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冠菩薩像

蟬冠菩薩像

蟬冠菩薩像是建造於東魏至北齊時期的石制佛像,通高120.5厘米。現收藏於山東博物館。

歷史

蟬冠菩薩像1976年出土于山東博興縣著名的龍華寺遺址,蟬冠菩薩像發現之時就已斷為三截,當地文物幹部李少南前後用了三年的時間分三次從三位村民家中找到,終於拼接成一尊較為完整的菩薩像。

1994年7月初被盜,蟬冠菩薩像被盜後流轉到英國文物市場,1995年被日本美秀博物館(MIHO MUSEUM)花費巨資購得,成為該館的展覽文物。

1999年12月,兩封信函幾乎同時揭示了蟬冠菩薩像的迷蹤。一封是託名北京大學中國著名學者宿白先生書寫的寄送給中國社科院楊泓先生的神秘信件,另一封是來自米西奈斯古代藝術基金會主席瑪利奧·羅伯特先生的信件。

在國際諸方友人的協助下,中、日雙方經過了多回合的談判,終於在2001年4月達成協定,並正式簽署備忘錄,確定2007年底在美秀博物館創立10周紀年之際日方將這尊稀世珍寶無償捐還中國山東。

2008年1月,在蟬冠菩薩像入藏山東博物館。按照先前鑑定的贈還協定,蟬冠菩薩像此後每五年到美秀博物館展覽一次。

外觀

菩薩像外形精美,頭後有巨大圓形頭光,戴高冠,嘴角微翹,面含笑意;上身穿袒右衣,雙肩覆搭披帛,帛帶於胸前打結後分向兩側,下垂至小腿側再向上折,最後各自繞兩手肘下垂,兩肘外側下垂的帛帶已殘缺;下身穿著長裙,裙袂處分布密集皺褶。菩薩身軀修長,衣服稍薄而貼體,衣褶密而不厚,整個形體已顯輕靈之意,而無北魏時期厚重之感,是一尊典型的東魏時期作品。
菩薩身上裝飾品十分華麗,兩肩各立一圓形飾件,胸前懸掛兩層項鍊,鏈下墜一寶珠;繁縟的瓔珞自兩肩下垂,於腹部交叉後分向兩側,再折向身後,腹前交叉處裝飾一顆碩大的寶珠。最為引人注意的是菩薩寶冠正中裝飾的蟬紋,“蟬冠菩薩像”也由此得名。這種佛教蟬冠,即使在世界範圍內也十分罕見,因此彌足珍貴。
因冠上有蟬紋裝飾,故稱蟬冠。蟬冠最早為漢代時侍從官所佩戴,侍從官經常陪伴在皇帝的左右,為皇帝的顧問,可以出入宮廷,後來地位逐漸提高,有的甚至代表皇帝與朝臣論政,權力蓋過宰相。後代常常以“蟬冠”比喻顯貴、高官。

中國早期佛教接受了本土民間神仙思想和道教觀念,常常把佛和菩薩視為神仙,因此菩薩冠上裝飾蟬紋也就不奇怪了,這也是佛教造像中國化的一個例證。同時禪的生死循環,亦表達了佛教的輪迴觀念。

造像風格

南北朝時期,南、北政權對峙,山東正好處於南、北邊緣要地,成為雙方爭奪的對象,山東大部分時間歸屬北方,同時山東歸南方王朝管轄也幾近60年;山東戰事較為頻繁,人民渴望和平、平安,現實往往不可得,只好寄託神通廣大的佛教。特別是觀世音,極受百姓歡迎,因為信仰觀世音非常容易,佛經明確說:“若有無量百萬千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即只要喊觀世音的名號,觀世音聽到聲音就會來解決苦惱。

經過對現有題刻銘文的造像文物的統計,山東北朝時期造彌勒像最多,造觀世音像第二,可見,觀世音信仰在山東確實十分流行,儘管大多數菩薩像沒有題刻銘文,但很多可歸為觀世音造像。蟬冠菩薩像雖然沒有明顯觀世音像的特徵,但這種單體的立式圓雕菩薩像尚無為其他菩薩造像的先例,鑒於山東觀世音信仰的熱度,暫將其歸為觀世音造像的行列也未尚不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