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傳》

《蘇武傳》

《蘇武傳》是《漢書》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蘇武(?-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西漢郎中、栘中廄監、中郎將、典屬國、右曹典屬國。它記述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堅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跡,生動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作者採用寫人物傳記經常運用的縱式結構來組織文章,以順敘為主,適當運用插敘的方法,依時間的先後進行敘述,脈絡清晰,故事完整。這樣的大漢使者們雖然不一定能夠完成外交使命,但在“聲名”上總會有加分,至少可以達到“立言”的效果。

基本信息

原文

(圖)《蘇武傳》 《蘇武傳》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並為郎,稍遷至栘中廄監。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後十餘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天漢元年,且鞮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乃曰:“漢天子我丈人行也。”盡歸漢使路充國等。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

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餘人俱。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方欲發使送武等,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與昆邪王俱降漢,後隨浞野侯沒胡中,及衛律所將降者,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會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私候勝曰:“聞漢天子甚怨衛律,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吾母與弟在漢,幸蒙其賞賜。”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後月余,單于出獵,獨閼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餘人慾發,其一人夜亡告之。單于子弟發兵與戰,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單于使衛律治其事。張勝聞之,恐前語發,以狀語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欲自殺,勝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張勝。單于怒,召諸貴人議,欲殺漢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謀單于,何以復加?宜皆降之。”單于使衛律召武受辭。武謂惠等:“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

(圖)《蘇武傳》 《蘇武傳》——蘇武牧羊

衛律驚,自抱持武。馳召醫,鑿地為坎,置熅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氣絕,半日復息。惠等哭,輿歸營。單于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張勝。

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劍斬虞常已,律曰:“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當死;單于募降者,赦罪。”舉劍欲擊之,勝請降。律謂武曰:“副有罪,當相坐。”武曰:“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復舉劍擬之,武不動。律曰:“蘇君,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武不應。律曰:“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今不聽吾計,後雖復欲見我,尚可得乎?”武罵律曰:“女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於蠻夷,何以女為見?且單于信女,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觀禍敗。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實而食之。仗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積五、六年,單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網紡繳,檠弓弩,於靬王愛之,給其衣食。三歲余,王病,賜武馬畜、服匿、穹廬。王死後,人眾徙去。其冬,丁令盜武牛羊,武復窮厄。

初,武與李陵俱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單于使陵至海上,為武置酒設樂。因謂武曰:“單于聞陵與子卿素厚,故使陵來說足下,虛心欲相待。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前長君為奉車,從至雍棫陽宮,扶輦下除,觸柱,折轅,劾大不敬,伏劍自刎,賜錢二百萬以葬。孺卿從祠河東後土,宦騎黃門駙馬爭船,推墮駙馬河中,溺死,宦騎亡。詔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飲藥而死。來時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陽陵。子卿婦年少,聞已更嫁矣。獨有女弟二人,兩女一男,今復十餘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時,忽忽如狂,自痛負漢;加以老母系保宮。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為乎?願聽陵計,勿復有雲!”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願肝腦塗地。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願無復再言。”陵與武飲數日,復曰:“子卿,壹聽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歡,效死於前!”陵見其至誠,喟然嘆曰:“嗟呼!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

(圖)《蘇武傳》 《蘇武傳》——蘇武

陵惡自賜武,使其妻賜武牛羊數十頭。後陵復至北海上,語武:“區脫捕得雲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聞之,南鄉號哭,歐血,旦夕臨。數月,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後漢使復至匈奴。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單于視左右而驚,謝漢使曰:“武等實在。”於是李陵置酒賀武曰:“今足下還歸,揚名於匈奴,功顯於漢室,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陵雖駑怯,令漢且貰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奮大辱之積志,庶幾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為世大戮,陵尚復何顧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異域之人,壹別長絕!”陵起舞,歌曰:“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隤,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陵泣下數行,因與武決。單于召會武官屬,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詔武奉一太牢謁武帝園廟,拜為典屬國,秩中二千石,賜錢二百萬,公田二頃,宅一區。常惠徐聖趙終根皆拜為中郎,賜帛各二百匹。其餘六人,老歸家,賜錢人十萬,復終身。常惠後至右將軍,封列侯,自有傳。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鬚髮盡白。

譯文

蘇武字子卿,年輕時,因為父親職任的關係而被任用,兄弟都作了皇帝的侍從官。蘇武逐漸被提升為漢宮栘園中管馬廄的官。當時漢朝廷不斷討伐匈奴,多次互派使節彼此暗中偵察。匈奴扣留了漢使節郭吉、路充國等前後十餘人。匈奴使節前來,漢朝廷也扣留了人來抵押。 天漢元年,且鞮剛剛立為單于,唯恐受到漢的襲擊,於是說:“漢皇帝,是我的長輩。”全部送還了漢廷使節路充國等人。漢武帝讚許他這種合乎情理的做法,於是派遣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出使,持旄節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趁便送給單于很豐厚的禮物,以答謝他的好意。 蘇武同副中郎將張勝以及臨時委派的使臣屬官常惠等,加上招募來的士卒、偵察人員百多人一同前往。已經到了匈奴那裡,備辦了一些財物送給單于。單于漸漸倨傲,不是漢所期望的(那樣)。

單于正要派使節護送蘇武等人回漢朝的時候,適逢緱王與長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內部謀反。緱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兒子,與昆邪王一起降漢,後來又跟隨浞野侯陷沒在匈奴,以及衛律所帶領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中,暗中共同策劃綁架單于的母親閼氏歸漢。正好碰上蘇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漢的時候,一向與副使張勝有交往,私下拜訪張勝,說:“聽說漢天子很怨恨衛律,我虞常能為漢廷埋伏弩弓將他射死。我的母親與弟弟都在漢,希望得到皇帝的賞賜。”張勝許諾了他,把財物送給了虞常。

