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達蒲村

李箴視李箴視(1811-1882),字允明,西達蒲村人,為日升昌票號第二代財東。 "道光六年(1826),16歲時,父親李大全病故。 民國27年(1938)年春,偕同全家到延安,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基本信息

山西省平遙縣中都鄉西達蒲村

村情概況

中都鄉西達蒲村,位於平遙古城西約3公里處,是中國票號鼻祖日升昌東家——李大全的故里,自古交通便利,人傑地靈。全村共有人口1562人,450戶,耕地面積2876畝。2008年底新一屆黨支部、村委班子成立以來,團結進取,積極創新,制定了新的發展規劃,給全村經濟發展帶來了無限美好前景······
鑫盛鑄造廠為全村剩餘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鄉辦第一中學新教學樓拔地而起,特色經濟——蘆筍種植初具規模遠銷山東及海外。如今的西達蒲村,政通人和,百業興旺,村民真正過上了富有安康的生活。

歷史名人

李箴視

李箴視(1811-1882),字允明,西達蒲村人,為日升昌票號第二代財東。其"祖先以陶朱術起家。"李箴視"生而穎異,好讀書,明大義。"道光六年(1826),16歲時,父親李大全病故。 其時日升昌票號還處於初創期,大掌柜雷履泰與二掌柜毛鴻歲羽意見不合產生傾軋。一次,雷履泰染病,李箴視聽從毛鴻歲羽的建議,讓其回家養病,雷回家後要往各地發信,意欲收撤票號分莊。李箴視知道後,趕忙勸止,情急之間,以至下了跪,才使雷履泰回心轉意,收回成命
李箴視"秉性忠厚,持躬儉約,間靜寡言,朴誠無文",深為雷履泰倚重,以至使這位中國歷史上的票號創始人,將全部才華和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票號事業,給達蒲李財東家帶來了滾滾財源。
後清政府因財政拮据,遂採納惠親王等的建議,讓商民捐鑄火炮。李箴視,一次捐銀4000兩,三弟李箴言2800兩,山西巡撫曾國荃奏請朝廷,李箴視一家"封贈三代" 。後清政府又開辦捐職事宜,李箴視又為其曾祖李占殿、祖父李文、父親李大全捐得"知府加四級"職銜,二弟李箴聽捐了武職副將銜,李箴言捐了鹽運使加二級,"箴"字輩以下"五"字輩中人也多有捐職。據不完全統計,捐銀總數高達2萬兩之多。光緒六七年間(1880-1881),修纂《平遙縣誌》,李箴視以"李崇厚堂"名又捐獻白銀680兩。到李箴視晚年,日升昌票號匯通天下,在全國各地設分莊30餘處。日升通、日升裕、日升厚、日升達四大錢莊,在平遙古城左右市面。東如升、如升大、日升祥、日升慶等商號鋪店互為照應。這些票號、商號的利潤,真似"財如東海常流水"地將達蒲李家推上三晉大財東的豪富寶座。 

李予昂

李予昂(1901-1985 ),原名育智,字遇庵,亦作遇安,西達蒲村人。幼時家教嚴格,熟讀古籍。民國8年( 1919),考入北京國立美術專門學校。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闊了眼界,接受了新思想。民國16年( 1927)2月,由李舜琴陳顯文介紹,在太原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利用關係打入國民黨天津市公安局任督察員。並化名李幕蘇,擔任地下黨主辦的《天津好報》社名譽社長。又同曹景周、張友漁等在天津法租界內創辦"北方書店",經常將出版的馬列主義讀物和進步書刊介紹給讀者。民國19年( 1930)3月,共產黨員杜遠僧被法租界軍警逮捕,經李多方活動,得以釋放。4月,李因在天津參加紀念四一二殉難烈士集會被捕入獄。同年冬,在蔣、馮、閻大戰中,東北軍進入天津,趁時局混亂得以脫險回到平遙。民國27年(1938)年春,偕同全家到延安,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歷任延安抗大總校三分校秘書、秘書主任、延安總衛生部秘書科長、中央直屬財政經濟處副處長、陝甘寧邊區稅務總局副局長、陝甘寧邊區貿易總局副局長、察哈爾省禁菸督察局局長、華北財辦經濟組組員、華北稅務總局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政務院財政部稅務總局局長兼黨委書記、財政部部長助理、黨組成員。1956年,當選為中共第八 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58年7月,調山東省工作,先後任中共山東省委財貿部部長、省委常委、副省長兼財經學院院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李和山東的幾位詩友組織成立了"歷山詩社",並任社長,辦有不定期刊物《歷山詩刊》,出版詩集《拾貝集》。晚年還擔任山東省少年兒童基金會會長,老年人大學顧問等社會職務,熱心公益活動,並為家鄉平遙縣圖書館捐書數百冊。1985年8月5日病故後,陳雲、李先念、彭真、薄一波、習仲勛、楊得志等人送花圈以志悼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