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殼精

蚌殼精

蚌殼精是沔陽獨創,形成於清嘉慶年間,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流行江漢平原仙桃、天門等地的一種民間舞蹈。

簡介

沔陽(今仙桃)民間有一種舞蹈,名曰“蚌殼精舞”,也叫沔陽蚌鼓精。是沔陽獨創,形成於清嘉慶年間,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流行江漢平原仙桃、天門等地的一種民間舞蹈。蚌殼精舞由一男一女表演。女的化妝得十分美麗,躲在用竹篾紮成的蚌殼內。蚌殼用彩紙(或彩綢)糊成。男的肩背魚簍、手拿魚網,一心想得到躲在蚌殼內的女人。男女雙方在歡快的鑼鼓聲中,變換著舞姿,進行著迷人的表演。
蚌殼精舞的形成於沔陽勞動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沔陽地處江漢平原,位於漢江下游及其支流東荊河之間,湖泊、河流縱橫交錯,水患連年。大多數人民只有以打漁摸蚌為生,由於生活貧窮,有的連老婆都娶不上,為此,漁民便以傳說中的蚌姑(想像中美麗仙女的原型),創造了年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 蚌鼓精舞表現了沔陽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蚌殼精蚌殼精

傳說

蚌殼精舞的由來有一段十分美麗的故事。相傳很久以前,排湖岸邊有個名叫水生的年輕漁民,自幼父母雙亡,家中只有他一個人,每天在湖裡捕魚,孤苦度日。有一天,水生在湖裡捕魚,捕到了一隻大蚌,殼面堅實光亮,殼內有無數的珍珠,實屬罕見。他如果把珍珠拿上街去賣掉,就可以擺脫貧困,成為富翁了,但他沒有這么做。他想:這隻蚌長這大不容易,何況殼內還有無數的珍珠,於是,就把這隻大蚌又放回湖心裡去了。天快黑時,他回到家裡,只見桌上擺著香噴噴的菜餚,鍋里蓋著勢騰騰的白飯,感到非常詫異。這飯菜是誰做的呢?他向左鄰右舍打聽,都說不知道。這時他的肚子餓極了,只好吃了再說。因菜好飯好,這餐飯吃得美滋滋的。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下湖捕魚去了。中午回來時,飯菜照樣做好了,而且把家裡也打掃得乾乾淨淨;昨天換下來的衣服也洗了,晾在外面。這使他更是疑惑不解。
第三天,他不去捕魚了,躲在屋裡,想看個究竟,把這謎底揭開。快到做午飯的時候,只見一個姑娘飄然而至。這姑娘年近二十,長得細眉大眼,粉面桃腮,就像是畫上跳下來的美人。只見她先打掃屋裡,再洗衣服,然後做飯,一切都做得既快且好,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非常能幹的姑娘。他想上前去問問姑娘為什麼幫他這樣做,可是剛走兩步,姑娘一閃身就走了,追也追不上,喊也不應聲。一連幾天,天天如此。
後來,水生下決心要把這個姑娘的行蹤搞清楚,他再也不躲在屋裡了,就躲在屋外面,待姑娘從屋裡出來時,就偷偷跟在姑娘後面,看她往哪裡去。這一著很生效。只見那個姑娘在屋裡做完事後出來,向湖邊蒿草叢中走去,一眨眼就鑽進了一隻大蚌殼裡,潛入湖中去了。這時,他心裡全明白了。
次日,那姑娘到他家裡去了,水生就趕忙跑到蒿草叢中,把蚌殼藏到了另一個地方。過了一會,那姑娘來了,找不到蚌殼,大驚失色。
水生笑嘻地走來對那姑娘說:“蚌殼我藏著了,你答覆我兩個問題後,我一定還給您。”
姑娘轉驚為喜,說:“你要我答覆什麼問題?儘管說。”
“你為什麼幫我做飯、洗衣、打掃屋裡?”
“因為你把我捕獲後,沒有殘害我,又將我放回湖裡。我為了感謝你的恩德,所以就這樣做。”
“你準備替我做多長時間?”。
“如果不嫌棄,我願意做一輩子。”
水生聽了,非常高興。他把姑娘打量了一眼,大膽地說:“既然這樣,那我們就結為夫妻吧。”
姑娘滿面含羞,兩頰緋紅地點了點頭。水生樂不可支地牽起姑娘的手,朝家裡跑去。
他倆成婚後,雙雙下湖捕魚,有說有笑,形影不離,生活過得非常幸福。四鄉五里的人都很羨慕他倆。
後來,人們在他倆生活原型的基礎上,編了一個富有水鄉特色的民間舞蹈——蚌殼精舞,四處表演,深受人們喜愛。
蚌殼精舞問世以後,很快就在城鄉普及了,並傳播到了全國各地。只要是喜慶日子,特別是春節期間,都少不了要表演蚌殼精舞(亦稱“玩蚌殼精”)。蚌殼精舞就這樣世世代代地流傳下來。
仙桃是蚌殼精舞的發源地,對蚌殼製作,人物化妝、音樂演奏、舞姿設計,都有獨到之處,受到人們稱讚。1953年3月,彭場鎮蚌殼精舞參加湖北省民間藝術匯演,榮獲節目一等獎,演員歐芹生、彭菊珍榮獲表演一等獎。當年3月2日的《湖北日報》作了專題報導。1955年11月21日至25日,原沔陽縣蚌殼精舞再次參加湖北省民眾業餘戲劇、音樂、舞蹈匯報演出大會,大會會刊登載了蚌殼精舞的全部劇照,演員獲得了優秀表演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