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盆草

血盆草,所屬植物界,是唇形目(Lamiales)、唇形科(Labiatae) 植物。分布於我國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貴州、廣西、廣東、福建等省。

基本信息

簡介

所屬卷:Salvia L.
所屬科:Labiatae
中文名:血盆草
其它中文名:羅漢草、翻背紅、紅五匹、紅肺筋、紅薄落、破羅子、破落子、單葉波羅子、鼠雀菜、退節草(川),硃砂草、反背紅、葉下紅(湘、黔)、紅青菜(黔)。

文獻來源

var. simplicifolia Stibal (1935), in Hand. - Mazz. (1936).
Salvia delavayi Levl. (1911), e descr. ; S. tsaiana Stibal in Bull. Fan Mem. Inst. Biol. , Bot. ser. , 8 (1937) 53, syn. nov. e isoholotypo.

描述欄位

多年生草本,高約30厘米。根褐色,多細長的側根。莖單一或數枝叢生,不分枝,被短柔毛。葉大多基生,通常為單葉,偶為3小葉,葉片卵形,長4—14厘米,寬2—6厘米,頂端銳尖或鈍,基部狹心形或圓形,邊緣具圓齒,葉面綠色,無毛,或被疏柔毛沿脈被微柔毛,背面紫色,無毛或沿脈被疏柔毛;葉柄長2.5-11厘米,通常比葉片長;3小葉時側生小葉小,近於無柄或僅有極短的柄。輪傘花序有2—6朵花,組成頂生單一或3出的總狀花序,花序軸被短柔毛或疏柔毛;苞片小,披針形,長約2毫米;萼筒狀鐘形,長4.5—5毫米,外面近於無毛,或脈上有少數短柔毛和短腺毛,內面上半部散生短硬毛,上唇卵圓形或寬三角形,下唇較上唇長,半裂為2尖細齒;花冠紫色或紫紅色(原描述記載花冠紅色或紫色,或暗紫色至紫堇色或白色),長7-9毫米,冠筒直伸,外面被微柔毛或長柔毛,內面中部有毛環,上唇長圓形,長2—3毫米,頂端微凹,下唇長約4毫米,側裂片卵形,中裂片較寬大,長圓形,頂端圓;雄蕊伸於花冠上唇外,花絲長約2毫米,藥隔長4—5毫米,上臂比下臂長得多,2上藥室縱的靠合,2下藥室退化增大成足形,頂端粘合;花柱微伸出花冠,頂端不等或近相等的2裂。小堅果橢圓形,長約2毫米,黃綠色,無毛。花期6—9月。

分布及生境

產羅平、綏江(?)(Longki, S. delavayi Levl. 的模式產地)、彝良鎮雄 (S. tsaianaStibal 的模式產地),海拔1500—1750米,山坡雜木林下或灌叢中。分布於我國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貴州廣西廣東福建等省。

用途及功能

全草入藥,治吐血、咳血、刀傷出血、赤痢、產後寒及血崩,有清熱、止血、利濕的功效;湖北有用葉外敷瘡毒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