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溪攤簧

蘭溪攤簧

蘭溪攤簧屬南詞攤簧,是浙江的古老曲藝形。它是形成並流行於浙江中蘭溪攤簧西部蘭溪地區及金華和衢州等地的一種曲藝唱曲形式。

簡介

蘭溪攤簧屬南詞攤簧,是浙江的古老曲藝形式。它是形成並流行於浙江

(圖)蘭溪攤簧蘭溪攤簧

西部蘭溪地區及金華衢州等地的一種曲藝唱曲形式。蘭溪地處浙江中西部,素有“七省通衢”、“三江之匯”之稱,交通便利,商業繁榮。乾隆末年,一位縣衙中的官差,於公務之暇,在蘭溪集商賈子弟傳授攤簧曲調,藉以消閒自娛,從此蘭溪有了攤簧。

1900年(光緒26年),城區成立了“餘慶社”,後易名為“群樂會”、“詠春會”。抗戰時期,蘭溪攤簧民間藝人避難於鄉下,攤簧傳入蘭溪農村永昌、諸葛、游埠等地。蘭溪攤簧文辭曲雅,唱時講究字清腔純,字正腔圓,一直來為文人雅士所愛好。其坐唱班亦以自命風雅者為多,唱奏者多穿長衫,舉止文雅,素有“攤簧先生”之稱。除應成員間親朋好友之邀,為喜慶助興,或敬神獻唱外,一律不搞經營性唱奏,發展受到局限性。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期,蘭溪攤簧幾近絕響。末後期,蘭溪攤簧因其曲調優美被婺劇所吸收,運用蘭溪攤簧創編的《李漁別傳》、《苦菜花》、《僧尼會》等成為藝術精品。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收集整理民間曲藝集成中,將蘭溪攤簧進行廣泛深入的挖掘、整理,並創作了一批優秀的攤簧曲藝說唱作品。特別是2002年蘭溪攤簧《蘭花吟》參加浙江省首屆曲藝雜技節獲得五個大獎,且首次進京演出。近年來創編的《楊梅紅艷艷》、《出賣時間的孩子》分別榮獲省、市文藝會演大獎。由於蘭溪攤簧紮根於民間,運用蘭溪攤簧創編的地方節目多次深入城市廣場、農村演出

概況

蘭溪地處浙江中西部,素有"七省通衢"、"三江之匯"之稱,交通便利,商業繁榮。乾隆末年,一位縣衙中的官差,於公務之暇,在蘭溪集商賈子弟傳授"攤簧"曲調,藉以消閒自娛,從此蘭溪有了攤簧。1900年(光緒26年),城區成立了"餘慶社",後易名為"群樂會"、"詠春會"。抗戰時期,蘭溪攤簧民間藝人避難於鄉下,攤簧傳入蘭溪農村永昌、諸葛、游埠等地。由於活動方式僅限於愛好者之間,傳布不廣,加上戰亂影響,至20世紀40年代末期,蘭溪攤簧幾近絕響。

清末後期,蘭溪攤簧因其曲調優美被婺劇所吸收,運用蘭溪攤簧創編的《李漁別傳》、《苦菜花》、《僧尼會》等成為藝術精品。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收集整理民間曲藝集成中,將蘭溪攤簧進行廣泛深入的挖掘、整理,並創作了一批優秀的攤簧曲藝說唱作品。特別是2002年蘭溪攤簧《蘭花吟》參加浙江省首屆曲藝雜技節獲得五個大獎,且首次進京演出。近年來創編的《楊梅紅艷艷》、《出賣時間的孩子》分別榮獲省、市文藝會演大獎。由於蘭溪攤簧紮根於民間,運用蘭溪攤簧創編的地方節目多次深入城市廣場、農村演出。

