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刺蛾

褐刺蛾

褐刺蛾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每年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在果木附近土下3~7厘米處結繭越冬。越冬幼蟲於5月上旬開始化蛹,6月上、中旬為成蟲羽化和產卵盛期,第一代幼蟲於6月中旬出現,至7月下旬幼蟲老熟結繭化蛹。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7~19.5毫米,翅展30~43毫米,體褐色至深褐色,雌蟲體色較淺,雄蟲較深。雌蟲觸角絲狀,雄蟲單櫛齒狀。前翅前緣離翅基2/3處向臀角和基角各引出一條深色弧線,臀角附近有一近三角形的棕色斑。

褐刺蛾褐刺蛾

前足腿節基部具一橫列的白色毛叢。卵長橢圓形,扁平,長1.4~1.8毫米,寬0.9~1.1毫米。卵殼極薄,初產時黃色,半透明,後漸變深。幼蟲共8齡。

初孵幼蟲體長2~2.5毫米,寬0.8~l毫米。體色較黃,體背和體側具淡紅色線條。背腹各有一列枝刺,其上著生淺色刺毛。老熟幼蟲體長22.3~35.1毫米,寬6.5~11毫米。

體色變化較大,多為黃綠色,背線藍色。

每節上有黑點4個,排列近菱形。蛹為卵圓形,長14~15.5毫米,寬8~10毫米。初為黃色,後變為褐色。繭廣橢圓形,灰白色或灰褐色,表面有點狀褐色紋。

生物學特性及發生消長規律

褐刺蛾褐刺蛾
8月上旬開始羽化,中旬為羽化產卵盛期,初孵幼蟲在下旬出現,至9月下旬或10上、中旬老熟幼蟲結繭越冬。成蟲白天在樹蔭、草叢中靜止不動,夜間進行飛翔、交尾和產卵等活動。成蟲對紫外光和白熾光均具較強的趨光性,但對紅、綠、紫色燈光反應較差。幼蟲在四齡以前取食葉肉,留下透明的表皮。四齡後便可咬穿葉片,成為孔洞或缺刻,嚴重時僅留主脈。幼蟲老熟後從樹上爬下或吐絲墜下,多在疏鬆的表層土中(深度1~4厘米)、草叢間、樹葉堆和石礫縫中結繭化蛹或越冬。越冬代成蟲羽化率很低,僅8%左右,第一代的羽化率則達63%。天敵有上海青蜂、赤眼蜂、廣肩小蜂、小繭蜂等。

防治方法

參照扁刺蛾。另應注意保護和利用天敵。

地理分布

分布於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湖南、雲南、四川、湖北、河北等省

危害作物

寄主植物除柑橘外還有蘋果、梨、桃、柿、栗、石榴、桑樹、油茶、茶樹、油桐、苦楝、香樟、柳、楊、烏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