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級戰列艦

蘇聯級戰列艦

蘇聯級戰列艦(俄語: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英語:Soviet Union class,編號23號海軍計畫)。是蘇聯於二戰前夕設計製造的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級別的戰列艦。該級別是當時史達林時期設計的戰艦。 該級別的設計計畫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期提出,但從來沒有服役過。最初計畫建造該級別15艘戰列艦,並計畫於1947年完工,使之並成為蘇聯海軍主要的攻擊力量。但設計進度緩慢以及對於納粹德國的過分信任導致了蘇聯不得不重新考慮這個過為樂觀的計畫。它的取消使得蘇聯成為二戰後眾多軍事強國中少數沒擁有過自行建造的戰列艦的國家。

基本信息

建造背景

1929-1933年的蘇聯第一個五年計畫勝利完成後,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上取得了令人震驚的飛速發展。而當時的西方國家卻正飽受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的折磨,國際形勢日趨尖銳複雜。1930年倫敦海軍條約的簽訂、日本挑起的“九一八”事變和希特勒在德國掌權等一系列政治地震強烈地震撼了史達林。

嗅覺敏銳的史達林認為法西斯化的資本主義國家和英法等老牌強國完全可能聯合起來,對剛剛恢復過來的蘇聯再次進行干涉侵略,為搖搖欲墜的本國經濟尋求出路。而蘇聯海軍卻顯然無法與任何一個潛在的對手抗衡。

1936年5月27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下屬的海軍部提交了一個重建海軍的龐大方案,請求為海軍建造8艘35000噸406毫米主炮А型戰列艦和18艘26000噸重巡洋艦。在後來的數年內計畫幾經修訂,А型戰列艦最終發展為蘇聯時代唯一一型開工建造的23型“蘇聯”級戰列艦。

雖然蘇聯的重工業和造船業在頭兩個五年計畫內得到了很大發展,但仍然不可能獨立完成如此宏偉的計畫。蘇聯像沙俄時代一樣,先後向德國、美國和義大利尋求幫助,試圖在國外技術力量的援助下建造幾艘戰列艦。但蘇聯人的要求首先遭到美國的拒絕,美國人只是隨便應付一下俄國人。

為此史達林曾經在一封給美國大使的信中抱怨到,“我不明白為什麼貴國就是不願意幫助我們建造戰列艦。我們很樂意以六千萬至一億美元的造價首先在貴國訂購一艘406主炮戰列艦,同時非常希望在首艦完成後,由貴國工程技術人員來蘇聯幫助我們再建造一艘姊妹艦”。

但這裡,意識形態上的爭鬥壓倒了金錢利益:由於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以及和德國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美國根本不願意和蘇聯討論任何大於驅逐艦的水面艦艇。

蘇芬戰爭爆發後,羅斯福總統宣布對蘇聯進行全面禁運和封鎖。幾個訪問美國的蘇聯海軍高級代表團無果而終,只得悻悻地無功而返。而德國和義大利的船廠正忙於自己的生意,無暇他顧,只有義大利安沙爾多公司於1936年7月14日應約完成了UP-41型戰列艦設計。

標準排水量42674噸、滿載排水量46200噸,垂線長236米,全長252米,寬35.5米,正常吃水9.4米。武器為3座三聯406毫米/L50炮塔和4座三聯180毫米/L60副炮塔,12座雙聯100毫米高射炮和12座四聯45毫米機關炮。側裝甲厚370毫米,傾角6度,上部裝甲帶厚150毫米,主炮塔面板400毫米、基座350毫米,司令塔370毫米。8座鍋爐和4台蒸汽輪機,180000馬力,航速32節。

安沙爾多公司當時正在建造維內托級戰列艦的2號艦——“利托里奧”號。UP-41型實際上就是“維托里奧·維內托”級的改進型。西班牙內戰爆發後,蘇意海軍的全面合作中斷,但仍有部分義大利造船技術人員一直在蘇聯船廠工作到1941年6月份。蘇聯自己當然沒有將希望完全寄托在外國。1935年12月,造船部下屬的第一中央特別艦艇設計局的В·П·卡薩科夫和В·Л·貝琴斯基向上級提交了6個戰列艦初步設計方案。

