木工》
曾慶春創作的《慶豐收》畫,表現為由主觀思想意念將浪漫性過度誇張變形的人物、景物進行哲理性的組合,將與人一樣有生命的有精神的自然萬物相互交流溝通,用意念抽象的、不同色、不同量的幾何色塊,在大弧線和直線中相互重疊、複合,以小到粒子的點,細到長的線,大到色的塊,有規律地、哲理性地組合為群星聚會的巨觀宇宙。
姚建軍創作的《暮歸》畫中,在一個裝飾性很強的山坡上,山現了一個牛頭,尤為匠心獨具的是,山坡上鮮亮奪目的太陽,正中出現一個老農背著犁鏵歸來,緊緊吸引著人的視線,有力地揭示出作品的主題,走進了一個自由灑脫、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新境界,開掘出了永豐現代民間繪畫的新天地。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永豐農民畫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到目前,全縣有16個鄉鎮成立了農民畫協會,會員達2300多名,其中有20多人加入了省、市美術家協會。
永豐縣堅持常年作畫的農民有300多名,農民畫新手也如雨後春筍般脫穎而出。20餘年來,永豐農民作畫4000多幅,其中有1000多幅農民畫被縣文化館、市群藝館乃至全省、全國美術館展覽和收藏,200多幅農民畫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9幅農民畫被編入江西省國小五年級美術課本,湧現出一批全省有名的“農民畫家”。
徐和平的《牛的朋友》、姚建軍的《暮歸》榮獲全國“藝術之鄉”藝術精品展大賽二等獎。解振壽的《鳥語花香》、曾慶春的《山村新曲》、金戈的《民舞山神》、曉林的《打麻子》、劉平勇的《鬧端午》等5幅農民畫作品入選“首屆中國農民畫藝術節”並獲優秀作品獎。1992年10月,永豐縣被江西省文化廳授予“農民畫之鄉”稱號,1993年12月又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

植根沃土分外艷:農民畫創作長盛不衰

永豐縣是一代文宗歐陽修故里,傳統文化底蘊紮實深厚。永豐農民畫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隨著黨的富民政策的落實,該縣許多農民作者生活水平提高后,忙時搞生產,閒時搞繪畫,儘管沒有接受過正規的美術專業訓練,卻憑著對藝術的感悟、對生活的摯愛、對未來的希望,在勞動之餘拿起畫筆在畫紙上抒發對生活的熱愛。
潭城鄉是永豐縣農民畫作者較為集中的一個鄉鎮,這裡活躍著一支40多人的農民畫創作隊伍。1983年,潭城鄉在縣文聯、縣文化局的引導下組織成立了全省第一個鄉村農民畫協會,接著恩江、佐龍、沿陂、鹿岡、龍岡、上固等地也相繼成立了農民畫家協會,農民作者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會員達500多人,其中有4人還加入了中國農民畫協會,11人加入省級農民美術家協會。2006年,農民畫作者們又自籌資金成立了“永豐縣農民畫研究會”。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許多青年作者紛紛外出打工賺錢。即使是這樣,永豐農民畫創作還是堅持下來。28名重點作者在縣文聯美術協會秘書長王小枚的帶領下自己籌資,開展農民畫創作培訓和舉辦農民畫研討會等;縣委宣傳部和縣文聯等部門也加大了對農民畫的扶持力度,每兩年舉行一次農民畫創作比賽,並定期舉辦農民畫作者培訓班。永豐農民畫創作不斷發展壯大,許多多年休筆的農民作者又重新拿起畫筆。
牆內開花內外香:永豐農民畫聲名遠揚
1988年,永豐農民畫參加吉安首屆農民繪畫大賽,包攬了一、二、三等獎;
1999年,永豐農民畫9幅作品編入江西省國小5年級美術教科書;
2000年至2005年,永豐農民畫多次應邀參加全國現代民間繪畫展;
2006年,永豐農民畫12幅作品編成掛曆出版
2009年3月,上海、浙江等多個藝術之鄉組成專家代表團到永豐進行農民畫藝術交流;
…………
20多年來,永豐農民畫有近3000幅作品在各地展出並獲獎,40多幅作品獲國家大獎,200多幅農民畫作品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1000多幅農民畫被國家、省、市有關部門和個人收藏。
永豐農民畫容納了傳統的民間雕刻、陶藝、刺繡、彩繪等民間藝術,充分運用概括、變形、誇張等藝術處理手法,把傳統民間繪畫和外來藝術巧妙地匯入農民畫創作中,既有強烈的地方特色,又有鮮明的時代精神,成為一朵備受關注的民間藝術奇葩。

潭城老表愛畫如痴

潭城是江西永豐縣一處偏僻山鄉,山水秀麗,風光旖旎,民風淳樸。潭城農民酷愛作畫,其作者之多,作品之多,風格之奇,無愧於“全國農民畫之鄉”的美稱。
潭城農民曆來擅長手藝,這裡的木匠、篾匠、織女素以精雕細刻、圖案美妙而享譽。但是,潭城農民畫的形成卻是在八十年代以後。1 9 8 2 年,鄉里成立了文化站,組織了一批民間繪畫愛好者到縣文化館集中培訓,並堅持給骨幹發放紙張和筆墨,從而澆開了這朵民間藝術之葩。目前,鄉美術協會會員多達1 2 0 多人,其中有1 6 人被吸收加入了吉安地區美術家協會。難怪有人誇張地說:“潭城老表十人當中七人畫。”
十多年來,潭城農民作畫3 0 0 0 多幅,其中有5 0 0 多幅佳作被縣文化館、地區群藝館乃至全省、全國的美術館展覽和收藏,2 0 0 多幅作品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湧現出一批全省有名的“農民畫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 9 9 0 年潭城鄉在南昌舉辦了農民畫展覽,展出優秀作品1 2 0 多幅,一時聲名鵲起,從而躋身於“農民畫之鄉”的行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