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性尿路感染

複雜性尿路感染

複雜性尿路感染是指尿路系統存在解剖或功能異常(如梗阻、結石等)或有腎外伴發病(如糖尿病、濫用含有非那西汀止痛藥、鐮形細胞病等)時,反覆或持續發作的尿路感染而致腎功能嚴重損害者。單純性尿路感染,也稱非特異性感染,由大腸桿菌引起的約占85%以上。泌尿外科疾病引起的複雜性感染以變形桿菌和綠膿桿菌較為多見。由結核菌、厭氧菌致病的尿路感染因其臨床病象和治療有特殊性,稱之為特異性感染。

基本信息

臨床表現

複雜性尿路感染泌尿系統
尿路感染的臨床表現比較廣泛。尿路感染根據感染部位不同,可分為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根據有無尿路功能或器質上的異常,又有複雜性和非複雜性尿路感染之別;根據炎症的性質不同,又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尿路感染。但尿路感染仍有它的共同臨床表現:

(1)尿路刺激征,即尿頻、尿急、尿痛、排尿不適等症狀。這些症狀,不同的病人表現為輕重程度不一。急性期炎症患者往往有明顯的尿路刺激征;但在老年人、小兒及慢性尿路感染患者,則通常尿路刺激症狀較輕,如輕度的尿頻,或尿急,或排尿不適等。

(2)全身中毒症狀,如發熱、寒戰、頭痛等。主要見於上尿路感染病人,特別是急性尿路感染及伴有尿路梗阻的病人尤為多見。

(3)尿常規檢查可有白細胞紅細胞甚或蛋白。

(4)血常規可能有白細胞升高。

(5)尿細菌培養陽性。

病因

複雜性尿路感染女性泌尿系統
引起尿路感染的因素很多,與尿感有關的病因可歸納如下:
(1)上尿路感染在女性極為常見,主要由於女性尿道短,細菌上行較男性更容易。另外,女性尿道口有大腸桿菌存在,性交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原因。
(2)據報導:一般有4.5%孕婦有細菌尿,其發病率較無妊娠的同齡女性組高,年齡大的孕婦和經產孕婦的發病率更高。因此,妊娠是尿感的重要誘因。
(3)尿路梗阻是誘發尿感易於上行感染的重要原因。據統計,尿路梗阻者的尿感發生率較無阻塞者高12倍。由於結石、腫瘤、尿道狹窄、前列腺肥大女性膀胱頸梗阻、包莖、神經性膀胱、膀胱憩室、腎下垂等原因,出現尿流不暢,細菌不易由膀胱排出而大量繁殖,易發生感染。
(4)尿路畸形或功能缺陷,如腎臟發育不全、多囊腎、髓質囊性病、鐵蹄腎以及其他腎、腎盂、輸尿管畸形或膀胱輸尿管反流(即排尿時,尿液從膀胱逆流至腎盂的反常現象)等,都易發生感染。
(5)糖尿病並發尿路感染的機會較多,是由於尿中的葡萄糖為細菌提供了營養。這類患者一旦發生尿感,則容易並發腎盂腎炎,甚者可發生急性腎乳頭壞死,因此,對糖尿病患者,應避免使用尿路器械。
(6)其它因素:①全身性疾病,如重症肝病、慢性腎病、晚期腫瘤及長期使用免疫抑制藥物等,使人體抵抗力下降,易於發生尿感。②婦科炎症、包皮炎及前列腺炎等,是尿感最常見的誘因。③高血壓和血管疾患引起腎血流量減少者,易於感染。④低血鉀、高血鈣和濫用止痛劑等所致的腎損害,亦易於發生尿感。⑤導尿和作泌尿道器械檢查,會損傷尿道黏膜,還可將尿道口的細菌直接帶入膀胱。據統計,即使在嚴格消毒下,一次導尿引起尿路感染的機會為2%左右,留置導尿管4天以上者,可高達90%,連續留置導尿管10天后,尿路必然受感染。 ⑥濫用非那西汀者,可發生腎乳頭壞死,病變的腎組織更易感染,可能是由於防禦機能受損之緣故。

治療

複雜性尿路感染治療用藥
尿路感染的治療目前多採用分型治療,即將尿路感染分為膀胱炎、急性腎盂腎炎、男性尿路感染、複雜性尿路感染、妊娠合併尿路感染、無症狀細菌尿等不同類型給予相應的處理,使治療更有針對性。

