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鳥科

蜂鳥科

蜂鳥科(Trochilidae),共有1科2亞科104屬355種。主要分布於拉丁美洲,北至北美洲南部,並沿太平洋東岸達阿拉斯加。體型小,體被鱗狀羽,色彩鮮艷,並有金屬光澤,雄鳥更為鮮艷;嘴細長而直,有的下曲,個別種類向上彎曲;舌伸縮自如;翅形狹長;尾尖,叉形或球拍形;腳短,趾細小而弱。飛翔時兩翅急速拍動,快速有力而持久;頻率可達每秒50次以上。與雨燕有較近的親緣關係。善於持久地在花叢中徘徊“停飛”,有時還能倒飛。蜂鳥和其他鳥類一樣,沒有發達的嗅覺系統,而主要依賴視覺。蜂鳥約90%的食物來自花蜜,其餘為節肢動物,包括蒼蠅、黃蜂、蜘蛛、甲蟲和螞蟻。它們薄而長的鳥喙很適合汲取花蜜。

基本信息

種類簡介

蜂鳥科
蜂鳥科(Trochilidae),雨燕目的1科。因飛行時兩翅振動發出嗡嗡聲而得名。體型最小,羽色最鮮艷,並有金屬光澤;嘴細長而直,有的下曲,個別種類向上彎曲;舌伸縮自如;翅形狹長如槳;尾尖、呈叉形、或球拍形;體被鱗狀羽,大都閃耀彩虹色,雄鳥更為鮮艷;腳短,趾細小而弱。有112屬約320種,分布於拉丁美洲,北至北美洲南部,並沿太平洋東岸達阿拉斯加。飛翔時,兩翅急速拍動,快速有力而持久;在最小的種類中,每秒可拍動50次以上。善於持久地在花叢中徘徊“停飛”,有時還能倒飛。除兩翅振動發聲外,還會發出清脆、短促、刺耳、猶如蟋蟀的吱吱聲。“停飛”在花間時,常將嘴伸入花瓣中吮食花蜜,同時也捕捉花叢的小昆蟲為食。巢呈杯狀,置於稠密的枝葉間。營巢、孵卵、育雛等均由雌鳥承擔。每窩產卵2枚。雛鳥為晚成性。

下屬分類

蜂鳥科分成隱蜂鳥亞科(Phaethornithinae)和蜂鳥亞科(Trochilinae),其中隱蜂鳥僅有29種,如長尾隱蜂鳥(Phaethornissuperciliana),其他的蜂鳥都歸於蜂鳥亞科,多達290種。

1、隱蜂鳥亞科(Phaethornithinae)
有6屬34種,包括鋸嘴蜂鳥屬Ramphodon(1種)、鐮嘴蜂鳥屬Eutoxeres(2種)、銅色蜂鳥屬Glaucis(3種)、髭喉蜂鳥屬Threnetes(4種)、闊尾隱蜂鳥屬Anopetia(1種)、隱蜂鳥屬Phaethornis(23種)。大多綠色或腹部略顯青銅金屬色,但較蜂鳥亞科暗淡。雌雄相似。

2、蜂鳥亞科(Trochilinae)
有97屬295種,包括蜂鳥的絕大多數種類。全身紅色、綠色、橙紅色或藍色,體羽呈現明顯的虹彩金屬光澤。雌雄體型和羽色差異明顯。

形態特徵

蜂鳥的羽毛一般為藍色或綠色,下體較淡,有的雄鳥具有羽冠或修長的尾羽。雄鳥中,絕大多數為藍綠色,也有的為紫色、紅色或黃色。雌鳥體羽較為暗淡。蜂鳥科有兩個亞科,隱蜂鳥亞科和蜂鳥亞科。隱蜂鳥一般呈褐色、灰色和紅色,無虹彩色澤。蜂鳥亞科有呈紅、橙、藍、綠金屬光澤的虹彩羽毛。虹彩主要集中於雄鳥的頭部、上體和下體。一些雄鳥還有如鮮明喉斑、羽冠、細長尾羽等靚麗羽飾。