一個多月後,單于外出打獵,只有閼氏和單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餘人將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告發了這件事。單于子弟發兵與他們交戰,緱王等都戰死;虞常被活捉。單于派衛律審理這一案件。張勝聽到這個訊息,擔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說的那些話被揭發,便把事情經過告訴了蘇武。蘇武說:“事情到了如此地步,這樣一定會牽連到我們。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對不起國家!”因此想自殺。張勝、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張勝。單于大怒,召集許多貴族前來商議,想殺掉漢使者。左伊秩訾說:“假如是謀殺單于,又該用什麼更嚴的刑法呢?應當都叫他們投降。”

單于派衛律召喚蘇武來受審訊。蘇武對常惠說:“喪失氣節、玷辱使命,即使活著,還有什麼臉面回到家鄉去呢!”說著拔出佩帶的刀自刎,衛律大吃一驚,親自抱住、扶好蘇武,(派人)騎快馬去找醫生。醫生在地上挖一個坑,在坑中點燃微火,然後把蘇武臉朝下放在坑上,踩他的背部,讓淤血流出來。蘇武本來已經斷了氣,這樣過了好半天才恢復氣息。常惠等人哭泣著,把蘇武抬回營帳。單于認為蘇武的氣節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問候蘇武,而把張勝逮捕監禁起來。

蘇武的傷勢逐漸好了。單于派使者通知蘇武,一起來審處虞常,想借這個機會使蘇武投降。劍斬虞常後,衛律說:“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親近的大臣,判處死罪。單于招降的人,赦免他們的罪。”舉劍要擊殺張勝,張勝請求投降。衛律對蘇武說:“副使有罪,應該連坐到你。”蘇武說:“我本來就沒有參與謀劃,又不是他的親屬,怎么談得上連坐?”衛律又舉劍對準蘇武,蘇武巋然不動。衛律說:“蘇君!我衛律以前背棄漢廷,歸順匈奴,幸運地受到單于的大恩,賜我爵號,讓我稱王;擁有奴隸數萬、馬和其他牲畜滿山,如此富貴!蘇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這樣。白白地用身體給草地做肥料,又有誰知道你呢!”蘇武毫無反應。衛律說:“你通過我而投降,我與你結為兄弟;今天不聽我的安排,以後再想見我,還能得到機會嗎?” 蘇武痛罵衛律說:“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顧及恩德義理,背叛皇上、拋棄親人,在異族那裡做投降的奴隸,我為什麼要見你!況且單于信任你,讓你決定別人的死活,而你卻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漢皇帝和匈奴單于二主相鬥,旁觀兩國的災禍和損失!南越王殺漢使者,結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殺漢使者,自己頭顱被懸掛在宮殿的北門。朝鮮王殺漢使者,隨即被討平。唯獨匈奴未受懲罰。你明知道我決不會投降,想要使漢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災禍,將從(殺死)我蘇武開始了!”

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穴裡面,斷絕供應,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飢,幾日不死。匈奴認為這是神在幫他,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來。分開他的隨從官吏常惠等人,分別投放到另外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後,公家發給的糧食不來,掘野鼠、收草實來吃。拄著漢朝的旄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氂牛尾毛全部脫盡。一共過了五、六年,單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獵。蘇武擅長結網和紡制系在箭尾的絲繩,矯正弓弩,於靬王頗器重他,供給他衣服、食品。三年多過後,於靬王得病,賜給蘇武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圓頂的氈帳篷。王死後,他的部下也都遷離。這年冬天,丁令部落盜去了蘇武的牛羊,蘇武又陷入窮困。

當初,蘇武與李陵都為侍中。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訪求蘇武。時間一久,單于派遣李陵去北海,為蘇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機對蘇武說:“單于聽說我與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來勸說足下,願謙誠地相待你。你終究不能回歸本朝了,白白地在荒無人煙的地方受苦,你對漢廷的信義又怎能有所表現呢?以前你的大哥蘇嘉做奉車都尉,跟隨皇上到雍棫陽宮,扶著皇帝的車駕下殿階,碰到柱子,折斷了車轅,被定為大不敬的罪,用劍自殺了,只不過賜錢二百萬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隨皇上去祭祀河東土神,騎著馬的宦官與駙馬爭船,把駙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騎著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殺。我離開長安的時候,你的母親已去世,我送葬到陽陵。你的夫人年紀還輕,聽說已改嫁了,家中只有兩個妹妹,兩個女兒和一個男孩,如今又過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長久地像這樣折磨自己!我剛投降時,精神恍惚,幾乎要發狂,自己痛心對不起漢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宮,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過當時我李陵呢!並且皇上年紀大了,法令隨時變更,大臣無罪而全家被殺的有幾十家,安危不可預料。你還打算為誰守節呢?希望你聽從我的勸告,不要再說什麼了!” 蘇武說:“我蘇武父子無功勞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來的,官職升到列將,爵位封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親近之臣,常常願意為朝廷犧牲一切。現在得到犧牲自己以效忠國家(的機會),即使受到斧鉞和湯鑊這樣的極刑,我也心甘情願。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兒子侍奉父親,兒子為父親而死,沒有什麼可遺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說了!”

