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上夫人

虛上夫人,月神。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塑造出的一位無可替代的集美麗、孤獨、高貴、清雅、神秘、哀怨等氣質於一身的女神。

基本資料

傳說中永遠的月宮仙子,又稱姮娥,虛上夫人,月神。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塑造出的一位無可替代的集美麗、孤獨、高貴、清雅、神秘、哀怨等氣質於一身的女神。實際卻是由生育了十二個月亮的帝俊之妃常儀(常羲)演變而來,儀、娥古可同聲通用,所以常儀被認為就是常娥。由於嫦娥拋棄丈夫逃離家庭的行為並不被舊時代道德所容忍,漢以來常將這位美人誣衊為醜陋的蟾蜍,《淮南子》更斷言嫦娥就是因為偷竊了神藥飛升月宮,才變成了蟾蜍。但是想來道德寬鬆是一種必然的潮流,後世對這位捨棄丈夫的女神更多的是在羨慕中充滿了關愛的遐想,不僅為安慰她居住的清冷安排了陪伴的玉兔,還增添了一個學仙有過的吳剛,甚至還反覆編造她謫降人間續寫姻緣的浪漫華麗冒險故事。羿妻,逃月為虛上夫人。上元夫人夫人名阿環,降漢宮,年可二十餘,頭作三角髻。玉女葭萌縣有石穴,名玉女房。房前修竹數竿,下覆青石壇,每因風自掃此壇。女每遇明月夜,即於壇上閒步徘徊,復入此房。

相關典故

二十四諸天是在二十諸天的基礎上增入四位天神而成“二十四天”的。二十諸天的名稱都本於印度教(婆羅門教),具體是:一大梵天、二帝釋天、三多聞天王、四持國天王、五增長天王、六廣目天王、七金剛密跡、八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羅、九散脂大將、十大辯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韋馱天神、十三堅牢地神、十四菩提樹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宮天子、十八月宮天子、十九娑竭龍王、二十閻摩羅王。隋代天台智者大師依據《金光明經·功德天品》,制定了《金光明三昧懺法》。後代據此簡略成《齋天科儀》,為寺廟中祭天的儀軌,依《金光明經·鬼神品》等所說,選下二十位天神,即此二十諸天。到了明代,又增入四位天神,則成了“二十四天”,即二十一緊那羅、二十二紫微大帝、二十三東嶽大帝、二十四雷神。

後三位是道教神明,這顯示了明以後佛道二教相互借用與融合的趨向。前一位是天龍八部之一,我們將在天龍八部條中介紹。其中的二十諸天常常作為一組出現在塑像和壁畫中,而且也時或出現於水陸法會時懸掛的水陸畫中。但供奉二十四諸天的寺廟也不少,如昆明的圓通寶殿、山西大同的善化寺、五台山金閣寺等。在佛教藝術中,“天”像也常有單獨或以其他組合出現的情況。在中國佛教石窟藝術中,很早就出現了諸天的形象。如新疆克孜爾石窟第一百十窟主室左壁所繪“夜半逾城”的佛教故事壁畫中,就出現了帝釋天和四天王天的形象。雲岡石窟第八窟窟門兩側,則雕有騎牛的摩醯首羅天和騎金翅鳥的鳩摩羅天。以下我們將一一介紹除緊那羅和四大天王以外的二十四諸天。

大梵天是梵文Brahmā的意譯。“梵”的意思是“清淨”、“離欲”。梵天與毗濕奴、濕婆合為印度教三大主神。據《摩奴法典》和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等所說,宇宙出自飄流於混沌中的梵卵。梵天本是梵卵中的金胎,飄流一年後,以意念力把卵殼破為兩半,為天,為地,天地間出現了氣體空間,以後是水、火、土、氣、以太五要素,再以後是眾神、星辰、時間、高山、平原、河流,出現了人、語言、情慾、憤怒、歡樂、懺悔,最後梵天自身也一分為二,一半為男,一半為女,他還創造了一切生物和妖魔。一切秩序都受梵天的控制。梵天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後,有時是釋迦的右脅侍,手持白拂塵。他又是色界初禪天之主,稱“大梵天王”。大梵天王造像有二臂像和四臂像。前者為一面雙臂,手持蓮花、拂塵。也有三面雙臂像。四臂像則有四面,每面各有三目,手持蓮花、澡瓶、拂塵(或鉾)等,還有一手作施無畏印。梵天形像被漢化後,多為中年帝王形象,手持蓮花。在水陸畫中大梵天王是典型的雍容華貴的中土帝王模樣,身後有輔臣簇擁。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