最小的紅隱蜂鳥(Phaethornisruber)和吸蜜蜂鳥(Mellisugahelenae)體重不足2克,最大的巨蜂鳥(Patagonagigas)重19-21克;其餘蜂鳥大多重量在2.5-6.5克,體長在6-12厘米之間。蜂鳥有各式各樣的喙部形態,不同長度和形狀的鳥喙通常是識別其食用不同花卉的良好指標。蜂鳥有可伸展的分叉舌頭,便於吸食花蜜。蜂鳥是典型的小腳鳥類,它們不能在地面行走,在棲木上變換位置也是通過飛行而不是行走。

蜂鳥的許多骨骼和飛行肌都已適應空中懸停和高速機動的飛行。它們是唯一一種能真正懸停和前後飛行的鳥類。蜂鳥飛行中發出的“嗡嗡”聲,是由改良的外側初級飛羽產生的,而蜂鳥的英文名稱“Hummingbird”也源自它們“嗡嗡嗡”的聲音。
蜂鳥具有性二型的特點,雌鳥一般比雄鳥大,雄鳥通常有更多的羽色和羽飾;雌鳥的隱蔽色很可能比雄鳥多,所以雌鳥不易在孵卵和育雛期將天敵引至鳥巢。亞成鳥的羽毛類似雌鳥。

棲息環境

蜂鳥可在各種陸生生境中覓食和築巢。主要的棲地選擇是有量產花蜜的花卉,滿足這一條件的棲地包括乾旱的灌木叢林、沙漠綠洲、沿海低地、熱帶雨林、新北界松林和高山苔原。蜂鳥的居地海拔差異巨大,從高達4876米的安第斯山脈一直到低于海平面的內陸沙漠。由於鳥類飼養和種植園的興起,蜂鳥有時也出現在城市和有天然食物來源的郊區。

生理特徵

蜂鳥蜂鳥
(1)形態特徵
蜂鳥的羽毛一般為藍色或綠色,下體較淡,有的雄鳥具有羽冠或修長的尾羽。雄鳥中,絕大多數為藍綠色,也有的為紫色、紅色或黃色。雌鳥體羽較為暗淡。

(2)新陳代謝
為適應翅膀的快速拍打,蜂鳥的新陳代謝在所有動物是最快的。它們的心跳能達到每分鐘500下!蜂鳥每天消耗的食品遠超過他們自身的體重,為了獲取巨量的食物,它們每天必須採食數百朵花。有時候蜂鳥必須忍受好幾個小時的飢餓。為了適應這種情況,它們能在夜裡或不容易獲取食物的時候減慢新陳代謝速度。進入一種象冬眠一樣的狀態,稱為“蟄伏”。在“蟄伏”期間,心跳的速率和呼吸的頻率都會變慢,以降低對食物的需求。

(3)飛行速度
蜂鳥飛行的速度是90公里/小時,如果是俯衝的話,時速可以達到100公里。

(4)壽命
對於蜂鳥壽命的研究資料比較少,大部分專家認為蜂鳥的平均壽命為3~4年。在人工飼養下,蜂鳥壽命可達10年,野外記錄的藍胸蜂鳥的壽命僅有7年。

生活習性

視覺

蜂鳥和其他鳥類一樣,沒有發達的嗅覺系統,而主要依賴視覺,也不同於大多數脊椎動物,蜂鳥對325-360納米的紫外光敏感,方便它們尋找一些有紫外色譜的花朵。雄鳥的羽毛色彩可被雌鳥和同種競爭者用來評估其領導力、地位以及辨別種類。