1號2號3號4號5號6號
標準排水量/噸750006500057000490005500043000
長/米330310300290300275
寬/米3937363434.533
吃水/米11.210.59.39.310.19.1
主炮塔4座四聯裝457毫米主炮塔3座四聯裝457毫米主炮塔3座三聯裝457毫米主炮塔2座四聯裝480毫米主炮塔3座四聯裝406毫米主炮塔2座四聯裝406毫米主炮塔
航速/節2626.52727.52728.5
續航能力/海里500050005000500050005000
防空6座雙聯130毫米平高炮和4座四聯裝45毫米高射機關炮6座雙聯130毫米平高炮和4座四聯裝45毫米高射機關炮6座雙聯130毫米平高炮和4座四聯裝45毫米高射機關炮6座雙聯130毫米平高炮和4座四聯裝45毫米高射機關炮6座雙聯130毫米平高炮和4座四聯裝45毫米高射機關炮6座雙聯130毫米平高炮和4座四聯裝45毫米高射機關炮
側面裝甲(毫米)380380380380380380
水平裝甲(毫米)50+15050+15050+15050+15050+15050+150
主機功率(馬力)140000140000140000140000140000140000

讓人感興趣的是除3號方案外,其餘各設計均使用了四聯裝炮塔。蘇聯對四聯裝炮塔的偏好可以追溯到1915-1917年間各大船廠的計畫艦方案,那時俄國工程師們就在四聯裝炮塔的機械結構設計上花費了不少心血。

技術委員會認為12門406毫米炮要優於9門460毫米主炮方案,原因是炮管數量的增加可以獲得更密集的齊射散布,同時單位時間的彈藥投射量也比9門更大口徑的主炮多。不久戰列艦預研工作從海軍移交給蘇聯部長會議下屬的造船部執行,造船部很清楚自己實際的工業水平,他們將А型戰列艦改稱維23型,技術要求則降低到如下指標:

標準排水量55000噸,9門406毫米主炮和32門130毫米平高炮,24門37毫米機關炮和24挺12.7毫米機槍;側裝甲450毫米,上部裝甲帶200毫米,水平裝甲總厚200毫米,航速36節,續航力15000海里/15節。

沒過多久,設計指標又因故進行了大幅度調整。1936年8月,蘇聯成功的與英國達成了雙邊海軍協定。蘇聯政府表示願意遵守1936年3月的《第二次倫敦限制海軍軍備條約》關於戰列艦排水量不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超過406毫米的限定。不過蘇聯人卻巧妙的鑽了條約的空子:幾大海軍強國中,只有太平洋上的日本未批准《第二次倫敦條約》。因此蘇聯認為,自己完全有理由為太平洋艦隊建造406主炮的超條約型戰列艦,以對抗日本可能發展的超級戰列艦。1936年8月3日,紅海軍司令奧爾洛夫提出了未來戰列艦的技術要求,41500噸,9門406主炮、12門152和100毫米副炮、40門37毫米機關炮;側裝甲380毫米、上部裝甲帶250毫米、水平裝甲50+135毫米,航速30節,續航力6000-8000海里,另有2具彈射器和4架水上飛機。這次蘇聯海軍不準備另起爐灶,決定以UP-41型為基幹進行擴大初步設計。第一中央特別艦艇設計局和波羅的海廠第四設計局奉命接手工作。當年12月,雙方各自拿出了自己的設計方案。


第四設計局第一中央特別艦艇設計局
標準排水量(噸)5590054900
滿載排水量(噸)61000不詳
長(米)255(全長)248(水線長,推算值,下同)
寬(米)32.633.5
吃水(米)9.59.6
武器裝備3座三聯裝406主炮、12門152和100毫米副炮、40門37毫米機關炮3座三聯裝406毫米主炮、12門152和100毫米副炮、40門37毫米機關炮
側面裝甲(毫米)380380
水平裝甲(毫米)220200
主炮塔面板(毫米)
420425
主炮塔頂部裝甲(毫米)250250
司令塔側面裝甲(毫米)425不詳
司令塔頂部裝甲(毫米)250250
司令塔水平裝甲(毫米)30+20+15050+135
主機功率(馬力)200000180000
航速(節)3030
續航能力7000海里/14節7000海里/14節(航速預測值)
乘員(名)1360不詳

經過初步論證,蘇聯海軍選擇了第四設計局的方案,同時要求將水平裝甲加強為30+50+180毫米,允許排水量適度增加到46000-47000噸。由於大清洗的緣故,如此重要的戰列艦計畫的總設計師居然是位年僅32歲的秋利金。但是不久,第四設計局設計師們就碰上了排水量超標的嚴重問題,即使略微降低水平防護,標準排水量還是不可避免地要達到48415噸。1937年7月14日,戰列艦計畫交給史達林審批。秋利金和他的同志們已經準備好接受死刑判決了,但情況卻完全出乎意料。其實早在四五月份,海軍司令奧爾洛夫和造船工業部部長穆克列維奇就已經商定,將戰列艦排水量放大為55000噸以滿足其在防護性能上的要求。史達林對此表示滿意,還進一步將戰列艦排水量放大到57000噸。1938年2月,23型設計定型,最後脫穎而出的是III號У型:

58420噸標準排水量,武備同第四設計局原方案,側裝甲320毫米、水平裝甲25+140+60毫米,普列賽水下防禦系統,最大寬度7.5米,主機功率201000軸馬力,最大航速28.5節。

1938年2月28日,海軍副人民委員伊薩科夫向國防會議提交了請求建造23型的報告。經過討論,國防人們委員會同意了海軍的請求,並決定在1938年7月15日開工建造首艦。23型在設計中先後製造了一百多個模型以求獲得最優的艦體線形,後來還在賽瓦斯托波爾建造了КМ-1和КМ-1號1:10大比例動力模型進行航行試驗。但試驗結果給設計師潑了一頭冷水:推進效率比設計值低了10%左右,最大航速不得不就此於1938年11月調低到27.5節。好在後來中央特種艦艇研究所的技術人員開發出了更高效率的螺旋槳,預計可以將最大航速提升至28節。船廠還建造了23型的全尺寸艦體不完全木質模型,供設計師修改總體布置用。整個1938年,僅23型試驗就花去了兩千七百萬盧布!

總體布置

蘇聯級戰列艦模型 蘇聯級戰列艦模型

“蘇聯”級1939年5月13日的技術指標如下設計標準排水量59150噸、滿載排水量65150噸。全長269.4米,水線長260米,最大寬度38.9米,水線寬36.4米,滿載吃水10.4米,型深16.7米,在主尺度上和“大和”級有著驚人程度的相似, “蘇聯”級採用了長首樓型艦體,從上至下依次為首樓甲板、上甲板、中甲板、下甲板、平台甲板、支撐甲板和內底,上甲板為強力甲板。艏舯艉部乾舷高分別為9.6、6.35和8.95米,設計初穩性高3.4米,艦體長寬比7.14:1,比較肥胖。主炮塔前二後一布局,外觀及總體布置明顯地類似UP-41。由於UP-41本身是“維內托”的改型,因此西方國家無不戲謔的將“蘇聯”級稱為“維內托斯基”,倒也不算太過分。艦員編制1664人,其中包括112名軍官、226名海軍準尉和1281名水兵(一說1292人,包括66名軍官、175名海軍準尉和1051名水兵,這一乘員組編制人數對於“蘇聯”級來說顯然太少)。

火力系統

“蘇聯”級裝備了3座三聯裝 Б-37型406毫米主炮塔 ,該炮塔是以沙俄時代的406毫米炮塔為基礎設計的,由列寧格勒的“街壘”和“布爾什維克”廠生產,到1940年才進行了第一次試射。炮塔使用一套包含150個203毫米直徑滾珠的滾珠軸承裝配到圈座上,另有204個垂直滾柱用於承受火炮射擊時對炮塔的後坐力。火炮獨立俯仰,固定在+6度實施裝填。將火炮俯仰時間計算在內後,火炮在小於20度、20-27.5度、 2.75-30度和 30-40度仰角時的持續射速分別為2.6、2.5、2.4 和2發/分。炮塔彈藥基數300發,另有306-312個全當量藥包。3門炮之間用2道60毫米裝甲板分割成獨立的防火戰鬥室。Б-37型406毫米炮預定生產38門,但直到“蘇聯”級計畫取消,總產量也不過區區4門。曾經在設計階段討論的457、480、500和533毫米主炮均因技術難度太大全部取消。列寧格勒保衛戰期間,406毫米火炮曾經參加了對德軍遠程炮兵的炮戰。

23型裝備有6座雙聯裝152毫米副炮,裝填角度+8度。仰角16度以內射速為7.5發/分,30-40度之間的射速降低到4.8發/分。另有4座雙聯裝100毫米高射炮,1941年1月,又在後甲板加裝了2座雙聯裝炮塔。“蘇聯”的輕型防空武器很有魅力,她裝備了8座帶穩定器的46-К四聯裝37毫米機關炮。而當時其他國家還沒類似的先進設計。

23型武器性能如下所列:

性能

炮塔編號
МК-1МК-4МК-1246-К
火炮型號Б-37Б-38Б-54-
口徑(毫米)406.4152.410037
身管倍徑45575667.5
炮身重量(公斤)180087506038390
高低射界(度)-2—+45-2—+45-2—+45-2—+45
射速(發/分)2.57.516145
炮身類型層緊層緊活動身管單肉
身管壽命(發)3004508002000
炮尾類型螺紋螺紋
楔式楔式
裝填角度(度)+6+8> +85> +85
瞄準鏡МБ-2МБ-3МБ-4МКБ
炮塔防盾裝甲厚度(毫米)1804030-
面板(毫米)4951006525
被板(毫米)410656525
側面(毫米)23010010025
頂部(毫米)230100
10025
基座(毫米)425100--
炮塔重量(噸)28671406516
炮塔總重(噸)296414669.716.5
定員(名)100
321713
備彈(發/管)1001704001800

(註:這裡的МК不是西方通用的Mark意,而是Морскаиа Корабелнаиа“海軍艦用”的縮寫)

炮彈性能

口徑(毫米)彈種重量(公斤)裝藥重量(公斤)
406/45穿甲彈130825.5
406/45半穿甲彈130888.6
152/57半穿甲彈554
152/57榴彈556.2

* 全部為1915/1928型彈

主副炮發射藥及射程

口徑(毫米)
裝藥類型裝藥重量(公斤)初速度(米/秒)最大射程(米)
460強裝藥1022
460正常31083045670
460減裝藥720
152正常2495030215
152減裝藥16.580023722

高射炮彈藥性能

100毫米炮/37毫米機關炮

彈種
1928型爆破殺傷彈1928型時間引信榴彈對海殺傷彈1式照明彈榴彈穿甲彈
彈丸重量(公斤)15.815.615160.7320.758
裝藥重量(公斤)1.231.242.80.038
藥筒重量(公斤)3029.824.728.61.4841.522
發射藥號正常減裝藥正常特別減裝藥特別減裝藥正常
發射藥重量(公斤)5.32.55.30.533.70.21
初速度(米/秒)895617900250647880
最大射程(米)22241(12.16海里)14272(8.06海里)9895(5.41海里)3000(1.64海里)10475(5.7海里)5000(2.7海里)

“蘇聯”級的火控系統在很長時間以內一直是個迷,相當數量的資料解密後,才得以有機會窺豹一斑。“蘇聯”級裝備有3座КДП-8主炮射擊指揮儀,其中2具位於前後司令塔頂部,另一具布置在前桅樓頂端。其中司令塔頂部的為Ⅱ型,其側裝甲厚度為50毫米,另2座Ⅰ型指揮儀裝甲厚20毫米。指揮儀配備了2具ДМ- 8-1式體視式測距儀,外觀獨特。1具測距儀用來對目標進行測定,另一具負責觀察本艦射彈偏差。艦內射擊指揮所裝有1套ЦАС-0機電彈道解算器和1台ПК-3型座標自動變換器。整套主炮火控裝置可以對25海里範圍以內,航速不超過42節的目標進行全向解算。另外每座主炮塔也備有1具ДМ- 12測距儀,ДМ- 12基線長12米,是蘇聯製造的基線最長的光學測距儀,採用了部分德國技術。副炮由4具КДП-4т-Ⅱ型指揮儀提供射擊諸元,每座指揮儀有2具ДМ- 4測距儀。在КДП-4т-Ⅱ的控制下,副炮既可以射擊水面目標又可以對付低空低速的飛機。100毫米高射炮群由3座帶穩定器的СПН-300高射炮射擊指揮儀指揮。СПН-300布置在上層建築的首尾線上,有1具ДМ- 4測距儀。由於裝備了穩定器,СПН-300可以在艦體嚴重搖擺的情況下對360度內空中目標進行有效穩定的跟蹤。

測距儀性能

型號
ДМ-12
ДМ-8-1ДМ-4ДМ-1.5У
測距儀基線長(毫米)12000800040001500
放大倍率14/2814/2814/2818
有效作用距離(鏈)36-30024-25012-2504-120
測距儀重量(公斤)16001200475130

防護性能

23型採用了極為強大的裝甲和水密防護結構,其裝甲總重達23306噸,甚至超過了裝甲重23262噸的“大和”級。“蘇聯”級的裝甲防護體系為獨特的不完整雙裝甲艙式,結構極其複雜,在中央的主裝甲艙前後裝甲隔牆外,還分別布置有1道厚度更大的外圍艏艉裝甲隔牆。在艏部和艉部的兩道裝甲隔牆間,仍然布置有側裝甲帶和水平裝甲。這樣看,“蘇聯”級的裝甲防護體系仍然可以算得上重點防禦類型,但其有效防護體積顯然比一般的但裝甲艙式更大更有效。