(1)膀胱炎:多見於年輕女性,僅為膀胱黏膜的表淺感染,亦稱下尿路感染。患者有明顯的膀胱刺激症狀而無發熱,尿內白細胞較多,即可診斷為單純性膀胱炎,可予短程抗菌藥治療,無需尿培養。短程抗菌藥治療包括單劑療法、3天療法和7天療法。單劑療法是一次服用大劑量的抗菌藥,如複方新諾明5片或諾氟沙星1.2g,其優點是經濟、簡便而藥副反應少,但治癒率比3天療法低,而復發率高。7天療法的療效與3天療法相似。短程抗菌藥治療後1周,複查尿培養,如為陰性則屬治癒;如為陽性則按急性腎盂腎炎治療。

(2)急性腎盂腎炎:屬上尿路感染,除尿路症狀外,大多有高熱等全身症狀。在給藥前應先作尿培養,病象較輕者可選用喹諾酮類藥口服,病象較重者可選用諾氟沙星氨苄青黴素慶大黴素氨苄青黴素舒巴頭孢三嗪等抗生素靜脈注射。待有尿培養報告出來後,根據藥敏調整用藥。治療急性腎盂腎炎應連續給予抗菌藥10-14天,療程結束後1周和1個月分別作尿培養,如菌尿持續存在,宜繼續使用抗菌藥4-6周。如抗菌治療72小時發熱不退時,除調整用藥外,可作泌尿系B超及同位素腎圖,以排除尿路梗阻性疾病。

(3)妊娠尿路感染:妊娠初3個月的孕婦中約20%—40%可檢測到無症狀性菌尿(細菌數>10~EFU/m1)。菌尿的細菌大多是大腸桿菌(80%),余為克雷伯桿菌、變形桿菌、腸球菌等。近年來婦女尿道炎頸炎感染衣原體者日漸增多,應予注意。孕婦是處於相對的免疫抑制狀態,有菌尿的孕婦如不治療,其中有30%可引起急性腎盂腎炎,對母體和胎兒都可造成影響,如早產或死產。因而在妊娠期監測、防治無症狀性菌尿有重要意義。第一次產檢和妊娠28周時應常規作尿培養檢查。

多數抗菌藥物對胎兒和母體有毒副作用。目前認為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和紅黴素等在孕期中可安全使用。治療無症狀菌尿可給頭孢氨苄7—10天,菌尿轉陰後每月作尿培養1次直至分娩;每次性生活後即服單劑頭孢氨苄預防之。孕期中如發現有衣原體感染應積極治療,可予紅黴素7—10天,以防未足月胎膜早破、低體重兒、新生兒鼻咽炎、肺炎、結膜炎等併發症。

(4)無症狀細菌尿:無症狀菌尿是指連續兩次清潔中段尿培養細菌數>10cm/ml,而臨床上無明顯尿路感染的症狀及膿尿。無症狀菌尿發展成為有症狀的尿路感染或導致併發症的可能性有多大尚不清楚。因而這些病人是否需要抗菌治療尚有爭議。一般認為有尿路解剖異常(如多囊腎、海綿腎)、梗阻(如尿石)、準備作尿路器械檢查者或伴有妊娠、糖尿病、腎功能不全、腎移植者、使用免疫抑制劑者等,應給予抗菌藥物治療。

預防

複雜性尿路感染飲食清淡
一.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睡前、便後套用溫水清洗下身。清洗順序應先洗外生殖器,後洗肛門,避免交叉感染。有條件者可用千分之一至二的高錳酸鉀溫水清洗,則效果更佳。已婚夫婦雙方均應養成每晚清洗的習慣,毛巾、水盆、腳布應分開,洗腳與洗外陰的腳布也應分開。要適當控制性生活,因為頻繁或不潔的性生活會導致尿路感染。有條件者,房事前男女雙方都應先洗澡,或者用溫水清洗下身。房事後女方應排空膀胱,可起到沖洗尿道,減少感染的作用。
二.外出旅遊、乘車、開會等時間較長者,應先解小便,不可憋尿,要勤排尿,過度憋尿會造成尿液濃縮而刺激膀胱黏膜,導致發病。要養成多喝開水的習慣,每天喝水量應在1500至2000毫升。多喝水能增強利尿作用和腎臟的免疫功能,起到沖洗尿道的作用,有利於細菌和毒素的排出。多食新鮮水果和果汁飲料,使尿液處於偏鹼狀態,使細菌不易生長繁殖。儘量避免導尿或尿路器械檢查。
三.急性期一般在1周內應臥床休息,症狀控制後可在室內活動,第二周可逐漸過渡到半休、全日制工作。平時要注意勞逸結合,過度勞累或病後休息不好會導致感染復發和轉變為慢性。
四.飲食宜清淡,多食富含水分的新鮮蔬菜、瓜果等,如西瓜、冬瓜、黃瓜、鮮藕、梨、赤小豆等。禁食蔥、韭菜、蒜、胡椒、生薑等辛辣刺激性食物,減少對尿路的刺激。戒菸禁酒。忌食溫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兔肉及肥甘油膩之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