領地

蜂鳥為獨棲性動物,僅在繁殖季結對。許多種類的雄性蜂鳥具有領域性,該領域以食源地為中心,由雄鳥竭力守護。雄鳥通常棲息於醒目位置四處觀察,如果有入侵者進犯領地,雄鳥會發出警告,並懸停半空閃動虹彩羽毛,必要時驅趕入侵者,衝突偶爾會逐步升級,演變為以嘴作武器的互斗。當食物稀缺時,領主會減少費力驅趕入侵者的行為。雌鳥也會環繞鳥巢建立領域。沒有領域性的蜂鳥主要是放夾路線覓食者,它們穿行一地吸食大片段預告卉。

飛行

雄鳥通常聚集在老舊求偶地炫耀求偶,雌鳥也來此地選擇配偶。求愛時,雄鳥會在雌鳥面前表演精彩的飛行技能,飛行高度可升至30多米,然後向雌鳥俯衝,俯衝到底後再次升起。由於較高的新陳代謝率和主動飛行的消耗,蜂鳥要用70%的時間棲居休息。強烈的好奇心會驅使它們把色彩鮮亮的物體當作食物一探究竟。蜂鳥為晝行性鳥類,白天尋覓食物,覓食高峰在黎明和黃昏。

蟄伏

為在寒夜節省能量,蜂鳥會進入蟄伏狀態,它們的體溫在蟄伏期下降20-30℃,心跳降低至每分鐘50次,呼吸也變得不規則起來。大多數鳥類的體型過大,不能利用蟄伏節能,因為蟄伏結束,重新溫暖龐大軀體過於費時耗能。蜂鳥結束蟄伏狀態僅需1小時,期間如果被干擾,它們不會立刻恢復至正常狀態。

遷徙

熱帶地區的蜂鳥通常不遷徙,但有些會改變海拔高度來應對溫度和季節的變化。北美地區的蜂鳥在遷徙時往返旅程可達5000多公里。雄性蜂鳥率先飛抵繁殖地和越冬地,雌鳥和幼鳥接踵而至。一些蜂鳥在遷徙前必須增重50%,以彌補飛行中的能量消耗。據悉,一種來自加拿大的蜂鳥,每年冬天都要從寒冷的落基山脈飛行數千公里抵達溫暖的墨西哥地區越冬,等到了來年春天,它們還要再次千里迢迢地返回落基山繁育後代。科學家因此推測,蜂鳥擁有驚人記憶力的原因是,由於自身個體太小,年復一年的長途跋涉又需要很長時間,它們不能將寶貴的時間花費在尋找食物的工作上。研究人員宣稱,小小的蜂鳥最多能分清楚八種不同類別鮮花的花蜜分泌規律。上述成果發表在一本名為“CurrentBiology”的生物學期刊上蜂鳥前進時速可達45公里,振翅頻率由小型蜂鳥的每秒70-80次到大號蜂鳥的每秒10-15次。心跳同樣快速,由休息時的每分鐘500-600次到活動時的每分鐘1000多次。

鳴聲

無論雌性還是雄性蜂鳥都能發出一種特異的鳴叫,鳴叫聲通常短而尖銳,但有些蜂鳥的鳴音冗長,如同歌唱。此類鳴音被用來吸引配偶或阻止入侵者。飛行中用翅膀製造噪音也算一種交流方式,尤其在俯衝表演時。生活在球形或半球形巢穴中的雛鳥會發出乞食音,但那些生長在開口杯狀巢的雛鳥則無此類行為。羽毛剛豐滿的幼鳥在飛離母親視野時會發出聯絡音,回到母親近旁則改變為乞食音。附近如有捕食者也可以發出警報音。