主裝甲艙裝甲厚度及結構如下,主裝甲帶全長148.4米,從一號炮塔前的第64號龍骨延伸至3號炮塔後的196號龍骨,占水線長度的57%左右。裝甲帶高6.27米,其中1.77米位於設計水線以下。由於預計的彈著角不同,裝甲帶的厚度也按照命中角度進行了厚薄不同的分布設計。動力艙外側的裝甲帶厚375毫米/傾角5度,2號炮塔彈藥庫處側裝甲厚度增加到390毫米,2號炮塔和1號炮塔之間裝甲帶厚406毫米,1號炮塔彈藥庫外側舷裝甲加強到420毫米。406和420毫米裝甲帶的長度分別為17.5和11米,3號炮塔彈藥庫側裝甲相應削薄至380毫米。主裝甲艙前後裝甲隔牆厚度分別達到了230和365毫米。在艦首30號龍骨位置,還有一道厚285毫米的2號大角度傾斜橫隔牆,2道艏橫隔牆間的水線側裝甲厚220毫米,可以抵禦203毫米彈的攻擊。3號炮塔彈藥庫處的側裝甲帶一直延伸到2號艉裝甲隔牆,2號隔牆裝甲厚度不均,從上至下依次為180、365和360毫米。“蘇聯”級的裝甲板全部使用了比較堅固的企口連線。

“蘇聯”級的水平防護由3道甲板構成,最上面是25毫米厚的首樓甲板,155毫米厚的上甲板作為主水平裝甲板,下面則是50毫米厚的中甲板。前後司令塔裝甲厚度分別為425和220毫米,桅樓上的信號艦橋有75-100毫米厚的裝甲防護。

“蘇聯”的水下防護體系也是混合式的,其64-153號龍骨間是普列賽雙重圓筒式防魚雷系統,全長123米。圓筒舯部深度達8.15米,艏艉減少到7.0米。由於普列賽系統寬度太大,不利於艦體水下線形的平滑過渡。“蘇聯”級因此將艉部153-170號龍骨間改成多重防魚雷艙結構。圓筒外板厚11毫米,內層的兩道筒壁厚7毫米,中央圓筒直徑3.15米,外面包著一層1.2米左右的油-水層。內部沒有重型裝甲防魚雷縱隔牆,只有一道10毫米厚的放水支撐板和一道35毫米厚的輕裝甲縱隔牆。艦底為雙重縱骨結構,主炮彈藥庫下部是三重底,有一定的防爆能力。

按照設計要求,“蘇聯”的裝甲可以抵禦406毫米穿甲彈和5000米高空投擲的1000公斤炸彈的攻擊。其水下防禦系統更是強大無比,防魚雷系統能夠防禦750公斤TNT的水下爆炸!設計師們認為,“蘇聯”級還可以達到任意相鄰5艙進水或艦底命中2條魚雷不沉沒,1舷命中3條魚雷不喪失戰鬥力的驚人生命力。

1939年1月,對БКПЗ(巴爾瑙爾鍛造工廠)製造的1/20結構模型進行爆破實驗,證明了蘇聯級TDS設計的有效性。

動力系統

“蘇聯”級預裝備安裝6座三鍋筒高發熱量燃油鍋爐和3台衝動式單級齒輪減速蒸汽輪機,蒸汽輪機工作參數37個大氣壓/380℃。渦輪機總功率201000軸馬力,2小時緊急過載功率231000軸馬力,軍艦相應的最大航速分別為27.5和28.5節。由於後來改進了螺旋槳,最大航速於1939年7月13日修改為28和29節。不過當時蘇聯還造不出功率如此大的渦輪機,只得向國外購買。狠心的英國人趁火打劫,開出了70萬英鎊的天價。囊中羞澀的蘇聯海軍不得不另闢蹊徑,他們聯繫上了瑞士的布朗-勃法瑞公司。這家公司的單價只要40萬英鎊,完全可以讓人接受。蘇聯首先進口了4台,其中3台準備裝到“蘇維埃俄羅斯”號,剩下的1台交給哈爾科夫汽輪發電機廠進行測繪仿製。後來證明蘇聯人的選擇是相當明智的,布朗-布威公司的汽輪機不負眾望,在試車中發出了78906軸馬力的強大功率。23型的動力艙為奇特的交錯式布局,首先是2排4個水密鍋爐艙,各布置1台鍋爐,第2排鍋爐艙後是3個並列的獨立水密輪機艙,然後又是1排2個鍋爐艙。其中4個前鍋爐的煙道匯集到前煙囪,雖然內部煙道和排煙量完全不同,但兩個煙囪的外形尺寸卻完全一樣。“蘇聯”級的豎直煙囪頂部帶有防雨罩,外觀比較陳舊,和流暢的艦體線形不太相稱。

