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頂碧霞元君廟

西頂碧霞元君廟

西頂碧霞元君廟位於北京市區西北部海淀區四季青鄉藍靛廠。明萬曆年間創建,名護國洪慈宮。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改稱西頂碧霞元君廟,俗稱西頂。為環列於京城四周的"五頂"之一,是京西著名古剎。

概述

廟坐北朝南,有山門、前殿、工字殿、後殿及藏經樓,殿宇多為硬山調大脊式,綠琉璃瓦頂,黃琉璃瓦剪邊,富麗堂皇,壯麗恢宏。西頂廟會是京西的一大廟會,清代每屆廟會朝廷還特派大臣拈香,為各頂所無。

歷史沿革

西頂始建於明朝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是由明神宗的生母孝定皇后和明神宗捐錢修建的,明神宗賜名為“洪慈宮”。當時,西頂所在的位置,即在今天的世紀金源購物中心一帶,稱為“藍靛廠”。藍靛廠位於海淀區的腹地,北鄰頤和園,東臨昆玉河(舊稱“長河”),西面是巍峨的西山群峰,是一塊風水寶地。慈禧太后每年從萬壽寺乘船去頤和園消夏都要經過這裡。

“西頂”主要供奉道教的女神——碧霞元君(俗稱“送子娘娘”)。碧霞元君是道教傳說中的人物,其來歷說法不一。有人說她是泰山東嶽大帝之女,宋真宗朝泰山時,受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有人說她是玉皇大帝所遣七仙女之一。還有人認為,她是由“泰山神女”的傳說故事演變而來。

在傳說中,碧霞元君能夠護國佑民,因而被加以崇祀。據《搜神記》載:周文王時,“以太公望為灌壇令。期年,風不鳴調。文王夢一婦人,甚麗,當道而哭。問其故,曰‘吾泰山之女,嫁為東海婦,欲歸,今為灌壇令,當道有德,廢我行。我行必有大風疾雨。大風疾雨是毀其德也。’文王覺,召太公問之。是日果有疾雨暴風,從大公邑外而過。”明代時期,碧霞元君信仰尤為興盛,碧霞元君廟遍布京城。

西頂以廟會而聞名。相傳農曆四月十八為碧霞元君誕辰,西頂廟在每年舊曆四月初一至十八,辦有廟會。自明代起,北京人即有赴西頂進土的風俗。據明末劉若愚《酌中志》載,“(西頂)其地素窪下,時都中有狂人倡為進土之說。凡男女不論貴賤,筐擔車運,或囊盛馬馱,絡繹如織。甚而室女艷婦,藉此機會以恣游觀,坐二人小轎,而懷中抱土一袋,隨進香紙以徼福焉”。清宮內務府亦派大臣前去拈香,這是其它4頂不曾享受的殊榮。

魏忠賢、康熙曾為之修繕

在歷史上,西頂就曾多次修繕。關於每次修繕的記載,見於事後的碑記,成為今天考證西頂歷史的重要依據。

根據《敕賜護國洪慈宮碑記》記載,明天啟年間,司禮監太監魏忠賢還曾捐錢為西頂修繕。明天啟二年(1622年),魏忠賢到藍靛廠視察廠務,順便到西頂瞻拜,發現西頂已經廢弛,“喟然長嘆”。於是與司禮監的太監王體乾等人商議重修,得到了司禮監及乾清宮內許多太監的資助,大規模修繕擴建娘娘廟。此次修繕歷時兩年,於明朝天啟四年(1624年)完工。經過修繕,西頂娘娘廟初具規模,新增了山門、鐘樓、鼓樓、藏經閣、法壇等,還在寺廟的西側修建了幾十間精舍,作為皇帝派到這裡來的宦官的住所。

清朝年間,西頂又得到了康熙皇帝的眷顧。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皇帝到西頂進香,目睹西頂的殘敗,下旨重修。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皇帝再次到西頂進香時,御賜西頂為“廣仁宮”,並御賜珠冠、袍幡、御書天仙玉女經卷,還立了一塊《御製西頂廣仁宮碑記》,盛讚碧霞元君的靈驗,歌頌元君在御災捍患方面的功德:“元君初號大妃,宋朝宣和年間始著靈異,厥後御再捍患,奇蹟屢彰。下迄元明,代加封號,明成化弘治之後,祀觀尤盛,郊廊之間五頂環列,西頂其一也”。

根據文字記載,明清時期的西頂規模宏大,殿宇眾多。廟宇坐北朝南,四合布局,模仿了宋朝的法式。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是戲樓、牌樓、山門、山門殿、正殿、後殿、垂花門和藏經樓。山門後為山門殿,供奉馬、趙、溫、劉四神將,“神氣如生,猙獰可畏,座下八怪,尤覺駭人。凡攜小兒者,多掩其目而過之”。

