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箭

袖箭

袖箭是機括類暗器的一種,平時藏在衣袖之中,用時只需按動機括,就可以將箭發出。袖箭可暗藏在袖中的特製箭匣中,箭桿短輕,箭鏃較重。射出後可殺傷30步內的敵人。除了在兩軍交戰白刃格鬥時使用外,還可作為鏢客、拳師、技擊家的防身武器。袖箭的種類有單筒袖箭、雙筒袖箭、三才袖箭、四象袖箭、梅花袖箭、七煞袖箭等。單筒袖箭一般是縛於小臂上內側,發射時撥動蝴蝶片,引發機括,彈簧彈起,筒中的箭就能彈射出去。箭長7寸,鏃長l寸,每簡裝箭12支。梅花袖箭的箭只與單筒袖箭一樣,但無法縛在手臂上,而是要與手臂隔開一點距離。

基本信息

歷史記載

袖箭袖箭

相傳單筒袖箭是宋朝宋真宗時期雲陽(現在四川省內)白鶴宮的霞鶴道士所創[1]。最早有關袖箭的記載是《元史·順帝紀二》:“辛末,禁彈弓、弩箭、袖箭。”茅元儀《武備志》第一百零二卷稱:“袖箭者,箭短而簇重,自袖忽發,可御人三十步之遠。”
清末民初的武術家徐石蓀精於袖箭,人稱“小養由基”。他可以首先射出一箭,然後裝箭再射,第二支箭剛好擊中第一支箭的箭簇,然後第三支箭再擊中第二支箭的箭簇,如此連環五箭

結構

袖箭袖箭

袖箭一般由箭筒和箭組成。箭筒通常直徑一寸左右(清代制式箭筒為八分),長七至八寸,筒蓋無法開合,蓋正中有射孔,也是裝箭的地方。離筒蓋一至兩寸處有“蝴蝶翅”,是用於頂住箭只的開關。筒內裝有一個彈簧,末端與箭筒底部相連,頂端裝有一個圓片。袖箭的箭則比箭筒稍短,一般箭頭用做成,可以塗毒,箭桿則用竹子或木頭製造。箭桿靠近箭頭的地方有一個凹槽,使用前將箭塞入箭筒,壓縮彈簧,直至箭桿的凹槽到達“蝴蝶翅”的位置,這時蝴蝶翅將會把凹槽部分卡住,使得箭處於待髮狀態。

使用

袖箭袖箭

袖箭一般是縛於小臂上內側,發射時撥動蝴蝶翅,引發機括,發出箭只。此外有箭袋,一般為十二支箭。

梅花袖箭

袖箭袖箭

袖箭根據一次能夠發出的箭的數目可分為若干種類。單筒袖箭是一次只能發一支箭的袖箭,箭簡長8寸,周徑8分,筒頂有蓋,連於筒身,蓋的中央留一孔,以此裝箭。離筒蓋一至兩寸處有活動的蝴蝶片,專司開閉。鍍底裝設彈簧,簧上有一塊圓鐵板,裝箭後,彈簧壓下,用蝴蝶板將箭關在筒中。袖箭一般是縛於小臂上內側,發射時撥動蝴蝶片,引發機括,彈簧彈起,筒中的箭就能彈射出去。箭長7寸,鏃長l寸,每簡裝箭12支。
而梅花袖箭則是能夠一次連發六支箭的袖箭。梅花袖箭是明朝人劉綖所創,比單筒袖箭為粗,直徑在一寸二分到一寸五分之間。離頂端半寸處有一個大蝴蝶翅負責正中主箭的發射,另有五個小蝴蝶翅控制其餘的五支箭。箭的排列是五支箭成梅花五瓣分布狀,中間一支主箭。每個箭孔都對應一個彈簧。梅花袖箭的箭只與單筒袖箭一樣,但無法縛在手臂上,而是要與手臂隔開一點距離。

文學作品中的袖箭

袖箭袖箭

袖箭常常出現在武俠小說中。金庸的小說《天龍八部》中木婉清使用的袖箭,可以三箭齊發[7]。此外,各種以明清兩代為時間背景的武俠小說,如金庸的《書劍恩仇錄》、《碧血劍》,梁羽生的《冰河洗劍錄》、《萍蹤俠影》之中,都會出現使用袖箭的人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