李陵與蘇武共飲了幾天,又說:“你一定要聽從我的話。”蘇武說:“我料定自己已經是死去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請結束今天的歡樂,讓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見蘇武對朝廷如此真誠,慨然長嘆道:“啊,義士!我李陵與衛律罪孽深重,無以復加!”於是眼淚直流,浸濕了衣襟,告別蘇武而去。

李陵不好意思親自送禮物給蘇武,讓他的妻子賜給蘇武幾十頭牛羊。 後來李陵又到北海,對蘇武說:“邊界上抓住了雲中郡的一個俘虜,說太守以下的官吏百姓都穿白的喪服,說是皇上死了。”蘇武聽到這個訊息,面向南放聲大哭,吐血,每天早晚哭吊達幾月之久。

漢昭帝登位,幾年後,匈奴和漢達成和議。漢廷尋求蘇武等人,匈奴撒謊說蘇武已死。後來漢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請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見到了漢使,原原本本地述說了幾年來在匈奴的情況。告訴漢使者要他對單于說:“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獵,射得一隻大雁,腳上繫著帛書,上面說蘇武等人在北海。”漢使者萬分高興,按照常惠所教的話去責備單于。單于看著身邊的人十分驚訝,對漢使懷有歉意的說:“蘇武等人的確還活著。”於是李陵安排酒筵向蘇武祝賀,說:“今天你還歸,在匈奴中揚名,在漢皇族中功績顯赫。即使古代史書所記載的事跡,圖畫所繪的人物,怎能超過你!我李陵雖然無能和膽怯,假如漢廷姑且寬恕我的罪過,不殺我的老母,使我能實現在奇恥大辱下積蓄已久的志願,這就同曹沫在柯邑訂盟可能差不多,這是以前所一直不能忘記的!逮捕殺戮我的全家,成為當世的奇恥大辱,我還再顧念什麼呢?算了吧,讓你了解我的心罷了!我已成異國之人,這一別就永遠隔絕了!”李陵起舞,唱道:“走過萬里行程啊穿過了沙漠,為君王帶兵啊奮戰匈奴。歸路斷絕啊刀箭毀壞,兵士們全部死亡啊我的名聲已敗壞。老母已死,雖想報恩何處歸!”李陵的眼淚流下數行,於是同蘇武永別。單于召集蘇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經投降和死亡的,總共跟隨蘇武回來的有九人。
蘇武於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長安。昭帝下令叫蘇武帶一份祭品去拜謁武帝的陵墓和祠廟。任命蘇武做典屬國,俸祿中二千石;賜錢二百萬,官田二頃,住宅一處。常惠、徐聖、趙終根都任命為皇帝的侍衛官,賜給絲綢各二百匹。其餘六人,年紀大了,回家,賜錢每人十萬,終身免除徭役。常惠後來做到右將軍,封為列侯,他自己也有傳記。蘇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當初壯年出使,等到回來,鬍鬚頭髮全都白了。

蘇武歸漢第二年,上官桀、子安與桑弘羊及燕王、蓋主謀反,蘇武的兒子蘇元因參與上官安的陰謀,而被處死。  起初,上官桀、上官安與大將軍霍光爭權,上官桀父子屢次把霍光的過失記下交給燕王,使燕王上書給皇帝,告發霍光。又說蘇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漢廷後,只做典屬國。而大將軍屬下的長史官並無功勞,卻被提升為搜粟都尉,霍光專權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謀反,被殺,追查處治同謀的人,蘇武一向與上官桀、桑弘羊有舊交,燕王又因蘇武功高而官小數次上書,替他抱不平,他的兒子又參與了謀反,主管刑獄的官員上書請求逮捕蘇武。霍光把刑獄官的奏章擱置起來,只免去了蘇武的官職。

過了幾年,昭帝死了。蘇武以從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參與了謀立宣帝的計畫,賜封爵位關內侯,食邑 三百戶。過了很久,衛將軍張安世推薦說蘇武通達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遺言曾講到蘇武的這兩點長處。宣帝召來蘇武在宦者令的衙門聽候宣召。多次進見,又做了右曹典屬國。因蘇武是節操顯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兩日入朝,尊稱他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優寵他。

蘇武把所得的賞賜,全部施送給弟弟蘇賢和過去的鄰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點財物。皇后的父親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樂昌侯、車騎將軍韓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蘇武。蘇武年老了,他的兒子以前被處死,皇帝憐憫他。問左右的人:“蘇武在匈奴很久,有兒子嗎?”蘇武通過平恩侯向宣帝陳述:“以前在匈奴發配時,娶的匈奴婦人正好生了一個兒子,名字叫通國,有訊息傳來,想通過漢使者送去金銀、絲綢,把男孩贖回來。”皇帝答應了。後來通國隨漢使者回到了漢朝,皇帝讓他做了郎官。又讓蘇武弟弟的兒子做了右曹。

蘇武活到八十多歲,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病亡。

注釋

01、以:因為。
02、稍:漸漸地。
03、遷:升遷。
04、通使:互派使節。
05、輩:人。
06、當:抵押。
07、乃:就。
08、嘉:讚許。
09、義:宜,做事合乎情理。
10、因:趁機。
11、賂:贈送禮物。
12、答:回報。
13、假吏:指臨時充任使臣屬吏。
14、募:招募。斥候,偵察兵。
15、幣:財物。
16、驕:倨傲。
17、會:適逢。
18、沒:陷沒。
19、陰:暗地裡。
20、相與:互相,一起。
21、候:拜訪。
22、幸:希望。
23、蒙:蒙受、得到。
24、貨物:財物。
25、欲發:準備動手。
26、告:告發。
27、生得:被活捉。
28、治其事:審理這個案件。
29、及:牽連到。
30、重:更加。
31、引:牽攀,招供。
32、雖:即使。
33、蹈:踩。
34、出:使。。。出血
35、收系:逮捕監禁。
36、使使:派遣使者。
37、論:判罪。
38、相坐:相連坐。
39、幸:幸而。
40、幽:禁閉。
41、雨:下。
42、羝:公羊。
43、乃:才。
44、去:通“弆”,收藏。
45、杖:執,拄。
46、網:結網。
47、給:供給。
48、窮厄:陷於困境。
49、素厚:一向交好。
50、明年:第二年。
51、求:訪求。
52、除:殿階。
53、不幸:去世。
54、系:關押。
55、更嫁:改嫁。
56、女弟:妹妹。
57、為:被。
58、成就:栽培,提拔。
59、肝腦塗地:指以身許國。
60、分:料想、斷定。
61、畢:盡。
62、效:獻出。
63、決:通“訣”,辭別。
64、詭言:欺騙說。
65、具:完全、詳盡。
66、讓:責備。

