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貝集》

《拾貝集》

作者從他常年積累的讀書筆記和摘抄中,選出有價值的篇章,將其精華濃縮成超短篇,雜以自己對人類文明和中外歷史經驗的理性反思,對當下國家社會中種種問題的精闢評論。

基本信息

看點

拾貝集》周有光先生繼《朝聞道集》後的又一力作。一百零六歲學人的醒世警言。

內容簡介

封面封面

本書收錄了周有光先生的近百篇文章,是繼《朝聞道集》後這位106歲的世紀老人最新的研究心得,以及他近年積累的讀書筆記和摘抄,他定名為《拾貝集》,暱稱它是一本“休閒讀物”。

然而,雖謙稱“休閒”,但與《朝聞道集》一樣,周老以他獨特的風格對人類文明和中外歷史經驗教訓進行了新的審視,對國家、社會和文化發展深層次的問題進行了理性的反思。這些文章平實而高遠,簡練而睿智,有的幾乎達到了見所未見、思所未思的境界,充分體現了周老超然物外的胸襟和氣度,開闊而深邃的世界眼光和歷史眼光。

本書共分為三輯:清流拾貝、濁浪淘沙、以史為鑑。文章雖短小精悍卻汪洋恣肆,平淡如水而意蘊深厚;句句真話,字字珠璣,兼顧知識性和趣味性,體現了這位百歲學人的赤子之誠。

作者簡介

周有光,1906年生於江蘇常州。1923—1927年,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和光華大學。參加制訂《漢語拼音方案》、《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聾人手指字母方案》。國際標準化組織投票認定,漢語拼音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ISO7098)。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翻譯《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中美聯合編審委員會中方三人之一。提倡現代漢字學和比較文字學。出版《漢字改革概論》、《世界文字發展史》、《比較文字學初探》、《朝聞道集》等語文專著30餘種,發表論文300多篇。1989年離休。

寫作背景

我85歲那年,離開辦公室,回到家中,至今二十年。老伴去世,獨居斗室。
獨居並不孤獨。閱讀古今中外書刊,隨時筆記一聞一得,活躍了我的獨居。
斗室並不清冷。電視和電腦使我知道國內外的時事變化,親友和記者來訪,暢談古今人事成敗,熱鬧了我的斗室。
我的筆記日積月累,成了累贅。
一位小輩女親戚時來翻看,覺得十分有趣。
她說:不僅有趣,而且有益,可以開拓視野,啟發思考。我來幫你,從中選編一部分,公開發表,使更多人共享你的“秘笈”。知識性,趣味性,會引來喜歡“探秘”的讀者。
我說:這是寫給自己查看的,一得之愚,一孔之見,隨意下筆,不假思索;為了節省筆墨,多半寫成超短篇,過於簡略,不成章法。
她說:從大量書刊中選出有價值的篇章,把篇章的精華凝結成超短篇,你做了讀物加工,便於領略要旨,符合所謂“清流拾貝、濁浪淘沙”。你下筆輕鬆,讀者也就瀏覽輕鬆。讀者喜歡這樣的輕鬆讀物,在消遣中增益見聞。
我說:何必給出版社增添垃圾?
她說:變垃圾為財富,這就是現代人的智慧。
這些親友閒談,後來居然促成了這本休閒讀物。題名《拾貝集》:第一集“清流拾貝”,第二集“濁浪淘沙”,第三集“以史為鑑”。

2011上半年好書推薦

新浪網評選了2011年上半年好書榜單,一起看看吧。做本任務詞條,需梳理、完善詞條內容,完善詞條同義詞及信息模組。

周有光作品及其背景知識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生於江蘇常州,中國語言學家、文字學家,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周有光青年和中年時期主要從事經濟、金融工作,作過經濟學教授,1955年,他的學術方向改變,開始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曾參加並主持擬定《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中國大陸的語文改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