食物

蜂鳥科分成隱蜂鳥亞科和蜂鳥亞科蜂鳥科分成隱蜂鳥亞科和蜂鳥亞科
蜂鳥約90%的食物來自花蜜,其餘為節肢動物,包括蒼蠅、黃蜂、蜘蛛、甲蟲和螞蟻。它們薄而長的鳥喙很適合汲取花蜜。蜂鳥通常對色彩明亮、無氣味、有長管狀花冠的花朵進行授粉。蜂鳥的喙部形狀決定了它們可採食的花卉品種。實際上,人們對花與喙部形態的共同演化現象已有充分的研究。蜂鳥也演化出了一套特殊的飛行結構,可在覓食時懸停於花前,若無此類懸停能力則無法從花中采蜜。另外,蜂鳥有特殊的分叉長舌可伸入花中,然後利用毛細作用將花蜜沿舌頭吸出來。但不同意見認為,蜂鳥幾乎從不利用毛細現象被動吸食花蜜,相反它們的舌頭像一個小泵,通過一系列動作的快速重複,高效地把花蜜轉移至口中。由於較高的基礎代謝率,蜂鳥一天之內可吸食相當於身體質量的花蜜,它們從花粉和昆蟲蛋白質里獲取胺基酸,當花蜜資源稀缺時,也汲取由吸汁啄木鳥鑿洞所殘留的樹液。

蜂鳥喜歡有花植物(尤其是紅色花),包括小蝦花,倒掛金鐘(又名吊鐘花),釣鍾柳類的植物等。蜂鳥採食這些植物的花蜜。它們也是重要的傳粉者,特別是對那些長筒花來說。大多數蜂鳥也以昆蟲為食。蜂鳥的運動量十分巨大,為了供應這樣的消耗,蜂鳥每天會吃下約為自身體積兩倍的食物(花粉),同時也因此被認為有著驚人的新陳代謝速度。與蜂鳥共存的物種通常專注於某些花卉並分享棲息地,有些蜂鳥固守領地內的花蜜,還有一些則穿梭繁茂的花海進行有序覓食。

繁殖

雄鳥不參與築巢,由雌鳥單獨作巢,蜂鳥的巢是杯狀的織物,通常懸掛在樹枝上、洞穴里、岩石表面或大型的樹葉上。蜂鳥一次產兩個非常小的白色的卵,但是與鳥的身材比起來還是比較大的。卵的孵化期通常為15-19天。

蜂鳥婚配為一夫多妻制。雄鳥僅在繁殖期與雌鳥互動。雄鳥不提供親代撫育。一般由雌鳥單獨構巢、孵卵和撫育後代。雄鳥用鳴唱、虹彩羽毛以及炫耀飛行等方式吸引雌鳥。

大多數蜂鳥的巢穴呈杯狀,少數構建半球形巢(半球巢比杯狀巢保護性更好)。鳥巢由地衣、苔蘚、枯葉、樹皮和蜘蛛網等構成,內墊以羽毛、毛髮和植物纖維。巢被置於距地面幾厘米到10-30米不等的高度。蜂鳥築巢期5-10天,鳥巢可常年重複使用。

蜂鳥在花蜜盛產期繁殖。每窩產卵2枚,卵為白色橢圓形,表面無光澤。由於一些蜂鳥會將卵產在其它蜂鳥巢中,所以有每窩多於2枚的情況。兩次產卵間隔48小時。卵大小由吸蜜蜂鳥的8×11毫米到巨蜂鳥的12×20毫米不等,平均重量0.4-1.4克。孵卵期通常為16-19天。育雛期23-26天。初生幼鳥晚熟性,全身無毛,眼不能睜,也無法調節體溫,由雌鳥約每小時兩次餵食花蜜和節肢動物,雛鳥被哺育7-12天左右能控制身體溫度;雛鳥羽毛豐滿可離巢活動時,仍由雌鳥餵食18-25天。

條件允許,每年可繁殖兩次,如果胎仔喪失,蜂鳥會重新築巢。蜂鳥的平均壽命為6-12年。在人工飼養下,蜂鳥壽命可達17年;野外記錄的藍胸蜂鳥的壽命僅有7-8年。年存活率難以估計,猜想北美地區蜂鳥的年存活率為30-45%。

天敵

成年蜂鳥少有天敵。已知的天敵包括:蛇、林隼以及鵂鶹。巢捕食者如藍鴉、鵎鵼和某些蝙蝠是蜂鳥生存的最大威脅。雌鳥比雄鳥有更多隱蔽色,這可能有助於偽裝,防止在潛伏時吸引捕食者,雌鳥以“之”字形或半圓形飛抵巢穴,避免直接引入捕食者,若有天敵來犯,蜂鳥也會群起而圍攻之。