創作背景

(圖)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

漢帝國自高祖劉邦白登之圍(公元前200年)後,歷經惠帝、呂后、文帝、景帝,幾十年里始終面臨著匈奴的威脅,但是國家還需要積累實力,便一直隱忍不發。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尤其是文帝、景帝在位的四十年里,帝國日益發展富強起來,父子兩位皇帝的統治被古往今來的史學家極為推崇,稱之為“文景之治”。

武帝即位,時機已經成熟,下詔書:“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高后時單于書絕悖逆。昔齊襄公復九世之讎,春秋大之。”向屢次進犯帝國邊境的匈奴發起反擊已經勢在必行,這一戰就是一百年。匈奴的軍事實力是足夠強大的,這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匈奴作為一個流竄於塞北大漠的野蠻部落,生產極其落後,要靠互相兼併、搶掠、侵略,獲取文明世界的財富來補充他們的需要。所以,人人好戰,人人利戰,因為戰爭是他們致富的手段。漢帝國則與此相反,對匈奴發動戰爭,從財物上考量實際就是得不償失。為了每一次軍事行動,都要拿出大量的黃金作為軍費,這對帝國的財政造成極大的壓力,勢必也會影響到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

作者介紹

(圖)班固 班固

班固,東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幼年聰穎,能文善賦。初在洛陽太學讀書。建武三十年(54),其父班彪卒,返鄉居憂,開始整理班彪《史記後傳》,決意在《後傳》的基礎上撰寫《漢書》。明帝永平五年(62),被人告發私改國史,下獄,弟班超力辯得免。明帝賞識班固的才能,召為蘭台令史,後轉遷為郎。奉詔完成其父所著書,歷20餘年,基本修成《漢書》,詳盡記載了西漢一代的史事。章帝時,多次被召入宮侍讀,並隨駕出巡。對於朝廷大事,也常奉命發表意見,與公卿大臣討論。

建初四年(79),章帝效法西漢宣帝石渠閣故事,在白虎觀召集名儒討論五經異同,並親自裁決。班固以史官兼任記錄,奉命把討論結果整理成《白虎通義》。和帝永元元年(89),大將軍竇憲遠征匈奴,以班固為中護軍,參預謀議。此後幾年,班固都在竇憲幕中,二人關係親密。後竇憲在政爭中失敗自殺,班固因受牽連被捕,死於獄中。班固擅長作賦,撰有《兩都賦》《幽通賦》等。

散文賞析

(圖)《蘇武傳》 《蘇武傳》

《蘇武傳》雖附見於《漢書·蘇建傳》,但卻是班固傾全力而寫成的得意之作。它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記述蘇武出使匈奴後歷經磨難、可歌可泣的事跡,是傳記的主體。第二部分敘寫蘇武歸漢後英名遠播、深受尊寵的情形。第三部分是作者對傳記人物所作的贊語。本篇節選的是傳記的第一部分,通過蘇武在匈奴長期的殊死鬥爭,頌揚了他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高尚的愛國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為了民族尊嚴與國家利益而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

崇高的民族氣節、強烈的愛國意識與艱苦卓絕的鬥爭精神,是蘇武的主要特徵,作者通過蘇武在匈奴的幾件典型事例,將它生動地展示出來。為了表現蘇武的性格、氣節及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文章在記“行”時又著力於環境及細節的描寫。如蘇武自刺一節,被置於地坎溫火之上,“蹈背出血,氣絕復甦”,充滿悲壯色彩。而周圍人的反應是“衛律驚,自抱持武”“惠等哭,輿歸營”“單于壯其節”。這一驚、一哭、一壯的細節描寫充分襯托出蘇武的錚錚鐵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語言千錘百鍊,儉省精淨,刻畫人物入骨三分,將史家筆法與文學語言較好地結合起來。

本篇選擇了蘇武寧死不降、臥雪牧羊等最能體現其愛國品質的事跡來描寫,並寫得“文贍而事詳”。至於蘇武為於王賞識及牛羊被盜等事,則略而交待,要言不煩,詳略得體,使主題更加突出。對典型事例,作者講求描述的生動性,如蘇武受審前欲自殺,被自己人勸止。受審時以死自明心跡,又被匈奴人救活。情節曲折跌宕、引人入勝,把蘇武百折不撓、奮力抗爭的特徵描繪得異常逼真感人。作者還常採用對比映襯的手法,如以張勝的貪生怕死來襯托蘇武的捨生取義;以衛律的賣國求榮襯托蘇武的為國效命;以李陵的計較一己恩怨襯托蘇武的以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對比強烈,人物形象鮮明。另外,人物語言個性化,使人物的經歷、感情、心理等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如同是勸降,衛律所言傲橫而無恥,面目兇惡可憎。李陵盡訴肺腑之言,但仍難掩飾變節的羞愧,一副可憐蟲像。蘇武對衛律的怒斥以及對李陵不作正面交鋒的話語,正體現了他對衛、李二人不同的態度與感情。

