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英鄉

蘭英鄉

蘭英鄉,重慶市巫溪縣轄鄉。清屬通城裡十五甲,民國屬白果鄉,1953年置青龍鄉,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蘭英公社,1983年改蘭英鄉。位於縣境東部,距縣府46公里。面積96平方公里,人口0.4萬。縣道城廂至白果林區公路過境。轄松花、岔河、高陽、硝洞、板壁、蘭英、西雲、後窖、淹水9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薯類,特產菸葉、生漆。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蘭英鄉蘭英鄉

地處大巴山東段南麓的渝、陝、鄂三省(市)結合部,東接湖北省神農架林區、竹谿縣,南臨重慶市奉節、巫山兩縣,西與重慶開縣、雲陽接壤,北連重慶城口縣和陝西省鎮坪縣,地跨東經108°44—109°58ˊ、北緯31°14ˊ—31°44。全縣幅員4030平方公里,轄30個鄉鎮,348個行政村,總人口51.4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5.2萬人。巫溪既是國務院公布的沿江開放縣,也是三峽庫區移民開發縣。

地形以山地為主,屬於典型的中深切割中山地形,境內山大坡陡,立體地貌明顯,最低海拔139.4米,最高海拔2796.8米;地處亞熱帶暖濕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適宜多種植物生長。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共同作用,使巫溪擁有突出的資源比較優勢。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素有“峽郡桃源”美譽;水能資源蘊藏豐富,開發前景廣闊;礦產資源相對富集;生物資源優勢明顯,中藥材量大質優,農副特產品綠色無污染。黨參、藥花蜜、澱粉、老臘肉、乾果、高山返季節蔬菜、鹿茸等產品是理想的綠色食品。

歷史沿革

蘭英鄉蘭英鄉

巫溪地處渝東邊陲,與鄂西陝南接壤,南近長江天險,北臨巴山要隘,為"巴夔戶牖,秦楚咽喉"。境內重崗復嶺,溪流縱橫。因歷代政治、經濟、軍事的需要,故政區迭更,隸屬多變,縣、郡、監、州,沿革紛呈。

巫溪,系大溪文化區域,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生息繁衍。

遠在唐虞,即以"巫"稱。以巫鹹為首的"十巫升降"於巫山(巫溪沿岸諸山原本巫山),以采"百藥";巫鹹民賴鹽業而興,"百穀所聚";誕育了上古時之巫鹹、巫臷文化。

夏、商、周三代,因巫鹽為王朝侯國所倚重,《尚書·牧誓》記載,巫鹽銷及於庸國轄地,渝陝鄂邊"鹽大道"始於此時。

春秋時,巴聯秦楚滅庸,得巫鹽;戰國時,楚取巴巫鹽立巫郡,後秦取楚巫郡立巫縣。史載萬頃池(今巫溪紅池壩)即為春申君故居(明《一統志·山川》)。

秦漢巫縣置鹽官;漢立北井縣,大舉開發巫溪鹽泉,沿巫溪岩岸鑿孔建棧道270里(舊稱),於東漢永平七年(64),曾引泉至巫山(《輿地廣記·圖經》)。其規模之浩大,工程之艱險,堪稱奇蹟。現仍見寧河兩岸方孔萬餘。

南北朝置始寧郡,巴蜀多戰亂,許多地方人煙幾絕。然巫鹽一溪之地及其附近山區,地方富庶,人口稠密。後廢郡入大昌縣。

開皇五年(585),在縣東南50里建青霞觀,此為史載最早的道教入縣。

元裁縣立大寧州,明洪武九年(1376)廢州立縣,清康熙六年併入奉節,雍正七年(1729)復設大寧縣。

巫溪地方數千年間雖歷經改朝換代,但少受戰亂兵禍,幾度繁榮,熙寧間(1068--1077)歲額鹽400萬餘斤,外銷秦楚,兼及川西。史稱"利走四方,吳蜀之貨鹹萃於此","田賦不滿六百石,借商賈以為國"。

民國三年,因古巫溪水改大寧縣為巫溪縣。

1949年12月14日巫溪解放。

1953年置青龍鄉,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蘭英公社,1983年改蘭英鄉。

礦產資源

蘭英鄉蘭英鄉

①煤:有煤產地48處,已開採利用的有20個煤礦,地質儲量達7000萬噸,其中含硫高的煤近6000萬噸。

②石灰石:總儲量1.5億噸以上,可生產高標號水泥和優質電石的儲量有6100萬噸。

③鹽滷:總儲量為8.38億立方米,經化驗分析,礦化度高,質量好,富含40多種稀有元素。

④工藝大理石:地質儲量1億立方米,主要產品有墨玉,地質儲量305.23萬立方米;菊化石,地質儲量7500立方米;雲霞石,地質儲量25萬立方米;紫紅石,地質儲量25萬立方米。

⑤古生物化石:經化驗鑑定,沉積於43800萬年以前,地質儲量為311.1萬立方米。

⑥磷礦:探明儲量406.45萬噸。

⑦黃鐵礦:總儲量2830萬噸,可采1996萬噸。

水利資源

有大寧河等15條主要河流,均屬長江水系。年均降水總量56.6億立方米、地表徑流量34.6億立方米,每平方公里86.02萬立方米,人均6900立方米。地下水總量為14.5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為31.34萬千瓦,至2001年底僅開發利用1/10。全縣各類蓄引提水工程162處,引水量2853萬立方米,有效灌面6.07萬畝。其中,水庫有效庫容94萬立方米;中型引水堰一條,年引水總量1287萬立方米,小型1003條,年引水總量1102萬立方米。

新農村建設

蘭英鄉已經建設沼氣池49口,超額完成縣裡下達的30口建設任務。

蘭英鄉森林資源豐富,地勢不平坦,建沼氣池成本較高,老百姓積極性不高,到去年年底,全鄉才建造7口沼氣池。

鄉里為了如期完成建設任務,想千方設百法,轉變百姓觀念,駐村幹部紮實工作,推動了全鄉沼氣池建設。有的村民確實想建,但又拿不出現錢買材料,駐村幹部和村幹部遇就先墊支材料錢,等驗收後從國家補償的費用中扣還,駐高洞村幹部向家山已為村民墊支了2800元現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