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城

蘇州城

蘇州城,始建於公元前514年。2500多年來,蘇州古城仍保留著街道依河而建、水陸並行,建築臨水而造、前巷後河的格局,形成“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風貌。蘇州是全國重點旅遊城市,文物保護單位現共有489處,其中國家級15處,省級85處,數量僅次於北京和西安。

概述

蘇州城始建於公元前514年。2500多年來,蘇州古城仍保留著街道依河而建、水陸並行,建築臨水而造、前巷後河的格局,形成“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風貌

旅遊特色

蘇州是全國重點旅遊城市,文物保護單位現共有489處,其中國家級15處,省級85處,數量僅次於北京和西安。 蘇州位於長江三角洲中部、江蘇省南部。東臨上海,南接浙江,西傍無錫,北依長江。全市總面積848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590萬,下轄張家港市、常熟市、太倉市、崑山市、吳江市等5個縣級市。其中市區面積1650平方公里,市區人口216萬。蘇州古城座落在水網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陸並行;建築臨水而造,前巷後河,形成“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風貌。集建築、山水、花木、雕刻、書畫等於一體的蘇州園林,是人類文明的魄寶奇葩,拙政園和留園列入中國四大名園,並同網師園、環秀山莊與滄浪亭、獅子林、藝圃、耦園、退思園等9個古典園林,分別於97年12月和2000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古鎮同里、周莊、甪直是公認的文化遺產。1985年,蘇州園林被評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蘇州是水鄉,引水便利,附近盛產太湖石,適合堆砌玲瓏精巧的假山,加之舊時蘇州文人薈萃,一些官僚地主及文人學士又追求“雖居鬧市而有山林之趣”,這樣大大促進了蘇州園林的發展。據地方志記載,蘇州城內大小園林將近200處,為全國之冠。蘇州園林,在布局、結構、風格上都有自己的藝術特色,被稱為蘇州四大古典園林的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和留園分別代表著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藝術風格。蘇州既有園林之美,又有山水之勝。寺觀名剎,遍布城鄉;文物古蹟,交相輝映。加以文人墨客題詠銘記,作畫書聯,更使之名揚中外。靈岩、天平、洞庭東山西山、鄧尉、虞山、玉山等處,都是天然的風景勝地。古鎮周莊和蘇州樂園、太湖樂園等現代旅遊設施業也吸引了眾多海內外遊客。蘇州正在成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現代製造業基地,產學研緊密聯合、各類人才聚集的技術創新基地、科技含量高、外向度高、經濟效益好的現代農業基地,融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為一體、生態環境優美的旅遊度假基地,21世紀的蘇州將是“經濟繁榮、科教發達、生活富裕、環境優美、社會文明”的基本現代化地區。蘇州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風景旅遊城市,是長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蘇州位於江蘇省東南部,東臨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長江。蘇州市區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1°19',東經120°37'。蘇州礦產資源有高嶺土、瓷石、硫、花崗石、石灰石、石英、煤、天然氣、銅、鐵、鉛、銦、鎘、銀、磁鐵等16種。礦產以非金屬為主,其中高嶺土、花崗石以儲量豐富、質量優異名冠全國。全市現有耕地288168公頃,水面38.3萬公頃(575萬畝),丘陵2.3萬公頃(34萬畝)。主產大米、棉花、油菜籽、香粳米、鴨血糯和太倉白蒜;特產柑桔、枇杷、板粟、梅子、桂花、茶花、碧螺春茶;太湖銀魚、蓴菜、珍珠和陽澄湖大閘蟹聞名遐邇。蘇州地處溫帶,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勢低平,平原占總面積的55%,水網密布,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主要種植水稻、麥子、油菜,出產棉花、蠶桑、林果,特產有碧螺春茶葉、長江刀魚、太湖銀魚、陽澄湖大閘蟹等。蘇州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素有“人間天堂”之美譽。蘇州是吳文化的發祥地,文壇賢能輩出,有西晉文學家陸機,宋代政治家范仲淹、詩人范成大,明代戲曲家馮夢龍,“吳門畫派”唐寅、文徵明,清代及近代文人顧炎武、俞樾、章太炎等。繪畫、書法、篆刻、詩文,在蘇州流派紛呈。評彈、崑曲、蘇劇被喻為蘇州文化的“三朵花”。已有400多年歷史的崑曲,是“中國戲曲之母”;評彈是用蘇州方言表演的說唱藝術,已在江、浙、滬流傳了300餘年。蘇州的工藝美術聞名中外,蘇繡與湘、蜀、粵繡同被譽為我國的“四大名繡”;桃花塢木刻年畫與天津楊柳青木刻齊名,世稱“南桃北楊”;蘇州的緙絲、雕塑、宋錦、玉石和紅木雕刻等,各有千秋,巧奪天工。蘇州博物館事業迅速發展,形成了綜合性與專業性相結合的獨具特色的蘇州博物館群體,其中有館藏文物極為豐富的蘇州博物館,還有革命、碑刻、民俗、戲曲、蘇繡、絲綢、園林、錢幣、佛教等門類齊全的專業博物館。全市10餘個博物館充分展示了蘇州優秀的歷史文化,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