總之,《蘇武傳》是中國傳記文學中富有文學性的名篇,其人物傳神並不在司馬遷人物傳記之下,它所塑造的富有愛國精神的英雄人物,是後人永遠景仰的對象。

作品簡介

在這篇人物傳記中,班固傾注心力,刻畫了蘇武這一不朽的愛國者的形象,通過許多生動具體的細節描寫,突出地再現了蘇武作為漢使無理被扣匈奴後,十九年之間始終不為威服,不被利誘,艱苦卓絕,視死如歸的感人事跡,熱情謳歌了其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忠心耿耿的高尚品德。全文寫得清晰明暢,有聲有色。文章不是機械地鋪敘歷史事件,而是經過高度取捨剪裁,集中筆墨寫蘇武奉命出使匈奴,以及在異國十九年的種種遭遇和表現,主題鮮明,形象突出。李陵勸降和送別兩節,用對比和襯托手法刻畫、烘托蘇武,生動地再現了人物的性格和節操,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人物的形象、性格活脫脫躍然紙上。正因如此,蘇武這位大義凜然的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二千年來家喻戶曉,直至今天仍活躍在各種文學藝術的舞台上。

關於《漢書》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敘了自漢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29年的史實。《漢書》體例上全承《史記》,只是改“書”為“志”,取消“世家”併入“列傳”,全書有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八十餘萬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後由他的妹妹班昭與《九章算術》的作者馬續續寫的。作為一部獨立的斷代史書,《漢書》不僅在中國歷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學史上也有著重要影響,舊時“班馬”並論,“史漢”相提,自然不無道理。
班固(32-92)字孟堅 東漢安陵人 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
它與《後漢書》《史記》《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問題探究

1.本文在寫作上有什麼特點?

首先,以典型環境和細節描寫表現人物。蘇武留胡十九年,經歷坎坷曲折,漢與匈奴的關係錯綜複雜。作者抓住蘇武經歷中的關鍵之處,運用典型環境和細節描寫,使蘇武這個人物躍然紙上。蘇武出使匈奴,因突發事變,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圍,有操生殺予奪之權的單于和衛律的屠刀,有貪生怕死的副使張勝的屈降,有曾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聲淚俱下的勸降。而冰天雪地廩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蘇武更是被置之死地。這些典型環境,把蘇武這個人物推到了矛盾鬥爭的風口浪尖上,讓人物一展風采。作者又通過一些細節描寫,表現了蘇武不屈的民族氣節。如寫蘇武的兩次自殺,第一次被“勝、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寫蘇武被幽禁在大窖中,“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等。蘇武的語言也具有典型意義。如衛律逼降時,說:“副有罪,當相坐。”蘇武斥責說:“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使衛律啞口無言,只得無恥地“舉劍擬之”,但蘇武巋然不動。又如,李陵勸降,蘇武仍然不為其情所動,表示“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表現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其次,為了突出表現蘇武的民族氣節,文中著重寫了三個叛徒,與蘇武形成鮮明對比:一個是副使張勝,一個是為虎作倀的衛律,一個是曾為朋友的李陵。他們都在匈奴的威勢面前喪失了民族氣節,拜倒在敵人腳下。唯獨蘇武大義凜然,為了民族尊嚴和漢王朝的利益,寧死不屈。作者為我們塑造了一個豐滿的、動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2.蘇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兩度要自殺,後來又想方設法要活下去。這是否矛盾?

並不矛盾。蘇武在胡地以維護國家民族尊嚴作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為準則。我們不難明白,匈奴對蘇武等人的勸降實際上是匈奴與漢朝的一次對峙,關乎國家尊嚴、民族氣節。事發時他已經意識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重負國”是因為事先沒有發現副使張勝的陰謀而導致禍及國家,蘇武意識到,一旦被匈奴審訊,就會給國家帶來羞辱,所以要自殺以避免受審。後來,在審訊時被衛律威逼利誘,他在說完一番大義凜然的話後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動表示堅決不投降的決心,二是要為國家雪恥。匈奴明白了蘇武的決心,知道威權、富貴無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毀蘇武肉體的方式來征服其意志。所以蘇武採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變成以後的求生,他要在各種艱難困苦中堅強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與支柱依然是漢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從全文看來,蘇武將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慮的是漢朝的榮譽與利益,所以在局勢變化的情況下,他的對抗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

創作特色

(圖)漢武帝 漢武帝

首先,這篇傳記的結構體現出作者精於剪裁、善於布局的特點。

作者始終圍繞著蘇武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落筆。蘇武的一生經歷共有八十餘年,但班固只截取他出使羈留匈奴的十九年生活。在這十九年中,又只選取了幾個典型場面作濃墨重彩的描繪,如兩次自戮、幽禁斷食、北海牧羊、李陵勸降等等。這幾個場景中,隨著人物的一次次得到考驗,其精神境界不斷得到升華。

文中第一個驚心動魄的場面是蘇武的兩次自戮。蘇武得知虞常事發,而張勝又捲入其事,首先想到的不是個人的安危,而是國家的榮譽,“見犯乃死,重負國”。因此,想以自殺來維護國家的尊嚴。雖被張勝、常惠勸止,但當衛律召武受辭時,再次引佩刀自刺,以至“氣絕、半日復息”。在衛律等的搶救下才挽救了生命,充分體現了蘇武以民族尊嚴為重的氣節,表現出他以死殉國的決心。班固用重墨描繪的第二個場面是衛律勸降,兩人相對如短兵相接,唇槍舌劍,驚心動魄。衛律首先劍斬虞常作為威脅,並以“謀殺單于近臣”的罪名舉劍欲擊張勝。在這種情勢下,意志軟弱的張勝請降。衛律馬上利用這有利局勢,以“相坐”的罪名脅迫蘇武。這時,如果承認自己與虞常之變有牽連,就為匈奴攻擊漢朝製造了口實,使匈奴在輿論上處於極為有利的地位。因此,蘇武很沉穩地對“相坐”的罪名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回擊:“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聲明作為漢朝的正式使節,與虞常的行動沒有任何牽連,再一次維護了國家的聲譽,並且在衛律“舉劍擬之”作出要殺他的樣子的情況下,蘇武巍然不動。衛律見威脅無效,只得改換手段採用軟的一套,以自己為例,企圖以榮華富貴打動蘇武。蘇武卻趁此機會反守為攻,力斥衛律叛國降敵的可恥,宣揚國家力量的強大。這一大段話,蘇武說得酣暢淋漓,既使衛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輕易加害於他。這一段描繪蘇武行動的文字極為簡潔,僅有六個字,即“武不動”,“武不應”,極為傳神地勾勒出蘇武的形象。