關於“蘇聯”級的動力裝置配置曾經有許多誤解,最深刻的當數“使用了150000馬力渦輪-電動動力”一說。當然西方的這種誤解並不是空穴來風,它起源自1938年9月5日蘇聯政府通知英國自己準備建造戰列艦的一份正式照會。在這份通知中,蘇聯把23型縮水為44190噸、242米X36.3米X9.15米,採用150000馬力汽輪-電動動力的條約型戰列艦。雖然後來有許多情報說明了23型的真實情況,但所謂的電動裝置直到今天仍然在一些文章中不斷出現。另一個普遍的誤區是對23型3軸布局的錯誤解釋。許多西方資料稱蘇聯曾經在蘇德蜜月期間獲得了“俾斯麥”級的圖紙,並根據“俾斯麥”的設計將原有的4軸方案改為3軸。這個說法是沒有根據的,其實第四設計局1936年下半年的初步設計中就採用了三軸布局,原因還是普列賽系統寬度太大,沒有足夠的艦內空間並列安置4台重型渦輪機,只得採用3軸布置。迄今為止,仍然沒有任何確切資料證明23型曾經根據德國戰列艦布局進行修訂設計。

23型的最初多設備設計採用了單主舵+雙副舵形式,但是在後來的船模試驗中發現,一旦主舵被卡死,副舵根本無法修正艦體偏航。經過討論,最終於1939年確定採用雙主舵系統。預計的戰術直徑約4.5個船長,即1170米左右。“蘇聯”級油艙貯油量5280噸,不同航速下的續航力如下:1890海里/28節、4300海里/21節和6300海里/14.5節。輔機是4台單台功率1300千瓦的渦輪發電機組和4台單台功率650千瓦的柴油發電機組。

“蘇聯”級的長艏樓尾部設定了2個飛機庫,可以搭載6架КОР-2水上飛機,後甲板上有2座飛機彈射器和2座吊車。

建造情況

經過2個五年的計畫,蘇聯造船工業有了長足進步,沙俄時期遺留下來的4家大船廠經過幾輪擴建。

現名原名保密代號位置
奧爾忠尼啟則波羅的海船廠波羅的海船廠189廠列寧格勒
А·馬蒂船廠海軍船廠190廠列寧格勒
А·馬蒂船廠尼古拉耶夫造船聯合體198廠尼古拉耶夫
61巴黎公社社員船廠法俄船廠200廠尼古拉耶夫

另外,史達林還親自選擇在阿爾漢格爾斯克附近的莫洛托夫斯克(今天的北德文斯克)再興建一個大型造船廠。幾萬名勞改營犯人硬生生在堅不可摧的北極花崗岩上鑿出了2座300米長、42米寬、7.5米深的巨型鋼筋混凝土船塢。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第402北方船廠,至此,蘇聯時代的三大造船中心格局形成並一直延續。

1938年1月21日,甚至在新戰列艦尚未定型以前,蘇聯政府就決定於當年開工建造4艘23型戰列艦,預定在1939年內下水,1942年前建成服役,頭2艘下水後,馬上再開工2艘。1938年7月15日,首艦“蘇聯”號在189廠的船台舉行了開工典禮,但此舉不過是取悅於史達林的應付場面而已。真正的工程一直拖到1939年1月份才正式開始。在接下來的一年裡,“蘇聯”級的姊妹艦相繼開工。


“蘇聯”“蘇維埃烏克蘭”“蘇維埃白俄羅斯”“蘇維埃俄羅斯”
工程代號299352101102
開工日期1938-7-151938-10-311939-12-211940-7-22
建造廠189廠198廠402廠402廠

