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陽蚌鼓精

沔陽蚌鼓精

蚌鼓精舞,沔陽獨創,形成於清嘉慶年間,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流行江漢平原仙桃、天門等地的一種民間舞蹈。

溯源

蚌鼓精舞的形成於沔陽勞動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沔陽地處江漢平原,位於漢江下游及其支流東荊河之間,湖泊、河流縱橫交錯,水患連年。大多數人民只有以打漁摸蚌為生,由於生活貧窮,有的連老婆都娶不上,為此,漁民便以傳說中的蚌姑(想像中美麗仙女的原型),創造了年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 蚌鼓精舞表現了沔陽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操作方法

蚌鼓精舞
蚌鼓精,由一對男女青年擔任表演。姑娘身著較為緊身的紅色絲綢彩衣,頭飾綴以小花,並不濃施粉黛,以體現天然玉姿,純樸姣好。背負蚌殼,外殼為深、淺相間的綠色,酷似蚌殼紋帶,內殼為黃色,左右各鑲一面不大的圓鏡,蚌殼開合起來,迎著光亮,熠熠生輝,頗具神話韻味。蚌殼何以能開合自如呢?原來殼內側各置一小件供姑娘手握操作,內殼脊背處另有彩帶繫於姑娘身上。從外殼處探出篾制的彩色枝條,並綴上經櫻花,蚌殼閉合起來,便“難識”姑娘真面目的。
玩蚌鼓精,是男角、女角供助形體動作的戲曲武功的表演完成的。特別是扮演漁家少年的男角,從他一出場,發現一隻大的蚌,到背上姑娘表演結束,要用上“前滾翻”、“後滾翻”、“掃堂”、“倒立”、“蹦地”等一系列戲曲武功。少年不留神,他的頭被蚌殼自頸部牢牢夾住了,蚌殼精在鑼鼓聲中,夾住少年時進時退。正當少年反向用力時,蚌殼忽地張開來,少年好一個後滾翻,表現“脫險”了。誰知,少年又不留神,被蚌姑娘夾住了屁股,他拚命地想脫身,在與蚌姑娘的進退之中,再次被蚌姑娘戲弄了,蚌殼猛地一開,少年好一個前滾翻,既是脫險,又是勝利。
少年和姑娘相互逗趣,蚌殼扇動,姑娘秋波頻傳,滿目含情,少年則用“矮子步”、“蹦地”等武功,與姑娘相呼應,表現自己對姑娘的愛慕。“蹦地”,少年以身軀貼近地面,又臂曲肘以掌著地,雙腳併攏以腳尖構成支撐,以內功一蹦一蹦地橫向水平移動。此時,少年面向姑娘還要作出種種表情來,這種功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