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大附中

蘭大附中

蘭州大學附屬中學始是附屬於全國重點大學蘭州大學的一所省級示範性高中。蘭大附中始建於建於1955年,當時的名稱是蘭州第三十三中學,1960年改為蘭州大學附屬中學,1970年改為蘭州動力機械廠衛東中學,1971年改為蘭州市第33中學,2008年4月15日重新掛蘭大附中牌,是省、市首批重點中學及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建校以來,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合格人才,學校已形成傳統的文化底蘊、豐富的育人經驗和鮮明的辦學特色,在省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和社會聲譽,歷年聯考成績居市屬中學第一。學校現有教職工145人,其中特級教師3人、高級教師40人、中級教師54人,在校學生1800餘名。

基本信息

學校理念

蘭大附中蘭大附中

蘭大附中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育人放在學校工作的首要地位,依法治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推進素質教育,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教育和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特長教育,樹立“以人為本,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的管理思想,走教科研興校之路,最佳化教學過程;重視師德建設,以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加強教職工的政治思想建設、作風建設、師德建設為重點,全面學習貫徹全國、省、市教育工作會議精神以及中國小生“減負”的有關規定和措施,普遍提高了教職工的政治素質,教職工都能潛心研究教育教學理論,主動轉變教育觀念,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學校榮譽

蘭大附中是省內率先開設藝術選修課、勞技教育課和健康教育課的學校,藝術教育成果豐碩。學校體育工作成績顯著,已形成傳統優勢和學校特色,87年以來先後被授予“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優秀學校”、“全國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甘肅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甘肅省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單位”、“甘肅省‘校務公開民主管理’先進集體”。並兩次評為“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先進單位”。近在學校的建設發展上,省市領導多次來學校調研指導工作,給予了極大的關懷和指導,副省長李重庵、副市長馬琦明和省市教委領導多次深入學校,對學校的建設發展提出具體指導意見,對學校貫徹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積極推進素質教育方面,給予了充分肯定。

學校建設

蘭大附中自96年以來,把爭創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作為深化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學校面貌、辦學條件發生了根本改觀,校園布局合理,育人環境優美。擁有功能齊全的綜合實驗樓、草坪足球場,為適應現代化教學,增添了現代技術教育設備和設施,建立了校園電視台,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穩步提高,在社會上贏得了良好的聲譽。2000年3月蘭州市政府命名為蘭州市教育發展542工程示範性中學,並通過了甘肅省示範性普通高中評估驗收。

狠抓基本建設、改善辦學條件

蘭大附中實驗樓內設圖書館、理化生實驗室、微機室、多媒體語音室、音樂教室排練室、校電視台主控室等二十一個專用教室。學校在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逐步改善教學、辦公條件,初步做到了辦公的現代化,為學校今後的現代教學管理奠定了基礎,學校正積極準備上蘭州教育信息網。

積極發揮學校的示範輻射作用

蘭大附中近三年承辦上級安排的國際,國家、省市各種大型活動N多次,如全國“貝貝杯”足球賽、中國好作業,全國“十城市體育觀摩課”、青年新秀評選活動等,接待兄弟學校參觀60多次,承擔教育系統教務幹事微機培訓、物理教師培訓及各種市級研討會等,接待兄弟學校聽課20多次,接受蘭大、師大、教院畢業生的實習工作,與永登柳樹鄉中學、甘南碌曲中學、皋蘭忠和中學、蘭州十六中開展“手拉手”幫扶支教活動,充分發揮了學校的基地示範、輻射帶動作用。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蘭大附中堅持“德育為首、智育為主、五育並舉”的原則,以科學民主管理為重點,以教師隊伍建設為關鍵,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突破口,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各項工作都取得較好的成績。

1、校務公開、加強科學民主化管理:學校具有優良的民主管理傳統,歷任校長均以民主、務實、勤奮、廉政而聲譽校內外。96年以來,學校總結以往管理經驗,根據形勢發展,一方面建立、健全學校各項規章制度,從崗位責任、目標管理到定編、定崗,逐步加大管理力度。另一方面,學校從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發揮教師主人翁的作用出發,校務公開、民主監督,提倡“大家的事大家管”,調動“三個積極性”,即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家長、社會配合教育的積極性。通過教代會、教工大會,黨、政、工、團、民主黨派聯席會、家長會等廣泛的形式向大家公開校務。

2、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狠抓教學常規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工作的中心,也是學校工作永恆的主題,爭創省級示範性學校,其最終目標就是要提高教學質量和教育水平,為此,學校走教育科研興校之路,最佳化教學過程;積極開展以“樂學、高效”為主體的教學實踐和以改革課堂教學為主攻目標的教學研討活動,並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率先開設了藝術選修課、勞技教育課和健康教育課。

