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書

蠻書

記載南詔史事的史書。又名《雲南志》、《雲南記》、《雲南史記》、《南夷志》、《南蠻志》、《南蠻記》。十卷。唐樊綽撰。

簡介

樊綽為安南經略使(今越南河內)蔡襲幕僚。862年(唐懿宗鹹通三年),南詔王世隆遣將攻安南,經略使王寬不能御,朝廷以湖南觀察使蔡襲代王寬為經略使,將兵屯守。樊綽隨行。為了對付南詔,他受蔡襲命,對南詔情況進行調查了解,蒐集資料並參考前人著作(主要是袁滋《雲南記》),寫成此書。863(唐鹹通四年)南詔軍攻陷交阯,蔡襲戰死,樊綽於城陷時攜帶印信,浮水渡過富良江走免。次年六月受命任夔州(今四川奉節東)都督府長史,復訪問黔、涇、巴、夏四邑民族情況,並參考《後漢書》、《夔城圖經》、王通明《廣異記》等書,為文附於此書第十卷後。書中對南詔統治區的政治、經濟、民族、山川、交通城鎮及境外諸國作了較詳細記述,為現今僅存唐代著述中有關雲南地區之專著,具有極重要的史料價值。自宋、元至明初流傳不絕。《新唐書·藝文志》、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宋史·藝文志》等書均有著錄。此後不見傳本。惟《永樂大典》收入此書,題作《雲南史記》,為明初以來僅有之本。清乾隆間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刊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中,複流傳於世。此後福建、廣東有翻刻本,《琳琅秘室叢書》、《漸西村舍彙刊》均收入;桐葉館、知不足齋有單刻本,《雲南備征志》亦收入,並為一卷,但錯簡訛奪較多,有待校理。今人方國瑜著有《樊綽雲南志概說》,對此書名稱、資料來源、版本等考校精詳。向達校注此書,題為《蠻書校注》,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
中國唐代記述雲南地方及民族史的著作。亦名《雲南志》、《雲南記》、《南夷志》、《雲南史記》。唐樊綽撰。鹹通三年(862),樊綽任唐朝安南經略使蔡襲的幕僚,隨官到任所。是年,南詔出兵攻安南,蔡襲和家人、從官70餘口,皆死於戰亂。樊綽中箭攜印浮水渡江脫險。此書是樊綽在安南時,調查南詔情況並參考他人有關著述而寫成。全書10卷,記載雲南自然地理、城鎮、交通、里程、物產,特別是對南詔歷史、政治、經濟、軍事以及雲南各民族的生活習俗,作了系統的闡述,是唐代有關雲南的專著及研究唐代西南民族歷史最重要的著作。此書的書名,說法紛紜,《新唐書·藝文志》以《蠻書》之名著錄,《宋史·藝文志》、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李京《雲南志略》、程本立《雲南西行記》都稱此書為《雲南志》。此書於明朝(1368~1644)中葉以後已佚。清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刊入聚珍版叢書中。傳世的版本甚多。近人向達著《蠻書校注》,在文字校勘和史實注釋方面作了較為系統的整理,尤便省覽。

背景

樊綽為安南經略使(今越南河內)蔡襲幕僚。862年(唐懿宗鹹通三年),南詔王世隆遣將攻安南,經略使王寬不能御,朝廷以湖南觀察使蔡襲代王寬為經略使,將兵屯守。樊綽隨行。為了對付南詔,他受蔡襲命,對南詔情況進行調查了解,蒐集資料並參考前人著作(主要是袁滋《雲南記》),寫成此書。863(唐鹹通四年)南詔軍攻陷交阯,蔡襲戰死,家人、從官70餘口,皆死於戰亂。樊綽於城陷時攜帶印信,浮水渡過富良江走免。次年六月受命任夔州(今四川奉節東)都督府長史,復訪問黔、涇、巴、夏四邑民族情況,並參考《後漢書》、《夔城圖經》、王通明《廣異記》等書,為文附於此書第十卷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