物種起源

蜂鳥蜂鳥
蜂鳥的體型太小,骨架不易保存成為化石,它的演化史至今仍是個謎。蜂鳥大多生活在中南美洲,在南美洲曾發現100萬年前的蜂鳥的化石,因此科學家認為蜂鳥是源自更新世。然而在德國南部科學家卻發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蜂鳥化石,距今已有3000多萬年的歷史,由此可知,蜂鳥的祖先遠在漸新世的時候就已經出現。

研究表明,估計最近的所有現代蜂鳥的共同祖先,2240萬年以前就已經住在南美洲的某些地區。這是這種現代鳥類相當近期的的家族,特別是考慮到很多現在還活著的物種,揭示這些鳥在到達南美洲後,以極快的速度經歷多樣化。

由於現代的蜂鳥只發生在美洲,它們怎么從歐亞大陸到南美的,考慮到它們強烈的能源需求,研究人員認為,它們可能隨著白令陸橋從亞歐大陸到北美,然後繼續南美之行。一旦到達南美,這些靠花蜜餵養的鳥類就此落戶,並利用許多不同的棲息地,提供給它們花蜜資源,然後迅速多樣化,分為九個主要類群(或組)含有上百種。大約12萬年前該鳥兒再移回北美,然後在大約500萬年前(至少5次)侵入加勒比海地區。

新的物種似乎在這些生物區迅速變化增長(例如北美與南美)。然而,在其22億年的進化中,新的蜂鳥物種出現在安第斯山脈的速度與出現在非棲息地的新物種的速度非常相似,這表明山區對物種的多樣化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發現與一些研究安第斯山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具有一致性。

遺傳分析表明,蜂鳥的多樣性今天繼續在上升和增長,新物種的產生率超過滅絕速度。

分布範圍

蜂鳥只在新北界和新熱帶界的美洲有發現,大多數生活在北緯10°——南緯25°的熱帶和亞熱帶區域。約有一多半棲居於巴西和厄瓜多熱帶雨林中。其分布範圍北起阿拉斯加拉布拉多,南至火地島,包括巴貝多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

種群現狀

由於蜂鳥的羽毛十分華麗,在19世紀的時候,歐美婦女常用蜂鳥的羽毛作為帽飾,還有商人收購蜂鳥皮,對蜂鳥的生存造成很大威脅。在現代社會中,隨著森林的砍伐、耕作的發展,蜂鳥賴以生存的棲息地被人類逐漸破壞,有的蜂鳥也面臨滅絕的危險。

人工飼養

在美加常於戶外安置特製的“奶瓶”加入人工花蜜餵養蜂鳥,特別是紅色的奶瓶。合適的人工花蜜由一份蔗糖和四份水組成。蔗糖最容易在沸水中溶化,待完全冷卻後,再提供蜂鳥食用。除了白糖以外的其他事物,如蜂蜜,發酵太快,因此會傷到鳥。也有一些出售的蜂鳥食品,但是通常含有不需要的紅色色素,有報導稱色素會使蜂鳥中毒。用紅色的花形器具就會有很好的招引效果。那些出售的蜂鳥食品也包含少量的營養物,但是蜂鳥顯然通過捕食的昆蟲來獲取營養,所以營養物也是不需要的。因此白糖和水可以做成最佳的花蜜。

蜂鳥的“奶瓶”應每周清洗和更換糖水,如果氣候暖和的話,要更頻繁些。最少一個月更換一次,或發現黑色黴菌出現時必須更換,“奶瓶”應在氯漂白粉溶液中浸泡。蜂鳥不願意使用肥皂清洗過的“奶瓶”,它們不喜歡肥皂的氣味。