從一開始,“蘇聯”級的工程進度就顯得相當緩慢,原因則是多方面的。雖然蘇聯造船工業有了很大發展,但一下子從萬噸級的“基洛夫”巡洋艦直接跳到60000噸的超級戰列艦,跨度實在太大。船廠根本沒有沒有建造如此旁然大物的經驗。其次,“蘇聯”級在建造中不斷遇到原材料短缺的困擾。1939年的施工計畫要求列寧格勒的日丹諾夫伊諾拉工廠和馬里波夫鋼鐵廠提供10000噸裝甲鋼,但實際上只有1800噸交貨。1940年的材料緊缺情況渴望獲得改觀,但最多只能希望能夠得到計畫規定一半的鋼材。無論是伊諾拉工廠和馬里波夫廠對生產厚度超過230毫米的裝甲板都很不在行。而實力最強的基洛夫廠卻忙於該КВ和Т-50坦克項目,無暇他顧。結果到1940年12月,伊諾拉和馬里波夫廠再也無法保證優質大厚度裝甲鋼的連續供應。不得已,設計人員只得將所有厚度超過200毫米的高強度滲碳鋼改為簡單的表面硬化鋼。在動力系統上也碰上了難以克服的困難,安裝預定計畫,蘇聯應該於1940年仿製出6台汽輪機,在1941-1942年間再生產12台。而實際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哈爾科夫廠也沒有造出1台渦輪機來。鍋爐本來想在1938年9月進行首輪岸上試驗,結果到1941年初全部測試才完成。由於本國企業負擔太重,蘇聯不得不向荷蘭和德國訂購包括螺旋槳在內的大量重要部件。尼古拉耶夫的炮塔製造場到最後也沒能組裝出1座三聯裝炮塔。

1940年中,在402廠建造的“蘇維埃白俄羅斯”號發生了嚴重的質量事故,技術人員在其艦體上發現了70000多個不合格的鉚釘和螺栓。由於既沒原材料又沒時間進行返工,“蘇維埃白俄羅斯”號的工程就此停止,並一直拖到當年10月19日正式下馬,消耗了2648噸型材。當天,史達林不得不取消了2艘後續艦的建造計畫。首先開工的“蘇聯”和“蘇維埃烏克蘭”號預計1943年6月份下水。最後開工的“蘇維埃俄羅斯”卻因禍得福,由於“蘇維埃白俄羅斯”號被意外下馬,使得402廠可以集中力量建造她。同時進口的汽輪機也運到了阿爾漢格爾斯克,艦體下水後就可以馬上裝上現成的動力裝置。因此“蘇維埃白俄羅斯”號預計下水日程甚至從1944年提前到了1943年三季度。同時,蘇聯海軍司令庫茲涅佐夫確實曾經考慮過暫時停建“蘇聯”和“蘇維埃烏克蘭”,首先將“蘇維埃俄羅斯”號建成完工,為“蘇聯”和“蘇維埃烏克蘭”號積累經驗。

戰前的工程進展如下:

日期
“蘇聯”“蘇維埃烏克蘭”“蘇維埃白俄羅斯”“蘇維埃俄羅斯”
1939-1-10.16%0.37%未開工未開工
1940-1-15.964.0%未開工未開工
1941-1-119.44%14.91%2.57%0.97%

工程下馬

到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時,即時是最樂觀的人也不得不承認,在當前的情況下,哪怕是將“蘇聯”號下水都是不可能的。蘇聯海軍全身心的投入戰鬥,船廠忙於防空備戰和修補破損艦艇。“7月10日,3艘“蘇聯”級的建造工程正式停工,9月10日,拆毀工作開始。

3艘“蘇聯”級中只有遠在北極的“蘇維埃俄羅斯”沒有遭受戰火侵擾,但最終只完成了5.04%的工程,用去了2125噸鋼材。在1945年9月27日的海軍造艦計畫會議中,史達林突然提出應將“蘇維埃俄羅斯”號建成。1946年1月19日,“蘇維埃俄羅斯”又重新獲得艦籍註冊。

“蘇維埃烏克蘭”號完成了17.98%的工程,消耗了13001噸鋼材,其中包括4558噸裝甲。蘇聯人最初想儘快將其艦體推下水,並拖往高加索沿岸比較安全的港口。為了儘可能的減少損失,她未完成的艦體內甚至還裝進了幾個С級中型潛艇的耐壓艇殼。但德軍的進展實在太快,在蘇軍還沒有來得及破壞 “蘇維埃烏克蘭”號時,尼古拉耶夫就淪陷了。後來曾有部分德國造船技術人員前來檢查“蘇維埃烏克蘭”號,德軍將“蘇維埃烏克蘭”號的艏艉部分鋼板拆掉了約4000噸,用作海岸防禦的裝甲板。1944年3月17日德軍撤退以前,炸毀了“蘇維埃烏克蘭”號在船台上的支座,艦體遂向左傾斜5-10度,已經無法補救了。