蘭大附中蘭大附中

3、更新教育觀念,重視學法研究,積極開展教育科研:我們以學科教研組的常規教研活動為基礎,定期組織學習、研討、交流和切磋,掌握教育教學信息,推廣先進教法和學法,開展集體備課,共同探討、確立教研項目。每學期召開一次教研推進會,總結推廣經驗和教法。重視教法、學法研究已形成風氣,專任教師結合學科特點,積極開展學法指導並將研究成果套用於課堂教學過程,促進了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96年以來,教師共發表教學論文、專著150餘篇(部),有20多名教師榮獲國家、省、市級表彰獎勵,該校學生先後有460名學生在國家、省、市級學科競賽、科技製作、文體比賽和藝術匯演中獲獎,學校獲團體獎54項。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努力提高教工素質

1、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理論素養。校黨支部在抓好黨的建設的同時,充分發揮政治思想工作的優勢,集中精力抓教工的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每學期放假前舉辦3天的理論學習,進行理論考試,參加人數在95%以上,黨員的讀書筆記每年人均1萬字以上;校工會在校黨總支的領導下,結合學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意見》,積極開展師德建設大討論、師德建設演講會。同時,樹立典型,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廣大教工。幾年來,學校里湧現出一大批敬業愛崗、樂於奉獻的教師,由於該校注重師德建設,成績突出,98年學校被評為“甘肅省職業道德先進單位”。

2、努力加強教師業務素質:一是狠抓教學的各個環節,強化教師從備課、授課、板書、輔導等各個環節的基本功訓練。二是開展各種教學活動。校工會和學校進行每年一期的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和三年一輪的新老教師“結對子”活動評選;兩年一期的優秀課評選和每年每個教師兩節現代教育技術套用課的評選;老教師的示範觀摩課、青年教師的匯報課等。三是以“樂學、高效、培養能力”為目標,以必修、選修、活動課三板塊為教學模式,開展各種教科研活動。四是捨得投資,每年投入十多萬元,多渠道開展培訓,進修學習活動,提高學歷和業務水平。近幾年有8人取得本科學歷,3人正在進修本科學歷,一人進修碩士學歷。教師分批參加繼續教育,合格率達100%,同時組織教師外出參觀學習交流,近兩年學校還組織了兩期微機培訓班。五是加強制度管理。學校制定有班主任、教師工作量化考核標準,工作獎罰辦法等,把平時的工作同各種考核、評優、晉升職稱等聯繫起來,從制度上做出保證。對違犯師德和不稱職的教師,除批評教育外,按制度評定不及格、調離教師崗位。六是關心愛護教師,學校從住房、福利、津貼傾向第一線教師,對青年教師充分信任,壓擔子、帶畢業班、承擔課題;在職稱評聘上,不論資排輩,為創造公平競爭提供了條件。96年以來,已有12名教師破格晉升為高級教師,極大地提高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99年5月青年教師市教學新秀張斕代表市中語會在武漢舉行的《學語文報》杯全國直轄市、省會城市青年語文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中獲二等獎,為學校及市教育系統贏得殊榮。

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學校堅持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人作為教育的根本目標,大力開展課外活動和互助互學,著力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磨練學生的意志和環境適應能力,給學生一個健康開放的空間。

1、注重學生德育工作。多年來,學校已形成由校長負責和發揮黨總支部政治核心相結合的德育工作體制;以學校為主陣地,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內容,以爭創省級示範性學校為共同目標;建立了以政教處、工會、團委、學生會為紐帶,以年級組長、政治教師、班主任為骨幹的工作隊伍,從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到愛國主義、團隊精神、民主法制教育、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貫穿於學生教育的全過程,形成了以學校教育為主體、親職教育為基礎、社會實踐教育為延伸和補充的教育網路,每年開展“五愛”、“五講”、“十無”、“十不”等有具體內容的教育活動,每學期的班主任德育工作經驗交流會,班幹部輪換制、先進年級、班級掛牌制,已創辦200多期《德育探索》,被團省委評為優秀學生社團的《北極星》文學社,演講、徵文、知識競賽,學雷鋒、獻愛心,抗洪救災捐款活動,手拉手扶助貧困學生活動、學生下鄉勞動實踐活動和每年的軍訓活動等,這些活動,貼近學生生活和思想實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最佳化育人氛圍。學校花大力氣改變校貌,合理規劃、布局到位,杜絕衛生死角、開挖綠化點、設立宣傳專欄等設施,形成了文明、整潔、優雅的校容,增強了師生的榮耀感和自豪感。

3、以課堂為主渠道、課外活動為補充,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學校近幾年,十分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一方面以樂學、高效為目標,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另一方面,開展各種課外活動,發展學生個性、發揮學生興趣特長,校足球隊、田徑隊、排球隊屢獲殊榮,校合唱團、舞蹈隊成績喜人,舉行文藝匯演、校園歌手大獎賽、國語演講比賽、各學科知識競賽、運動會、攝影、集郵、航模小組活動等,使校園充滿了勃勃生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