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青銅斷代與“夏商周斷代工程”

13. 15. 21.

西周青銅斷代與“夏商周斷代工程
康王三父
在確定了昭王在位的啟至年份(BC999-BC981)後,利用小盂鼎的紀年銘文,同時考慮“成、康之際四十年刑錯不用”的條件,就可以在《電子乾支朔望尺》中查出康王在位的啟至年份。但是在這裡一定要注意年與祀的關係。
禽父、燮父、懋父是為康王時期的“三父”,參見《左傳.昭十二》:“昔我
先王熊繹與呂級、王孫懋、燮父、禽父,並事康王,四國皆有分,我獨無有。”
針對“康王三父”用文獻的、碳十四的和青銅器的三種途徑對康王至幽王的年
代進行考察,則也可以得出有用的可信的結果。
一、禽父,魯國開國公,是為周公旦子,據說死於康王十六年。
史記》對西周王年只給出了幾個斷斷續續的數字,如穆王五十五年、宣王四
十六年等,但是對魯國紀年卻堪稱完整,請看:
1.伯禽
2.考公四年卒
3.煬公六年卒
4.幽公十四年死
5.魏公五十年卒
6.厲公三十七年卒
7.獻公三十二年卒
8.真公十四年周厲王奔彘二十九年周宣王即位三十年卒
9.武公九年卒
10.懿公九年卒
11.伯御十一年死
12.孝公二十五年犬戎殺周幽王二十七年卒
合計:伯禽+4+6+14+50+37+32+30+9+9+11+25
=伯禽+227
如果真是周成王初年封伯禽於魯的話,西周王年幾乎可以用魯國紀年代替。這
是西周王年斷代的第一條標尺。
如果禽父真是死於康王十六年,則康王至幽王年數為243年。
二、燮父,晉國首任晉侯,據說為唐叔虞之子,在晉侯墓地信有其墓。
在下面的圖表是晉侯墓地炭十四測試年與《晉世家》紀年的比較,從中可知
從燮父至晉文侯的積年為:1020-768=252年
炭十四測試年 《晉世家》紀年 在位年
1)M113 1020 ̄930晉侯 燮父
M114 1000 ̄925
2)M13 935 ̄855晉侯 武侯
M9 935 ̄855
3)M6M7 910 ̄845晉侯 成侯
4)M33M32 880 ̄831厲侯棘馬 厲侯
5)M91M92 860 ̄816晉侯喜父 靖侯 858 ̄841 18
6)M1M2 834 ̄804晉侯對 僖侯 840 ̄823 18
(缺少一墓) 晉侯臣斤 獻侯 822 ̄812 11
7)M8M31 814 ̄796晉侯酥 穆侯 811 ̄785 27
8)M64M62M63 804 ̄789叔氏家父 殤叔 784 ̄781 4
9)M93M102 789 ̄768晉侯邦父 文侯 780 ̄746 35
燮父至晉文侯的年代,與康王至幽王的年代接近,所以252年是西周王年斷
代的第二條標尺。
三、懋父,衛康叔之子,又稱王孫懋,他在康王末年是康王重臣,號稱伯懋父,有
青銅器能在《電子乾支朔望尺》上斷定其生活年代。(見附6-2)
通過前幾章和本章對可信的青銅器利用《電子乾支朔望尺》進行研究後,得出
康王至幽王的積年為:
康28+昭19+穆54+恭27+懿考夷22+厲51+宣46+幽10
=257年。這是第三條標尺。
四、三條標尺的比較
始封侯 根據 年限 判斷
------------------
魯國禽父 魯世家:243 估計值 | 第一條標尺
晉國燮父 碳14:252 粗略值 | 第二條標尺
衛國懋父 青銅器:257 精確值 | 第三條標尺
結論:
257年是可信的。由於青銅器上的乾支是與日對應的“數位化”的信息,
其精確度是以日計算的;又有文獻與炭十四在大尺度上的把關,所以是可信
的。由於《電子乾支朔望尺》的設計參數是冬至周期,而冬至周期與乾支周
期的六倍數(360)之差的餘數是近5.25;所以,出錯數是以近似於
