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果園鎮

西果園鎮

西果園鎮地處蘭州市南郊,距市中心約20公里,呈南北走向,東鄰魏嶺,西接黃峪鄉,北起晏家坪,南抵七道梁、馬家山與臨洮縣相連;總面積約82.6平方公里。以西果園村命名,鎮政府設在西果園村。2004年實現農業增加值5 324.51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83393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6765萬元;實現鄉鎮企業增加值14480萬元;其中:工業增加值7917萬元。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西果園鎮西果園鎮
鎮境南部屬二陰地區,高山聳立,植被良好;北部群山連綿,為黃土山樑地區。西津村厚度達409.93米,黃土層之厚為世界之最。地貌為兩溝兩嶺、四個坪(筍蘿溝、青崗溝;上嶺、鷂子嶺;晏家坪、西津坪、王家坪、牟家坪)。地勢南高北低,向黃河傾斜,平均海拔2100米。筍蘿溝青崗溝水為主要水資源。年平均氣溫7.4℃左右。年平均降水量300毫米,南部山區達500毫米,無霜期153天。

歷史沿革

西果園鎮西果園鎮

民國時期和解放初,鎮境屬皋蘭縣果園區,1958年3月,劃入七里河區,為七里河區人民公社西果園大隊。1961年5月,成立西果園人民公社。1983年5月,改為西果園鄉人民政府。2003年7月撤鄉建鎮,改為西果園鎮人民政府。2004年11月因行政區劃合併,原湖灘鄉湖灘村劃入西果園鎮。

基本概況

西果園鎮西果園鎮

西果園鎮轄晏家坪、西津周家山、王家坪、柴家河、西果園、上果園、堡子、青崗、袁家灣、上嶺、鷂子嶺、草源、湖灘14個村民委員會,58個村民小組,4109戶,18830人。總耕地面積40970畝,其中水澆地16510畝,占耕地面積的40.3%,人均占有耕地2.2畝,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是全區農業大鎮,也是蘭州百合的主產區。

2004年,全鎮有基層黨支部17個,黨員425名,其中農民黨員37 3名, 占黨員總數的88%,有鎮村兩級幹部83名(其中鄉鎮幹部37名)。全鎮範圍內共有中學一所,國小19所(完全國小12所),有鎮級衛生院一所,村級標準化衛生所12家。西果園鎮內儲有煤炭沙石紅膠土等礦產資源。煤炭資源位於青崗村,未開採。

鄉鎮榮譽

西果園鎮文明鄉
1997年建成“小康鄉”,1999年被命名為市級“文明鄉(鎮)”,2001年被省委評為基層先進黨委,2002年經省、市批准撤鄉建鎮,2003年3月份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南北兩山”綠化先進單位;2004年2月被區委、區政府評為農業產業化建設工作“先進單位”;2004年3月被市委評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五好標兵鄉鎮黨委”;2005年2月被區委、區政府評為項目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產業結構

西果園鎮黨委、鎮政府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發展生產力為重點,不斷力口強農業基礎地位,合理調整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著力強化四大支柱產業(百合、高效農業、鄉鎮企業、奶牛養殖),狠抓“五項”工程建設(生態林業農田水利、交通道路、文教衛生電力通訊),充分發揮近郊優勢,積極探索農、工、商多種經營路子,使全鎮農業和農村經濟及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了長足發展。

西果園鎮百合種植基地
在農業生產上,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走科技興農之路,不斷加大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以日光溫室和地膜覆蓋為重點,著眼長遠,發展高效農業,2004年,已建成周家山為主的日光溫室1—42座面積達199畝,其中:新增二代日光溫室35座。僅此一項就可創收達99.5萬元,不但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而且有力地促進了傳統農向市場農業、高效農業方向發展的步伐。
百合產業的發展上,狠抓百合質量提高和常規管理,逐步形成了生產、加工、貯藏銷售一體化的發展格局。同時為了進一步拓寬市場,強化管理,確保蘭州百合的聲譽和品牌優勢,鎮上成立了百合管理站百合協會,切實加強對百合種植、加工、銷售環節的監督和管理,使百合產業化發展走向良性循環的軌道。 目前,百合經濟已成為全鎮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徑。

鄉鎮企業

在鄉鎮企業的發展上,始終堅持以晏西工業小區的開發建設為依託,立足“三大優勢”求發展。即:立足資源優勢,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2004年,全鎮百合等各類加工戶已發展到173戶;共建成百合冷庫43座,庫容量達到8000餘噸。立足區位優勢,發展第三產業,全鎮各類商業網點已發展到 170多家,各類交通運輸車輛達到2400多