“蘇聯”號命運最讓人惋惜,到正式停工前,她已經完成了21.19%的工程,用去了包括4287噸噸裝甲鋼在內的15818噸鋼材。德國空軍對其進行了多次轟炸,雖然艦體屢遭命中,但其主體結構卻安然無恙。蘇聯海軍決定在擊退德軍後,就立即下水“蘇聯”號,同時將被遺留在阿爾漢格爾斯克的3台汽輪機運到列寧各勒,儘快將“蘇聯”號完成。戰爭期間,蘇聯海軍獲得了越來越多的盟國戰列艦情報,逐漸發現了“蘇聯”型存在的不少技術缺陷,“蘇聯”級沒有雷達,沒有消磁線圈,航速也不足以與新式戰列艦抗衡。戰後,蘇聯又開工了5艘68比斯“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也沒有多餘的精力泡在“蘇聯”號上。1947年3月27日,蘇聯部長會議決定立即拆毀“蘇維埃烏克蘭”和“蘇維埃俄羅斯”號。“蘇聯”號還等待最後判決,蘇聯政府還是於1948年5月29日命令拆毀“蘇聯”號。6月15日,解體工程開工。但其108-114號龍骨間艦體最終被送下水,用作水下防護試驗。1956年,殘存的艦體被當做反艦飛彈靶船擊沉。

總體評價

能夠比較獨立的設計並開工“蘇聯”級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蘇聯”級的火炮威力和火控系統上達到了國外同期戰列艦的水平。“蘇聯”級的側面裝甲防護比較強大,完全可以承受德國380和義大利381毫米穿甲彈的命中。“蘇聯”級的航速也不低,雖然續航力稍小,但足以保證其在波羅的海和黑海那樣的封閉海域內使用。基本上達到了設計目標。但我們同時應該看到,“蘇聯”級在總體布置和不少關鍵系統上嚴重依賴外國技術,其建造規模又遠遠超出了本國船舶、鋼鐵工業的水平,變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蘇聯”的防護水平雖然很高,卻存在不少漏洞。戰後的試驗表明,從4000米處投下的500公斤穿甲炸彈可以擊穿蘇聯的水平裝甲。其普列賽水下防禦系統內側無法布置防魚雷裝甲縱隔牆,一旦內側支撐板破損,後果不堪構想。由於側裝甲帶只延伸到水線下1.77米,艦體下部難以防禦敵水下彈的攻擊。而“大和”型和“衣阿華”級採用了完整的裝甲艙防禦,水線下亦有比較厚的裝甲防護。“加富爾公爵”的沉沒和美國海軍進行的爆破試驗明白無誤的證明,多重船底對水下爆破基本沒有人們想像中的防禦能力。“蘇聯”級的防空火力相對比較薄弱,最初設計中使用平高炮作為副炮和重型高射炮到最後卻被放棄了。戰爭中的實踐證明,重型高射炮可以當做對海射擊的副炮使用。美國和英國戰列艦率先採納了單一副-高炮思想,簡化火力配置,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其水下防禦系統內側仍然沒有布置重裝甲防禦隔牆,23НУ型的內防禦板只有50毫米厚,相對國外優秀戰列艦來說實在太薄。

其首艦“蘇聯”號的預算造價達十一億八千萬盧布。雖然後續艦造價降低到八億五千萬盧布。“蘇聯”級工程占用了當時海軍造艦計畫中70%以上的原材料、資金和熟練工人,回頭看看當時的蘇聯的整體擴軍計畫,就會發現“蘇聯”級建造無非是一次更大規模大躍進的一部分。遠遠超過了蘇聯經濟和工業的承受能力。

1936-1940年間蘇聯海軍戰列艦建造計畫

計畫名稱 通過日期 計畫完成周期 預計建造艦艇 備註

大洋艦隊建造計畫 1936年7月16日 1937年-1943 年 8艘А型戰列艦和16艘Б型袖珍戰列艦 1937年開工艘4А型和4艘Б型艦,1942年前完成

紅海軍戰鬥艦艇建造計畫 1937年9月 1938年-1947年 6艘57000噸А型戰列艦和14艘35000噸Б型戰列艦

1938-1945年間海軍戰鬥及輔助艦艇建造計畫 1938年2月16日 1938年-1945年 15艘23型

海軍造艦計畫1號案 1939年9月2日 1938年-1947年 海軍要求10艘23型,國防委員會建議7艘 海軍最終要求16艘23型,國防委員會批准14艘

3號案 - //- 1938年-1942年 - 海軍最終要求8艘23型,國防委員會批准6艘

4號案 - //- 1943年-1947年 海軍要求10艘23型,國防委員會建議7艘 海軍最終要求16艘23型,國防委員會批准14艘

1940-1942年造艦修正案 1940年4月19日 1940年-1942年 - 6艘23型

1941年軍事造船計畫 1940年10月19日 1941年 - 1942年前完成3艘23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