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青鄉

蘭青鄉

蘭青鄉位於正陽縣西南18公里處,全鄉轄16個行政村,3.35萬人,286個自然村,總面積122.95平方公里。全鄉全部推廣優質小麥;依託省種豬場的技術種豬;結合小康村居民點建設,積極實施以沼氣為核心的生態農業示範工程。

基本信息

蘭青鄉位於正陽縣西南18公里處,南臨淮河,與信陽毗鄰;北望汝河,與確山接壤。全鄉轄16個行政村,3.35萬人,286個自然村,9000餘戶,總面積122.95平方公里,擁有耕地面積10.5萬畝。

經濟特色

1、農業經濟

小麥年播種面積8萬畝,全部推廣優質化;花生年播種面積達7.5萬畝,全部為優質品種。此外,大麥、玉米、水稻也全部行了良種化。2002年全鄉生產總值2.3億元,人均收入1720元。

2、畜禽養殖

依託省種豬場的技術和種豬,生豬品種改良率100%,年存出欄15萬頭。重點發展以波爾山羊、南疆黃羊等優質良種,全鄉純種波爾山羊已發展近20隻,山羊存出欄4萬餘只。

3、林業生產

2002年全鄉植樹近200萬株,退耕還林9000多畝,成片造林8000畝。

4、土地整理

通過土地整理示範項目,對全鄉居民點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目前已取得顯著成效。結合小康村居民點建設,積極實施以沼氣為核心的生態農業示範工程,走"林—草—牧—沼"綜合開發之路。全鄉已建沼氣池600個。

轄區

2006年,轄16個村委會:蘭青村、江店村、郭樓村、劉胡村、大余村、楊樓村、後王莊村、吳莊村、智莊村、胡塘村、前張村、丁毛樓村、胡沖村、李窪村、潘莊村、周孟村。五三農場2006年,管理3個村委會:場部、東片村、西片村

“正陽”名稱由來

正陽在夏朝時為慎國,西周時南部屬江國(都城在今大林鄉塗店),北部屬沈國(都城在今平輿境內),戰國時屬楚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屬穎川郡(郡治在禹縣),西漢(公元前118年)設慎陽縣,為正陽設縣之始,距今2116年。南朝時改名真陽縣。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為避諱雍正皇帝名胤禎(音印真),因“胤禎”的“禎”與“真陽”的“真”同音,改“真”為“正”,真陽從此改名正陽。

正陽縣漢代石闕

正陽縣漢代石闕位於正陽縣城的東關外,公路北側,當地民眾稱謂“望像台”。民國二十五年重修正陽縣誌記載:“望像台在城東關外東嶽廟前,有石壁厚二尺,東西長六尺。東首石塊八層高七尺許,西首石塊十一層高一丈許,頂上有石板雕刻如瓦屋式,檐角四出,兩首側面斬齊,如門戶之一邊,似是古代石闕之左部…”正陽縣文化部門鑒於此“台”建築形式古老,同時在民眾中又有許多古代的傳說故事,就把它列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予以保護。1961年5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在全省文物調查登記中,對此“望像台”進行了調查研究。才知道它是一座漢代石闕。
石闕距公路約15米左右,闕之北是東嶽廟的廢墟。據縣誌記載元代至元四年,邑人陳福成等人,曾在闕北廢墟上修建東嶽廟;乾隆三十五年,邑人李成仁等又重修東嶽廟。現僅存廢墟,其上瓦礫遍地,調查中也發現許多屬於漢代的遺物。可證在建東嶽廟之前,原即有建築物。石闕僅存東闕,西闕已經損毀,調查中為尋找西闕的遺蹟,曾在附近進行了詳細的鑽探,鑽探結果沒有發現什麼跡象。不過我們聽到民眾有這樣一個傳說:“很早以前望像台裂了大縫,中間可以過人,有一年瘟疫流行,死人很多,有人拿妖捉怪,忽一夜裂縫複合,長到了一塊”。很可能西闕是因迷信鬼神,拿妖捉怪的情況下被拆除的。
石闕是用青石條堆築而成,有子闕,闕身總高4.75米,母闕與子闕通寬2.10米,闕厚0.75米,全身略向北傾斜。闕基三層築成階梯形,底長3.7米,寬2.25米,中層長3.25米,寬1.75米。上層長2.6米,寬1.2米;基高0.67米。母闕闕身築石十一層,身高3.75米,子闕闕身築石八層,身高2.6米,闕頂單檐四注,母闕檐長2.25米,寬1.75米,高0.37米,子闕檐長1.12米,寬1.75米,高0.37米,其上皆雕瓦隴屋脊。由於石質比較粗劣,加之年久風雨侵蝕,闕身表面風化比較嚴重,大部分紋飾已模糊不清,只有部分還可以看出一點形跡,如在闕身的南面和東面的人物、牛、龍、鋪首、斜線和環形花紋。這些圖案花紋和在河南常見的東漢時期小磚側面的幾何圖案以及南陽畫像石上的圖象基本相同,惜未發現銘刻。這處闕的建築形式、築法、大小皆與今保存在登封的嵩山三闕極為接近,因此,很可能也是東漢時期所建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