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螭紋編鐘

蟠螭紋編鐘,戰國前期的青銅樂器。

注音

蟠螭紋編鐘 pán chī wén biān zhōng

基本信息

蟠螭紋編鐘(9件),戰國前期。

每件的尺寸及重量

蟠螭紋編鐘蟠螭紋編鐘

通高21.1cm,寬14.6cm,重2.57kg;

通高19.8cm,寬13.8cm,重2.17kg;

通高18.9cm,寬12.8cm,重1.7kg;

通高16.9cm,寬11.5cm,重1.36kg;

通高15.6cm,寬10.8cm,重1.12kg;

通高14.3cm,寬9.9cm,重1.04kg;

通高13.2cm,寬8.8cm,重0.89kg;

通高11.8cm,寬8.2cm,重0.72kg;

通高11.5cm,寬7.8cm,重0.64kg。

詳細描述

器橢圓體,尖角,橋形口,橋鈕。飾36短“枚”,圍以綯紋,鈕、“篆”飾蟠虺紋,兩“舞”飾雙蟠螭紋。

關鍵字

蟠虺紋

《國語·吳語》:“為虺弗摧,為蛇將若何。”韋昭註:“虺小蛇大,是虺屬蜥或蛇。”蟠虺紋即象許多小蛇相互纏繞在一起的圖案,多作為器上的主體紋飾,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

蟠螭紋

蟠螭,即盤曲的龍,軀體較為粗壯。《文選》:“白鹿孑蜺於欂櫨,蟠螭宛轉而承楣。” 

鍾之“鉦”兩邊突出的乳丁稱為“枚”。

指鐘身上凸的乳釘的上下間隔部分。

鐘的共鳴箱的平頂稱為“舞”。 

工藝特點

此套編鐘的銅胎質量上乘,造型優美,表面經過仔細的打磨加工,紋飾秀麗,是同類器物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編鐘的用途

編鐘是用作宗廟祭祀與宗族宴饗時的打擊樂器。使用時大小相次懸掛起來,用木槌敲擊。禮樂制度中編鐘的數量與懸掛方式也在貴族階級中有分等級、定名位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