班固用重墨渲染的是李陵的勸降。李陵作為蘇武相知甚深的同事和交情甚篤的朋友,深知以死相威脅,以富貴為誘惑,以幽禁斷食來逼迫,均不能讓蘇武屈服。對蘇武這樣剛直和有著極為堅定的信念的人,只能從精神上、心理上著手。從李陵口中我們得知,蘇武的哥哥蘇嘉因被彈劾大不敬,伏劍自殺;弟弟蘇賢,因為逐捕犯罪的宦騎不得,服毒藥自殺;蘇武的母親已經逝世,妻子已經改嫁;雖有兩女一男,也是存亡不可得知。這一系列的變故,對蘇武的打擊之重可想而知。如果蘇武是為了求得忠君的名節,那么,處在北海牧羊最終不得歸漢的情況下,只能是:“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如果蘇武是留戀著漢朝的家庭而拒不肯降,現在的蘇武可說是家破人亡,沒有什麼可顧慮了。如果蘇武是為了效忠君主而拒降,則李陵認為漢主完全不值得效忠:“陛下春秋高,法令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為乎?”而且蘇武兄弟之死,全與君主的殘暴有關。你效忠君主,可君主又對你怎樣呢?這裡,李陵處處為蘇武著想,把聲名流傳、家庭安全、效忠君王等一般人視為信念的東西一一推翻。輔之以李陵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勸降具有很大的說服力,再加李陵與蘇武的關係,蘇武又受到友情的逼迫。這時候,只要蘇武的思想稍有一點雜念,精神就會立即全面崩潰。蘇武的斷然拒絕卻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奪目。李陵的勸降襯出蘇武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個極高的層次。

蘇李訣別也是班固用重筆描繪的場面。在這個場面上,雖然沒有正面描繪蘇武,但從李陵的言語中透露出蘇武高風亮節的感人力量。從李陵的悲慨中,我們得知,背叛祖國的人,他們永遠失去了支撐自己的精神力量,一輩子只能生活在永無希望的追悔之中,與蘇武得到的精神上的充實和功名上的成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此顯示了蘇武精神追求的高尚和不凡之處。

在用濃墨重彩寫好一些典型場面的同時,班固對蘇武長達十九年的生活作了簡略的敘述,不少地方都是一筆帶過。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極為簡略的敘述中,由於抓住了最具感染力的細節,給我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充分表現出蘇武過人的意志、韌勁和忠誠。如在匈奴把蘇武囚禁大窖,並且斷絕食物供給時,蘇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流放北海,廩食不至時,蘇武“掘野鼠去屮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又如在蘇武回國時,僅有一句描寫“始以強壯出,及還,鬚髮盡白。”這些鮮明感人的細節,使蘇武的形象進一步得到升華。

其二,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對比、反襯的寫作手法

在蘇武這個具有堅定的民族氣節的人物形象周圍,環繞著一批屈節仕敵的投降者,如衛律、張勝、李陵等等。他們當中,有的還數次易節,這種出爾反爾、反覆無常的態度更鮮明地襯托出蘇武持志如一、堅貞不移的高貴品質。衛律勸降張勝與蘇武時,採用了同樣的威脅手段: 舉劍欲擊。面對生死存亡的考驗,張勝請降,而“武不動”;面對榮華富貴的誘惑,衛律自以為得計了,而“武不應”。同樣是家庭慘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絕望了,蘇武卻仍然一片赤誠。正是在這層層襯托下,蘇武的形象才格外顯得高大。

其三,就是本文對人物語言的逼真敘寫

出場人物的語言基本上做到能畢肖其人,而且隨著環境、情勢的不同,人物的口氣也發生變化,這特別表現在兩次勸降的描寫上。面對自己所憎恨的衛律的無恥勸降,蘇武的回答義正詞嚴,語氣極為激昂,罵得可謂是酣暢淋漓!“女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於蠻夷,何以女為見?......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懸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正是這段鏗鏘有力的警告,使得匈奴不敢輕舉妄動。蘇武面對老友李陵的勸降,其回答卻變得誠懇委婉,柔中有剛,簡短的言辭包含著不容置疑的決心,致使李陵因自愧而泣下沾襟。這兩段截然不同的回答,完全符合蘇武和衛、李二人的關係。同是勸降,衛律的語言粗俗而直露,李陵的勸降卻是推心置腹,設身處地,娓娓動聽。他層層進逼,從聲名存沒、家庭安危、人生苦樂到皇帝恩寵,一一加以否定,極具說服力,恰與衛律形成鮮明對比。這些對話,都畢肖其人。

班固的史筆,雖被范曄稱之為“不激詭,不抑抗,贍而不穢,詳而得體,使讀之者亹亹而不厭”(《後漢書·班固傳》)。但其大部分篇章,與司馬遷充滿激情的敘寫比較起來,總顯得有點“質木無文”,《蘇武傳》則較好地克服了文學性不強的弱點,成功地塑造了蘇武這位忠君愛國之士的高大形象,一千多年來,成為無數志士仁人的榜樣。而且在其他文學形式如戲劇、詩歌中一再出現。《蘇武傳》的蘇李訣別、鴻雁傳書等情節,早已成為典故,被後來的文學作品反覆引用,其影響之大之廣,在《漢書》中首屈一指。

