虺蛇

毒蛇。亦喻惡人。《淮南子·本經訓》:"虎豹可尾,虺蛇可蹍,而不知其所由然。"《後漢書·段熲傳》:"今傍郡戶口單少,數為 羌 所創毒,而欲令降徒與之雜居,是猶種枳棘於良田,養虺蛇於室內也。" 明徐復祚 《投梭記·渡江》:"生平性格似虺蛇,腹有戈矛臉有花。" 郭沫若《訪花園口》詩:"居民百萬成魚鱉,國賊一夫正虺蛇。"

注音

huǐ shé ㄏㄨㄟ ㄕㄜˊ

虺蛇

解釋

毒蛇。亦喻惡人。《淮南子·本經訓》:“虎豹可尾,虺蛇可蹍,而不知其所由然。”《後漢書·段熲傳》:“今傍郡戶口單少,數為 羌 所創毒,而欲令降徒與之雜居,是猶種枳棘於良田,養虺蛇於室內也。” 明 徐復祚 《投梭記·渡江》:“生平性格似虺蛇,腹有戈矛臉有花。” 郭沫若 《訪花園口》詩:“居民百萬成魚鱉,國賊一夫正虺蛇。”

《詩篇》140篇3節:他們使舌頭尖利如蛇.嘴裡有虺蛇的毒氣。〔細拉〕

惡人說話都帶著毒氣,告訴我們要遠離這一類的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