虬角

虬角

虬角就是指將海象牙染成翡翠綠色,它的斷面成腦狀,密度比象牙大,有一定的手感和質感。這種將海象牙染成綠色的工藝只有清代造辦處獨有,所制產品如菸嘴,勒子,印章,葫蘆的小口蓋,蒙心,氣眼等小物件。清代沒落後此手藝流傳到了民間,但只有極少數的工匠才會,到現在這種手藝幾乎已經失傳了。

基本信息

簡介

虬讀作qiú
虬角即海象牙,在古代曾經和象牙一起被用來做工藝品,屬於名貴材質。古代有時代替葫蘆制匏器。

虬角

虬角:秋覺qiū jué

產地

虬角-古玩藝術之虬角虬角-古玩藝術之虬角
海象牙就是常說的海馬牙,海馬牙紋理粗糙,一般不適合製作雕刻很精緻的大件,經常用來製作印章的章料,象牙和海象牙的價格一般會相差5倍以上。
海象牙,英文名稱(walrus ivory)鰭腳目(Pinnipedia)海象科(Odobenidae)動物海象的長牙(上顎犬牙),一般長0.5~1米,呈扁化的三瓣形截面,大多呈微黃的奶油色,質地比象牙和河馬牙粗糙,內芯接近普通骨質。相對密度1.90~2.00,折射率1.55~1.57。波斯人常用於製造劍柄,斯堪的納維亞人則常用於製造棋子和珠寶盒。海象牙主要來自北冰洋附近的海域。

作用

提起虬角,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龍生九子”中虬龍之角。其實,虬角在藝術品市場上就是指海象的牙齒,行內人也有稱作“秋橛”。在去年北京保利的秋拍中,一件清乾隆虬角海上仙山擺件,估價8萬至12萬元,成交價達到了50.4萬元。

歷史

清代中晚期

虬角手鍊虬角手鍊
清代中晚期,犀角來源稀少,常以“虬角”取代“犀角”。清代用“虬角”雕成一些小品器物,作為文案上的陳設清供和把玩品。這件虬角海上仙山擺件是乾隆盛世時耗工費時、不記工本的佳品範例。其雕刻只占三分工,而磨工卻占至少七分。每個細小顆粒都需以極微之特製工具打磨成形,曠日持久,以人工之力仿自然天成之樣貌,令人叫絕。此類作品傳世僅知三件,此為其一,另一件收藏於上海博物館,還有一件為私人收藏。底座與虬角山子構成蓬萊仙山之意,置於案頭,有“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的意境。在清代晚期,還有將海象牙染成翡翠色的工藝,以其製作的器物一般也只供宮內人員或皇親國戚、朝廷大員享用。清代之後,此種工藝流入民間,但只有極少數人才會。據說在民國初期的上海,能夠擁有一件虬角製成的菸嘴或印章之類的小器物就能夠顯示出此人的身份和地位較高。到民國中期,因為會這種手藝的人相繼離世,這種染色工藝也就失傳了,到現在依然無人能為。在去年的拍賣市場上就曾出現過一隻使用該染色工藝製作的手鐲,雖然沒有成交,但也可以看到其與翡翠極為相似。

《茶音閒談錄》關於虬龍的記載

是現代是唯一書面介紹虬龍的,《茶音閒談錄》部分摘要如下“年輕時學修書,曾經遇到一個客戶送來一本錢幣類鑑定的書籍,當時書盒破損嚴重,丟失了一個“別子”,另一個“別字”是翡翠一樣的綠色但是顏色很深,有一種黑綠色的感覺,師傅說是虬龍,之後給我開了一張單子讓我去安排,其中有綠色的御守鹽、還有一些是礦物顏料,和一小瓶銅粉.海象牙先被切成片,放在白醋里泡了很久,泡到用針紮下有一種黏黏的感覺時就取出,用先前準備好的銅粉和礦物顏料混合的泥漿包上海象牙,之後包上白棉布.大約1各月左右我們打開棉布包更換那個泥漿時海象已經有灰綠色滲入,反覆大約3次,顏色就很深了,但是和原來的虬龍顏色相差還是很多,這時師傅把海象放在,西藏出的青金粉顏料水裡煮了半個小時之後突然取出用冰塊蓋上,聽到很細的聲音像是牛筋崩裂,我們又反覆先前用銅粉混合的礦物泥漿的步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