正殿平面呈“工”字,前為正殿,後為寢宮,中以長廊相連線。這種建築形式在北京的諸多寺廟宮觀中較為罕見。正殿內供奉有9位聖母娘娘,已知8位是:正中為天仙娘娘、子孫娘娘、眼光娘娘,左龕為催生娘娘、送生娘娘、乳母娘娘,右龕則是癍疹娘娘、痘疹娘娘。還有一尊娘娘像,法身較小,面向內,據當時的文字記載,“鏽蝕斑剝,其蒼翠欲滴較其他各神為尤甚”,但已無從考證其名姓。這些塑像均為青銅所鑄,可以想見當時西頂娘娘廟的富庶。

清朝光緒初年,西頂廟毀於火災,只剩下菜圃。光緒二十年(1894)光緒皇帝重修行宮。西頂至民國時仍基本保存完整,但已甚為衰敗。新中國成立後,廟址曾被療養院和福利工廠占用。50年過去後,這裡除戲台和牌樓已毀外,尚保存完整。

或存或廢,都要付出代價

隨著北京城的不斷發展擴大,原本偏遠的藍靛廠也逐漸成為房地產開發商關注的焦點。世紀金源購物中心落戶藍靛廠以後,這裡的土地價格蒸蒸日上。西頂廟所在的五金廠與世紀金源購物中心協定,同意於2004年2月遷出。世紀金源購物中心規劃在這裡修建一個地下停車場,西頂面臨被拆掉的命運。

2003年,海淀區人大代表王越去藍靛廠聽取選民意見時,意外獲知這一訊息。王越經調查後發現,西頂廟在布局上沿用了宋代格局,前殿與中殿有廊廡相通,呈“工”字形,這種建築形式目前在北京廟宇中已經十分少見。出於對古文物的關心,王越向有關部門呼籲加強對西頂古廟的保護,避免因周邊地區的拆遷受到損壞。2004年,他將古廟的有關資料帶進了海淀區第十三屆人大代表團,建議保護“西頂”。他的建議得到了人大代表的贊同,西頂得以保存下來。

一個周五的下午,我穿越巨大的世紀金源購物中心,尋找昔日盛名遠揚的“西頂娘娘廟”。現在,西頂正在緊張地修復中,從現場可以看到,西頂的山門、山門殿、正殿、後殿和藏經樓保存完好。現場的施工人員介紹說,除東側一個配殿是重建外,其它殿宇都是“老古董”。目前,大殿的修繕已經基本完成,正在架線通電。

但山門和山門殿的修繕尚未提上日程,因為這裡的搬遷工作還沒有完成。從外表看,山門和山門殿古樸、凝重,灰色的屋頂長滿了野草,比之新修葺的殿宇,更有幾分歷史的厚重和滄桑。山門殿正面開了一家小吃店,青磚被油煙燻得發黑。

越過小吃店,狹窄逼仄的山門殿內住滿了外來打工者。他們都在飯館裡做廚師和服務員,飯店老闆為他們租下了山門殿作為宿舍。除了打工人員以外,據說這裡住著幾戶盲人家庭,但我沒有親見。西頂廟原來被一個五金福利廠占用,推測他們應該是福利廠的工人。

而在西頂廟的東側,有幾棟即將拆遷的五金廠的宿舍,房子接近廢棄,門窗都已經敲掉,但還沒有拆毀。現在,大部分窗戶又已用磚砌上,不少外來人員就在這裡居住,我敲開一戶人家,想要從樓上拍攝一張西頂廟的全景,被告知“家裡沒有窗戶”。聽了這句話,我無端地感到一種悲涼。一座廟宇的存或者廢,都要付出代價,二者之間的平衡把握,著實不易。即將離開時,回頭看西頂廟山門上蒙著灰塵的野草,在風中搖曳。

碧霞元君來歷

至於碧霞元君的來歷,一說為黃帝所遣之玉女。據《玉女考》和《瑤池記》記載:黃帝建岱嶽觀時,曾經預先派遣七位女子,雲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崑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說為華山玉女。但—般作為泰山女神,為泰山神之女。據明王之綱《玉女傳》:“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黃帝時始見,漢明帝時再見焉。”一說為漢代民女石玉葉,憑靈泰岱。據《玉女卷》稱: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妻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匹月十八曰子時生女,名玉葉。貌端而生性聰穎,三歲解人倫,七歲輒聞法,嘗禮西王母。十四歲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長指,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焉。天空蓋泰山,洞即石屋處也。山頂故有池,名玉女池;旁為玉女石像。可見漢晉時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漢代人還在泰山頂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極頂修建玉女池以奉祀。五代時殿堂傾塌,石像仆地,金童之像漫渙剝蝕,玉女也淪落於泰山嶽頂玉女池內。宋真宗東封泰山,還次御帳,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於是下令疏浚該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並更名為“昭真祠”,遣使致祭,號為“聖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時,將昭真祠又更名為“靈應宮”,後又擴建,增大規模,為碧霞宮。賜號“碧霞元君”。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認為碧霞元君乃應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證位天仙,統攝岳府之神兵天將,並照察人間一切善惡之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