保護級別

由於蜂鳥的羽毛十分華麗,在19世紀的時候,歐美婦女常用蜂鳥的羽毛做為帽飾,還有商人收購蜂鳥皮,對於蜂鳥的生存造成很大威脅。在現代社會中,隨著森林的砍伐、耕作的發展,蜂鳥賴以生存的棲息地逐漸被破壞,有的蜂鳥也面臨滅絕的危險。

蜂鳥科全部物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IUCNRedList),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極危(CR)——8種;瀕危(EN)——15種;易危(VU)——9種;近危(NT)——16種;不詳(DO)——2種;無危(LC)——305種。

相關文化

餵飼

蜂鳥蜂鳥
在美國和加拿大,人們常於戶外安置特製的“奶瓶”加入人工花蜜餵養蜂鳥,特別是紅色的奶瓶。合適的人工花蜜由一份蔗糖和四份水組成。蔗糖最容易在沸水中溶化,待完全冷卻後,再提供蜂鳥食用。除了白糖以外的其他食物,如蜂蜜,發酵太快,因此會傷到鳥。也有一些出售的蜂鳥食品,但是通常含有不需要的紅色色素,有報導稱色素會使蜂鳥中毒。用紅色的花形器具就會有很好的招引效果。那些出售的蜂鳥食品也包含少量的營養物,但是蜂鳥顯然通過捕食的昆蟲來獲取營養,所以營養物也是不需要的。因此白糖和水可以做成最佳的花蜜。蜂鳥的“奶瓶”應每周清洗和更換糖水,如果氣候暖和的話,要更頻繁些。最少一個月更換一次,或發現黑色黴菌出現時必須更換,“奶瓶”應在氯漂白粉溶液中浸泡。蜂鳥不願意使用肥皂清洗過的“奶瓶”,它們不喜歡肥皂的氣味。

放生

蜂鳥有時會誤入車庫並被困住。因為它們將懸掛的門閂手柄(通常為紅色)誤以為是花朵,雖然有時蜂鳥也會被不含任何紅色的圍欄所困住。一旦被困在裡面,蜂鳥可能無法逃脫,因為它們在遇到威脅或被困住的時候本能反應是向上飛。這將威脅到蜂鳥的生命,它們會因為體力耗盡而在短時間內死亡,可能短於一個小時。如果蜂鳥被困在裡面,它可以輕易地被抓住並釋放到室外。被抓在手中時它會保持安靜直到被釋放。

傳說

舊金山土著民族Ohlonet講述了關於蜂鳥如何把火種帶到人間的故事。

神話

蜂鳥在美洲阿茲特克的神話中被當作修茲羅皮契里(也稱為呼茲洛波奇特里)——太陽神,也是戰爭之神。

雨燕目鳥類

界:動物界 Animalia |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鳥綱 Aves | 目: 雨燕目 Apodiformes
雨燕目(Apociformes)是一些體型非常小而飛行技術極其高超的鳥類,種類非常多,分布遍及世界各地,但絕大多數產於熱帶地區。共有3科,中國有2科。
代表鳥類
雨燕目(Apociformes)雨燕科 (Apodidae),雨燕是飛翔速度最快的鳥類,常在空中捕食昆蟲,翼長而腿,腳弱小。雨燕分布廣泛,常在高緯度地區繁殖而到熱帶地區越冬。有18屬80種,中國4屬7種。樓燕
鳳頭雨燕科 (Hemiprocnidae),鳳頭雨燕(鳳頭樹燕)體型似雨燕而頭部有羽冠,分布於東南亞和紐幾內亞一帶,不遷徙,只有1屬4種,中國只有鳳頭雨燕一種。鳳頭雨燕
蜂鳥科 (Trochilidae),蜂鳥科以體型極小而聞名,包括世界上最小的鳥。蜂鳥也以特技飛翔而著稱,可以在空中停留甚至可以後退飛行。蜂鳥種類繁多,有14屬315種,全部產於美洲,主要生活在熱帶地區,少數種類可向北到達加拿大。 刀嘴蜂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