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夫耶

中國伊斯蘭教門宦之一。虎夫耶,阿拉伯語意為低念派,因主張默念迪克爾(讚頌詞)而得名。

虎夫耶

正文

中國伊斯蘭教門宦之一。虎夫耶,阿拉伯語意為低念派,因主張默念迪克爾(讚頌詞)而得名。篤信《古蘭經》聖訓,主張教乘(五功)與道乘並重,其道乘主要功修是靜修參悟和念迪克爾;所屬各支系門宦因其傳授不同,念誦方式亦各異。
修道制度 修道者分為三級:最高一級是“穆勒師德”(傳引人、導師),稱太爺或教主,被認為是得道的人,具有臥里(聖徒)的品級,並能顯示各種“奇蹟”;次一級是“海里凡”,即穆勒師德的接替人,被認為是辦道的人,具有“篩海”的品級;第三級是上兩級的忠實信徒,稱為“穆勒得”,即追隨者,被認為是學習教門的人。實行教主集權制。在繼承方式上,教主在世時,精心培養幾個海里凡,臨終前,選擇最得意的海里凡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交給掌教印章或一至幾件衣物,作為繼承教權的憑證,使其成為下一輩教主,後來又演變為世襲制。隨著教坊的增多,將若干教坊聯結為一個教區,由教主指派海里凡主持教務,打破以一個清真寺為中心的單一教坊制,成為教主管轄下的多教坊制。同時,由教主委任各坊教長,代替單一教坊教長的推選聘請制,而成為教主的權力集中制。教法上屬哈乃斐學派。教主歿後,信徒為其修建拱北,加以崇拜,甚至將參謁拱北和朝覲克爾白等同視之。
支系 虎夫耶門宦約有支系20餘個,各支系獨立傳教和行使教權、教徒主要分布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各省、區,部分散居雲南、四川、吉林、河北、河南等地。主要支系有:
①畢家場門宦。創始人馬宗生。他提倡順天理、守國法、行人情;先遵行天命五功,後力行靜修默念;主張不隨意批駁別派或與之爭奪教徒。宗教禮儀與格底目大體相似。
②穆夫提門宦。創始人馬守貞。康熙十三年(1674),新疆白山派的著名領袖希達葉圖拉·阿法格·曼什乎勒向他傳授了虎夫耶學理,並交其太斯塔勒(纏頭巾)、念珠、印信等八件傳教憑據,命名穆夫提。他以故里臨洮北鄉為基地,傳教50餘年。強調參謁拱北與朝覲克爾白具有同等意義。教主為世襲制。教徒見教主必須行跪拜禮,在紀念先輩教主時重視點香。傳至第六輩教主馬金煥時,其弟馬玉煥為爭奪教權,自立門戶,率眾遷往臨夏瓦窯頭傳教,因其由臨洮遷來,故稱臨洮門宦。
③花寺門宦。創始人馬來遲,他18歲開始擔任教長達20餘年。1728年去麥加朝覲,併到大馬士革、巴格達、開羅等地遊學深造,先後研究了沙孜里、納格什班迪和蘇哈來瓦迪耶學理。清康熙十二年返回甘肅河州,綜合各派教旨,始傳虎夫耶學理。他主張“鬧中靜”,重視五功、“乾阿麥里”(即為紀念該派有關人物忌日而舉行的宗教性活動)和念《卯路德》、《冥沙勒》等經。教徒死後,須在花寺拱北做“祈求”,並以“傳轉”《古蘭經》為其贖罪;舉行殯禮儀式時要求脫鞋。
19世紀70年代分裂為以循化為中心、馬如彪為首和以河州為中心、馬永齡為首的新老兩派。後在反清起義中遭清廷鎮壓,自此一蹶不振。
④北莊門宦。創始人馬葆真。他原為花寺門宦阿訇。清嘉慶十七年(1812)曾投新疆莎車白山派謝赫烏尼亞門下,學習蘇非主義,8年後授以傳教憑證。後去麥加朝覲,回國後在東鄉北莊傳虎夫耶學理。該門宦主要特點是:凡傳引人必須具有“哈吉”(朝覲者)身份和莎車道堂的傳教憑證;認為五功、坐靜、念迪克爾三者同等重要;教徒嫁娶必先取得傳引人的同意。主張用“傳轉”《古蘭經》為亡者贖罪。
馬葆真去世後,原來分管五地教務的五個主要門徒,名義上仍屬北莊門宦,但各立門戶,自成一派,故又有巴蘇池門宦、達子溝拱北、小楊門、妥葉老人家和井溝門宦五個支派。
靈明堂。俗稱“瘋門”。創始人馬一龍,原為格底目阿訇,後在河州等地接受了虎夫耶和卡迪林耶學理。返回蘭州後,堅守禮拜和坐靜參悟,默念迪克爾,常年身穿破衣單褂,沿街行乞,行止如瘋似癲,執意苦修。去世後,信徒為其在蘭州西園修建拱北,起名靈明堂。抗日戰爭期間,河南皮毛商馬仁甫到蘭州經商,加入靈明堂,後遷固原三營,修建莊院,定名明月道堂,是靈明堂的支派。
胡門門宦。創始人艾布則地,原在西安崇文巷清真寺學經,清乾隆十四年(1749)返祖籍河州東鄉傳教。其宗教儀式和格底目大同小異。較有特點的是對“艾立夫”(阿拉伯語28個字母的第一個)解釋為“一字分三,三字歸一”,即真主、聖人,穆民三者合而為一。不食兔肉。
洪門門宦。創始人洪海儒。其宗教特點主要表現在四段授教儀式上:先行告誡,宣布“十條戒律”;次念討白(懺悔);再念迪克爾;最後授“守頭”,即暗記前輩某一道祖道號,危難之際,呼叫此一道號,乞求前來援救。所授“守頭”,雖父母妻子亦不能外傳。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