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澄村

西澄村

西澄村位於浙江省義烏市東部。距城區10公里。西澄村民國前曾屬四都,民國時期曾先後屬清塘鄉、仲和鄉,50年代先後屬東陳鄉、東陳生產大隊管理區,1961年屬廿三里人民公社,1983年屬廿三里鄉,1986年屬廿三里鎮。耕地面積438畝。

基本信息

(圖)西澄村西澄村新貌

西澄村位於浙江省義烏市東部。距城區10公里。相傳300年前,已有一戶陳姓的莊頭(方言,意指單門獨戶)。陳家無子,只生一女,遂招贅一金姓女婿,其後繁衍生息,至今已歷13代。西澄原名西陳,因村坐落在樓山塘西,且姓陳,故名。陳氏漸衰之後,金氏遷居此地,以諧音改村名為西澄。全村以金姓為主,次為應姓、吳姓、鄭姓。西澄村民國前曾屬四都,民國時期曾先後屬清塘鄉、仲和鄉,50年代先後屬東陳鄉、東陳生產大隊管理區,1961年屬廿三里人民公社,1983年屬廿三里鄉,1986年屬廿三里鎮。1992年有226戶,總人口704人。常住的外來打工人員200餘人。耕地面積438畝。

農業發展

西澄村共有水田2958.6畝,旱地1750畝。土地肥沃,灌溉方便,作物生長茂盛。傳統的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大小麥、大豆、薯番、玉米等糧食作物,蠶繭、油菜籽菊花、菸葉、榨菜等經濟作物。1979年率先進行農業經營體制改革,逐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逐年發展,各方面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水稻是西澄村主要糧食作物,分早、晚稻兩熟。1971年早稻畝產245公斤,晚稻畝產237公斤,全年糧食總產量1407噸。農村實行聯產承包到戶,農民積極性提高,田間管理措施得力,糧食連年豐收。1990年早稻畝產430公斤,晚稻畝產419公斤,糧食總產量達2196.5噸。最近2年,村里投資10多萬元,修築機埠、石壩、水泥渠道,改善了排灌條件,增強了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做到旱澇保收。

西澄村養蠶歷史悠久,村民精通養蠶技術,種桑養蠶成為村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之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村民商品經濟意識的增強,蠶繭生產也成倍增長。1978年全村飼養蠶種1060張,蠶繭總產量31.3噸。1988年蠶種飼養量達2748張,產繭102.5噸。1992年再創高紀錄,飼養蠶種為3842張,產繭138.8噸,村民總收入140萬元,比1978年翻了兩番。

工業發展

(圖)西澄村西澄村

西澄人有雞毛換糖的經商傳統。文化大革命前後,每當農閒,村里便有四五十人偷偷挑上貨郎擔,走村串鄉,做點針頭線腦、雞毛換糖的小生意。改革開放後,於1983年投資創辦西澄服裝廠、西澄化纖加工廠2家小型村辦廠。村里幹部堅持集體投資--積累--再投資的辦廠路子,至1992年底村辦企業發展到14家,固定資產達300多萬元。1990年村辦工業總產值超500萬元,1992年達到865萬元,上交國家稅款10萬元以上,上交鎮企辦管理費超萬元,上繳村集體利潤3.6萬元。產值超百萬元的村辦企業有4家。其中:西澄服裝廠,1983年創辦,主要加工呢制服,現轉產襯衫,年產值達100多萬元;廿三里西裝廠,1984年創辦,主要產品為瑞色牌襯衫,年銷量達20萬件,年產值120萬元以上;西澄針織時裝廠,1984年創辦時屬個體性質,1985年轉為村辦,主要生產男女夾克兩用衫等服裝,年產值為140萬元;西澄工藝服裝廠,1984年創辦,主要加工襯衫,年產值達到100萬元。村辦企業注重擴大生產規模,加強技術改造,新建、擴建廠房,更換設備,改進工藝,加強管理,提高產品的檔次和質量。目前西澄村加工的各式服裝,源源流向全國市場,同時還遠銷獨立國協等國家。
私營、個體服裝業同時得到發展。有個體工商戶97家,從業人員200多人。全村外出烏魯木齊、成都、長春等城市設點擺攤的個體戶有81戶,主要經營服裝。這些工商戶既辦廠又經商,實行加工、銷售一條龍。
1992年工業總產值突破千萬元(其中個體服裝業產值150萬元),成為名符其實的服裝專業村。1989年以來連續3年被義烏市列為工業先進村,1992年被評為義烏市奔小康示範村。

公益文化

西澄村集體積累從1982年的3萬元猛增到1992年的35萬元。公益事業隨之有了新的發展。村集體撥款8萬元,更換變壓器、改裝農用電線路,並免費提供全村農業生產用電;1989年村集資7萬元,建造自來水塔,為全村安裝了自來水;村投資修築機耕路4000米,將全村主幹道拓寬改造成整潔平坦的水泥路;全村有閒置老屋87間,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目前正由村統一回收、統一拆除、統一規劃安排,計畫到1995年完成拆改工程;1990年還組織安裝了全市第一台村電話總機,成為有名的電話村。
西澄村村級文教事業有一定發展。1921年,建立培成國小,鄰村學子紛紛來靠讀。現有國小1所,計4個班級62名學生,有2名教師。1989年村里投資辦起幼兒班,使全村幼兒基本入園。另外,村里還設立了廣播室、黨員活動室等文化宣傳活動場所。
西澄村,1990年起連續3年被評為市級文明村。1991年黨支部書記金志誠被中共義烏市委授予富民書記稱號。

村莊狀況

村民從改革開放中得到實惠,生活水平已脫離貧困線,1992年人均收入為1800元,比1982年增長了500%。村民居住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已有90%以上的村民搬入新居,三層以上樓房有25棟。一般農戶購置起機車、彩電、錄像機等高檔消費品,還有28家辦廠經商戶安裝了電話機。

當地風俗

(圖)西澄村西澄村

每逢婚嫁、喬遷、壽辰、升官、升學等喜慶時節,親朋好友總有請客送禮和回禮的風俗習慣,一直延續至今。但請客送禮在貧富之間,差別甚大,富者場面很大,筵席豐盛,菜餚豐富,甚至拿“十六匯簽”招待來客貴賓。窮者,實在沒有辦法,只能以簡樸的家宴應付了事。真的有“富人一席酒,窮人半年糧”,“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感。對“十六匯簽”名菜佳肴。

“十六匯簽”作為西澄飲食文化,對當今的飲食行業發展應有益處。傳統飲食文化有其可供借鑑、傳承之處,其實“十六匯簽”與如今筵席菜餚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不可同日而語。它對當今某種不當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也是一種衝擊和批判。

“十六匯簽”全席:是指4熟食,4海鮮,4甜羹,4點心,外加8個冷盤組成。

傳統酒席筵宴、昔日喜慶筵席,以“十六匯簽”最為豐富,其次為“十二匯簽”。所謂“匯簽”,即主人從簽筒中選擇16樣名貴菜點竹籤,組成“全席”,稱為“十六匯簽”。 “十二匯簽”類此,即省去4樣(在“四海鮮”中省去2樣,“四甜羹”中省去2樣)。“十六匯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