散文評價

(圖)《蘇武傳》 《蘇武傳》

1、蘇武的形象塑造得崇高壯烈、生動感人,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形象塑造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就在於作者的人格審美的觀照及審美情感的透入。蘇武形象的塑造,也是在一系列人物的對比中完成的。如張勝的怕死,李陵(可恥的叛徒,但良心還沒有泯滅)的因個人恩怨而不顧大義,都反襯出蘇武的視死如歸,正氣凜然。選取典型事件來突出人物性格。如衛律通降、北海牧羊,李陵勸降等一系列事件,有力地將人物性格展現出來。

2、圍繞中心人物選材,詳略得當,剪裁得體,結構嚴謹。對最能反映人物本質精神和思想性格的材料,加以細緻的描寫,如衛律逼降、李陵勸降。而對蘇武的官職及兩國互扣來使等一般情況一帶而過。

3、《蘇武傳》最基本的藝術手法,是以人物的語言和行為及細節描寫來刻劃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但也運用了正側面描寫、對比烘托等手法。《蘇武傳》的語言不僅精煉準確,而且表現力和形象性。敘事語言精煉傳神,描寫如畫;人物語言深入到了人物精神與心理世界的深處。運用個性化的語言,生動體現了作為一個漢朝的使者,那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對漢朝的自信。如文中寫道:“武罵律曰:女為人臣子,為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於蠻夷,何以女為見!…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蘇武大義凜然地喝斥衛律,語言極為生動,富有很強的感染力,使人為之動容。

背景介紹

了解漢朝和匈奴的戰爭紛爭:

漢帝國自高祖劉邦自白登之圍(公元前200年)後,歷經惠帝、呂后、文帝、景帝,幾十年里始終面臨著匈奴的威脅,但是國家還需要積累實力,便一直隱忍不發。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尤其是文帝、景帝在位的四十年里,帝國日益發展富強起來,父子兩位皇帝的統治被古往今來的史學家極為推崇,稱之為“文景之治”。
武帝即位,時機已經成熟,下詔書:“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高后時單于書絕悖逆。昔齊襄公復九世之讎,春秋大之。”向屢次進犯帝國邊境的匈奴發起反擊已經勢在必行,這一戰就是一百年。
匈奴的軍事實力是足夠強大的,這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匈奴作為一個流竄於塞北大漠的野蠻部落,生產極其落後,要靠互相兼併、搶掠、侵略,獲取文明世界的財富來補充他們的需要。所以,人人好戰,人人利戰,因為戰爭是他們致富的手段。漢帝國則與此相反,對匈奴發動戰爭,從財物上考量實際就是得不償失。為了每一次軍事行動,都要拿出大量的黃金作為軍費,這對帝國的財政造成極大的壓力,勢必也會影響到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

了解李陵降匈奴的情況,了解衛律其人的投降

衛律:《漢書》“單于壯陵,以女妻之,立為右校王,衛律為丁靈王,皆貴用事。衛律者,父本長水胡人。律生長漢,善協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薦言律使匈奴。使還,會延年家收,律懼並誅,亡還降匈奴。匈奴愛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

李陵:(?~公元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中國中西部陝西靜寧南邊)人,是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的著名將軍。長大後,李陵做了皇帝衛隊的軍官,擅長騎馬和射箭,對士兵非常愛護。

公元前99年,李陵奉命和將軍李廣利一起反擊匈奴,漢武帝原來想讓他負責後勤供應,李陵堅決要求到前線殺敵。他帶領五千名弓箭兵出發,結果被匈奴騎兵圍困起來。李陵用車圍起來掩護,讓士兵在後邊射箭,和匈奴兵對抗。

後來,李陵他們退到一個大沼澤里,匈奴兵就放火燒,李陵命令士兵也在裡邊放火,這樣就可以先把蘆葦燒掉了,等敵人放的火燒過來就自動滅了。這真是個聰明的辦法。

李陵的部下發生了糾紛,有個人受到別人的侮辱,就生氣地投降了匈奴。他投降後,還把李陵他們的秘密告訴了匈奴,這個秘密就是李陵他們的箭馬上就要用完了,而且士兵也沒有多少能戰鬥的了。匈奴知道了後,就加緊進攻。

李陵在夜裡突圍時被匈奴追擊,最後沒辦法了,就投降了匈奴。這次戰役,李陵雖然失敗了,但他的軍隊卻殺傷了敵人一萬多人。

李陵戰敗後,武帝召見了李陵的妻母,後聽說李陵投降,大怒而責,群臣皆言李陵有罪。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司馬遷盛言:
“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櫱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
輮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不久,武帝派李廣利出征匈奴,要李陵相助,但李陵單于關係很好,結果李廣利功少而歸。武帝因此遷怒於司馬遷,將其腐刑下獄。後武帝悔李陵無救,說:“陵當發出塞,乃詔強弩都尉令迎軍。坐預詔之,得令老將生奸詐。”(《漢書·李廣蘇建傳》)於是遣使者慰勞李陵軍逃脫的人。

匈奴單于得到李陵後,因李家世代為將的聲望,以及與之交戰時李陵英勇的表現,對他非常佩服。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陵,並加以重用,封為右校王。

匈奴的首領對李陵非常好,佩服他,也佩服他祖先的軍事才能,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做妻子。後來李陵病死在了匈奴。

 相關評論

(其冬,丁令盜武牛羊)衛律為丁令王使人盜之,以困武。冀其終降,以分謗也。(王必欲降武)時陵為右校王,故因其稱。(武所得賞賜,盡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節者也。(〔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卷十七)

如以後世史法論,圖畫麒麟閣功臣事,必當屬之《霍光傳》後矣。此知班氏猶得《春秋》“微而顯”“志而晦”之旨也。蘇武唯此一事,足以伸眉身後,故班氏特以此事系之傳後,以慰千載讀史者之心。良史用心之苦,非晉、宋以後史家所知。(李慈銘《漢書札記》)