10年的倍數出現。故此,如果大尺度控制在十年以內,則不會出錯。
注意:
古本《竹書紀年》也有257年的數據,但那是“自武王滅殷以至幽王凡二
百五十七年”;我不想附會,但我也不認為這是巧合。如若《汲冢紀年》不
失傳的話,或自會證明是康王“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
產生“257”這個數據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因為文、武、成王都無嚴格
意義上的“元年”記錄,唯有康王其元年有翔實的記錄,所以《汲冢紀年》
有可能只給出了從康王至幽王的紀年,但是由於《汲冢紀年》原始版本的失
傳,人們才將“257年”的記錄片段誤認為是從武王至幽王的時間段。
附6-1、標準青銅器及斷代年表。
1.晉侯穌鍾:宣王(BC794)
三十三年正月既生霸戊午
二月既望癸卯(巳)
二月既死霸壬寅
三月方死霸
六月初吉戊寅
2.眉縣逑鼎:厲王(BC835)(BC836)
唯四十又二年五月既生霸乙卯
唯四十又三年六月既生霸丁亥
3.裘衛四器
裘衛鼎 厲王(BC869)
九年正月既死霸庚辰
裘衛禾 厲王(BC875)
三年三月既生霸壬寅
裘衛鼎 夷王(BC881)
唯王五祀正月初吉庚戌
裘衛簋 恭王(BC900)
二十七年三月既生霸戊戌
4. 師兌簋:夷王(BC883)
三年二月初吉丁亥
師兌簋:考王(BC893)
元年五月初吉甲寅
5. 鮮簋:穆王(BC948)
唯三十四祀(三十三年)五月既望戊午
6. 小盂鼎:康王(BC1004)
唯王二十有五祀(二十四年)八月既望甲申
西周斷代的基石就是這六組青銅標準器。回顧人們用青銅器加“歷尺”對西周
進行斷代的過程,在沒有出土晉侯穌鍾和裘衛四器以前,人們幾乎是無法正確進行
斷代的。可見過去的國學大師們沒有完成斷代工作不是能力不夠,而是時機不到。
當“西周斷代”告一段落時,天隨人願,又及時出土了眉縣逑鼎,這正好用來檢驗
“斷代工程”的成敗。天意如此,人將如何?
附6-2、非標準器參考表
1.尚書.畢命 唯十有二年六月庚午(康)
越三日壬申
2. 史臣簋 (十有二年六月)乙亥王誥畢公(康)
3. 師旅鼎 (二十五年)三月丁卯師旅從王征於方雷以告於伯懋父(康)
4. 御正衛簋 (二十七年)五月初吉甲申(康)
5. 小臣宅簋 (二十七年)五月壬辰(康)
6. 召尊 (二十七年)九月在炎師,甲午伯懋父賜召伯馬(康)
7. 作冊令矢尊 唯(四年)八月辰在甲申(昭)
8. 作冊令矢尊 唯(四年)十月月吉癸未(昭)
9. 作冊折觥 唯(十八年)
王十又九祀五月戊子(昭)
10. 員鼎 唯(十九年)正月既望癸酉(昭)
11. 不旨方鼎 唯(十九年)八月既望戊辰(昭)
12.作冊矢令簋 唯(十九年)九月既死霸丁丑(昭)
13. 作冊寰卣 唯十又九年 王在乾
14.元年師史簋 元年 四月既生霸、甲寅王在或蒞(穆)
15. 蔡簋 唯元(二)年(十一)既望丁亥王在或蒞(穆)
16. 遣尊 唯(二年)十有三月辛卯王在乾(穆)
17. 不壽簋 唯(三年) 九月處吉戊辰王在大宮(穆)
18. 靜簋一 唯(三年) 四月初吉丙寅王在旁京(穆)
19. 靜方鼎 唯(三年) 十月甲子(穆)
(四年) 八月初吉庚申(穆)
(八)月既望丁丑
20. 長由禾 唯(五年)三月初吉丁亥穆王在下或蒞(穆)
21. 中方鼎 唯(五年)十又三月庚寅王在寒秭(穆)
22. 上士尊 唯(七年)五月既望辛酉(王裸旁京年)
23. 靜簋二 唯(九年) 六月初吉王在旁京(穆)
八月初吉庚寅
24. 走昔曹鼎 十五年五月既生霸壬午(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