歷史

蘭溪攤簧蘭溪攤簧

蘭溪攤簧相傳於清乾隆年間傳入,初期所學唱者皆士紳及富家子弟,以自娛自樂,故稱“太子班”。已知蘭溪攤簧最早的班社為成立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的餘慶社和成立於宣統二年(1910)的群樂會。前者有成員蔡蘭蘭、方方、蔡禮修、周老維等。繼起者有徐紹棠、蔡壽昌等名藝人。清末民初,衢州城內蘭溪攤簧名藝人有毛仁富、姜文祥等二十餘人,並有行會組織“靜樂軒”,活動於民國十年至十九年(1920—1930)。民國十九年,蘭溪攤簧的名藝人陳鎮品、吳少峰、樊志昌、徐紹棠等在蘭溪建立“允春會”,演唱活動非常活躍。抗日戰爭後,蘭溪攤簧逐漸衰落。至建國前後,僅存名藝人徐福地、鮑天雲、季樂可、徐玉書、趙鴻東(1910—1969)、朱允升(1911—1992)等作藝。

藝術特色

蘭溪攤簧以唱為主,簡以說白,文辭典雅,曲調委婉,用蘭溪方言的書面語說唱。演唱者自奏樂器坐唱。演唱形式分單檔、雙檔、多檔。伴奏樂器以二胡為主,還有琵琶、三弦、揚琴、笙、鼓板、撞鐘等。平時單檔的演唱活動極少。雙檔則一人起男角,一人起女角。多檔由三至七人組成,亦有多至十二人者,其中以五至七人組班為多(稱五品、七品)。五人以上的班組,則由五人主唱,人物腳色按各人擅長分工,唱腔要求有金(旦)、木(老生)、水(小生)、火(淨)、土(醜)之別。其他參演者只伴奏,不說唱。
蘭溪攤簧文辭典雅,演唱講究字清腔純和字正腔圓,一直為文人雅士所喜好。流風所及,其他的坐唱班亦以自命風雅者為多,唱奏者多穿長衫,舉止文雅,素有"攤簧先生"之稱。坐唱班除應成員間親朋好友之邀為喜慶助興或敬神獻唱外,一律不搞經營性唱奏。

曲調

基本曲調為[攤簧調]和[春賦調]。[攤簧調]分男女宮,稱“男春賦”和“女春賦”。又分原板、散板、慢中板、緊板、數板、煞板等板式。還有[弦索]、[北調]和崑曲曲牌等輔助曲調。蘭溪攤簧主要傳統曲目移植改編於崑曲折子戲,如《柳氏梳妝》、《陳生跪池》、《三娘產子》、《竇公送子》、《回獵見父》、《法海斷橋》、《趙氏描容》、《廣才掃松》、《僧尼相會》、《酒樓會兄》、《楊雄醉歸》、《馬前潑水》、《蘆林相會》等等。

坐唱形式

蘭溪攤簧的坐唱表演形式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已銷聲匿跡。九十年代中期起,蘭溪當地文化部門組織曲藝工作者,對地域特色濃郁的這一曲種進行挖掘性的搶救,遍訪尚存世的老藝人,蒐集藝術資料,創作、演出一批富有時代氣息的蘭溪攤簧新曲目,傳承堅持以曲藝口語藝術特徵,為適應時代和內容需求,進行改革,在表演形式上改坐唱為走唱。諸如《楊梅紅艷艷》、《見面禮》、《蘭花吟》、《含羞草》、《出賣時間的孩子》等均在浙江省全省曲藝會演中獲大獎。其中楊麗萍演唱的《蘭花吟》於2002年赴北京參加第四屆中國曲藝節的展演。使已沉寂達半個世紀的古老曲種—蘭溪攤簧,重又展現魅力。

傳承價值

20世紀80年代,在編纂中國十部文藝集成志書的過程中,對蘭溪攤簧的藝術傳統進行了相應的挖掘整理,並因此恢復創作了一批新節目民間的攤簧演唱活動也得以開展。但面對種種衝擊,蘭溪攤簧如何獲得發展,走向繁榮,依然是一個嚴峻的問題,需要加以特別關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