相關整理

通假字

1、法令亡常 “亡”通“無”,沒有。
2、畢今日之驩 “驩”通“歡”。
3、與旃毛並咽之 “旃”通“氈”,毛織品。
4、信義安所見乎 “見”通“現”,顯現。
5、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無”,沒有。
6、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經。
7、蹈其背以出血 “蹈”通“掏”,叩,輕輕敲打。
8、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無”,沒有。
9、不顧恩義,畔主背親 “畔”通“叛”,背叛。
10、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11、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亡”通“無”,沒有。
12、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 “決”通“訣”,訣別。
15、且單于信女,使決人死生 “女”通“汝”,你。

古今異義

實在 古義:確實還活著。 今義:誠實、老實。
會論虞常 古義:判決罪犯。 今義:常作議論。
臥起操持 古義:為操和持,兩個詞,“拿著“的意思。 今義:料理,辦理,籌劃。
即謀 古義:如果。 今義:即使。
貨物 古義:財物。 今義:指供出售的物品
丈人 古義:對年長者的尊稱。今義:岳父。
賞賜 古義:照顧。今義:獎賞物品。
置幣 古義:禮品。今義:錢幣。
女弟 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春秋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國時期或指季節。
相當 古義:抵當。今義:差不多。
成就 古義:提拔。今義:業績。
不幸 古義:對去世的委婉說法。今義:指災禍。

一詞多義

1、使
數通使相窺觀 使者。
單于使使曉武 第一個“使”:派,第二個“使”:使者。
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漢者 出使。
2、語
以狀語武 告訴。
如惠語以讓匈奴 說的話。
3、引
引佩刀自刺拔出,抽出
虞常果引張勝 供出。
4、食
廩食不至 糧食。
絕不飲食 給……吃。
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吃。
5、發
恐前語發 泄露
方欲發使送武等 派遣
及還,鬚髮盡白 頭髮
虞常等七十餘人慾發 起義
6、乃
恐漢襲之,乃曰 副詞,於是、就
見犯乃死,重負國 副詞,才
7、見
何以女為見 看見
見犯乃死,重負國 被
8、及
此必及我 涉及
及衛律所將降者 以及
及還,鬚髮盡白 等到
9、會
會論虞常 會同,一起
會武等至匈奴 恰逢
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 恰逢
10、得
虞常生得 抓住
後雖欲復見我,尚可得乎 能
11、如
如惠語以讓單于 按照
事如此,此必及我 到
12、為
兄弟並為郎 擔任
汝為人臣子 作為
匈奴以為神 看作,當做
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 替
13、因
君因我降 prep. 憑藉
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 趁機
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 趁機
為武置酒設樂。因謂武曰 conj.於是,就
14、以
何面目以歸漢 表修飾,conj.
蹈其背以出血 表目的,conj,來
以狀語武 conj. 把
何以復加 prep. 用
少以父任 prep. 因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在
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 通“已”,已經
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prep.以...身份
15、益
武益愈 副詞,逐漸,漸漸
單于愈益欲降之 副詞,越發,更加
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 副詞,越發,更加
16、相
副有罪,當相坐 代詞,偏指一方,你
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 副詞,互相
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 副詞,相互
虞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 副詞,相互
故使陵來說足下,虛心欲相待 代詞,偏指一方,你
17、節
單于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 節操
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氣節
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符節,使臣所持的一種信物

詞類活用

(一)名詞做動詞
天雨雪 雨:落下
以狀語武 語:告訴
羝乳乃得歸 生育
杖漢節牧羊 杖:拄著
空以身膏草野 膏:滋潤
惠等哭,輿歸營 輿:抬,用車子抬。
武能網紡繳,檠弓弩 檠:結網、用檠矯正弓弩。
(二)名詞做狀語
劍斬虞常已用劍
得夜見漢使在夜裡
其一人夜亡在夜裡
朝夕遣人候問武在早上和晚上
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向上
(三)意動用法
誠甘樂之以……為樂。
單于壯其節以……為壯
(四)使動用法
宜皆降之使……投降
王必欲降武使……投降
欲因此時降武使……投降
單于愈益欲降之使……投降
屈節辱命使……屈身辱:使……受辱
反欲斗兩主使……爭鬥
空以身膏草野使……肥沃
何久自苦如此使……受苦
盡歸漢使路充國等使……歸

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非漢所望也“非”字句
漢天子,我丈人行也“……也”式
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者,……也”式
(二)被動句
皆為陛下所成就
見犯乃死,重負國
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活捉)
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全家被殺)
(三)賓語前置
何以復加“以何復加”
何以汝為見“以何見汝為”
引佩刀自刺
何面目以歸漢“以何面目歸漢”
子卿尚復誰為乎“子卿尚復為誰乎”
為降虜於蠻夷“於蠻夷為降虜”
信義安所見乎“信義所見安乎”
(四)定語後置
送匈奴使留在漢者“送留在漢匈奴”

成語總結

白髮丹心:〖出處〗記載蘇武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丹心一片,及還,鬚髮皆白的故事。
〖意義〗丹心:赤誠之心。形容年邁蒼老,仍然懷有一顆赤誠之心。
臥雪吞氈:〖出處〗“乃幽武置大窯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
匈奴以為神。”
〖意義〗比喻困境中的艱難生活。後用以比喻民族氣節。
雁足留書:〖出處〗“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
〖意義〗大雁能傳遞書信。
竹帛之功:〖出處〗“今足下還歸,揚名於匈奴,功顯於漢室,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
〖意義〗竹帛:竹簡和絹,古時用來寫字,借指典籍。指名垂史冊的功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