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嬋山

褒嬋山

褒禪山,舊稱華山。因唐貞觀年間(627——649)慧褒禪師結廬山下,卒葬於此而得名。山色翠靄,四面如圍。中有起雲峰,欲雨則雲先起,春夏往往風之。有龍洞、羅漢洞,洞穴曲折,洞壁怪石錯落,鐘乳石倒垂其 ,洞壁怪石錯落,鐘乳石倒垂其間。有襲女泉、白龜泉,泉水清洌,終年不竭。

基本信息

簡介

褒嬋山褒嬋山

褒禪山,舊稱華山。因唐貞觀年間(627——649)慧褒禪師結廬山下,卒葬於此而得名。山色翠靄,四面如圍。中有起雲峰,欲雨則雲先起,春夏往往風之。有龍洞羅漢洞,洞穴曲折,洞壁怪石錯落,鐘乳石倒垂其,洞壁怪石錯落,鐘乳石倒垂其間。有襲女泉白龜泉,泉水清洌,終年不竭。

景色

旅遊名勝褒禪山上多井,有民諺云:黃山三百六十頂,褒山三百六十井。下有慧空禪院(即華陽寺),為明人鄭和所建,氣勢宏偉,後屢有修建。院內古柏參天,有大、小石塔各一,

褒嬋山
褒嬋山

今已毀壞。四周山勢突兀,景色秀麗,北宋大臣王安石曾游此,作《游褒禪山記》。文章中說;“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今碑記尚存,眾多洞天,泉水之勝,仍吸引遊人。

古人這裡是“路入雲堆,禪房四面,峰隨意立座,野梅香滿山。王安石在遊記中記的華山洞,洞內軒敞開闊,石壁上滿是記游者的字跡。洞內翠蝶綠裹,樹木繁茂,樹從中傳出錚鉦之聲,象有人弄琴。次地真乃人間勝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