西果園鎮晏家坪奶牛養殖示範基地
台(輛);立足地理優勢,不斷引進資金、項目,興辦鄉鎮企業,2004共新上項目11項,其中百萬元以上項目9個,總投資達3958萬元。在狠抓支柱產業的同時,以晏家坪村韓家河為主的奶牛養殖業也取得了較快發展。自1996年以來,先後投資185萬元,建成奶牛養殖基地兩處,2003年又動工建成了規劃總投資1280萬元,占地300畝的晏家坪奶牛養殖示範基地,該基地採取“統一規劃,人畜分離,集中飼養,分戶經營”的模式和“農戶+基地+公司”的運營機制。形成以種植飼養加工、銷售為價值鏈的產業群,把奶牛基地建成以現代畜牧業為主體的生態農業、效益農業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現一期工程投資600萬元,已建成1.2萬平方米,43座標準化牛舍現代化擠奶廳1座以及通電、上水、道路等其它基礎設施建設。首批18戶,337餘頭奶牛已正式入住基地。二期工程即將開工,預計投資680萬元,建成標準化牛舍4000平方米,擠奶廳3座,奶牛運動場36800平方米,1350立方米青貯池7座,標準化配種防疫中心辦公用房以及二期供水、道路硬化、環境綠化和其它配套輔助工程。整個工程建設計畫於2005年11月底全部竣工,基地全面投入運營。全鎮奶牛存欄數達到2048頭(奶產量達686萬公斤),奶牛養殖已成為全鎮農民增加收入的一個新亮點。

新農村建設

近年的工作中,西果園鎮以爭創“五好鄉鎮黨委”、“五好村黨組織”活動為載體,大力實施“雙培雙帶”工程,狠抓隊伍、班子、陣地建設。明確整體發展思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規,以小康社會建設為主線,以小城鎮建設為契機,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突出一個重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好兩個硬仗(城中村改造、“1+1”貧困戶建房)、強化“四大支柱”產業(鄉鎮企業、奶牛養殖、百合、高效日光節能溫室)、鞏固一項工作(計畫生育),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努力為民興辦實事,全面促進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快速健康發展。

西果園鎮市委領導慰問貧困戶
在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偉大號召後,西果園鎮黨委、鎮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住宅、新設施、新環境、新條件、新風格、新素質、新水平、新機制”要求。緊緊圍繞七里河區委、區政府“產業富民、文化塑民、環境新村、依法治村”的新農村建設指導思想,西果園鎮整合社會各種資源,從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抓好鎮村規劃和環境治理,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和鄉風文明建設五個方面入手,鞏固好已建成三個省市級示範村(王家坪、袁家灣、西果園)成果。同時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以項目建設為突破口,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步伐。本著“向荒山要地,向荒溝要地,填溝造地,興建工業小區”的宗旨,在已建成晏家坪、王家坪兩個工業小區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荒山綜合開發力度,在王家坪蘿蔔溝填溝造地1550畝,並完成水、電、路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基本實現“四通一平”,擴大現已建成的工業小區規模。小區建成後,通過改善小區投資環境,以優越的條件吸引資金、人才、項目,可容納企業50多家,投資額可達2億元,年產值可達2.5億元,實現利稅3000萬元。就地輸轉勞動力550人,實現收入780萬元。西果園鎮發展經濟的基礎上,努力為民興辦實事,“1+1幫助農村特困農戶解決住房行動”全面展開。兩年來在全區考評中連續被為優秀,全鎮共幫助建房特困戶46戶,圓了他們的“住房夢”;投資160萬元,完成乾旱山區農村人畜飲水集雨工程,解決後山5個村3700多人的飲水問題;引進資金300多萬元,修建鄉村道路12.1公里;完成村級陣地建設5個,為全鎮各項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文化遺蹟

西果園鎮馬家窯遺址
西果園鎮境內發現新時器時期文化遺址已發掘13處,分布區域約8萬平方米。青崗岔、曹家嘴遺址已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西津坪有明代肅憲王朱紳堯墓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曹家嘴遺址位於蘭州市西果園鄉沙灘磨村,遺址面積東西250米,南北約300米。1971年甘肅省博物館對此遺址進行了第一次發掘,開一南北長3.7米、東西寬2米的探方,發現有馬家窯類型的陶窯1個,窯為橫穴式。還出土一些陶、石、骨器等遺物。出土陶片均為馬家窯類型遺物,是一處單純的馬家窯類型文化遺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