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定芳

蘇定芳

蘇定方(592年—667年),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世,漢族,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縣)人,唐朝傑出的軍事家。少年時代的蘇定方便以驍勇善戰和氣魄驚人而聞名一時,十五歲時追隨父親蘇邕為州郡征討叛賊,先登陷陣,鄉里依賴他得以安定。隋朝大業末年,投奔竇建德、劉黑闥領導的河北起義軍,亂世中屢建戰功。 直到貞觀初年才開始為唐朝效力,並隨李靖北伐東突厥,在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夜襲陰山一役中,蘇定方作為前鋒率領兩百名騎兵一馬當先攻破了頡利可汗的牙帳,為唐滅亡東突厥立下大功。顯慶二年,累功升任行軍大總管,開始獨當一面,並以其非凡戰績和正直為人深受唐高宗的賞識與信任,屢委以重任。征西突厥,平蔥嶺,夷百濟,伐高句麗,定方前後消滅了三個國家,都活捉了他們的君主,史無前例地將大唐帝國版圖向西開疆到中亞鹹海,國境直抵波斯(今伊朗),向東拓土至朝鮮半島南部。立下了不朽功勳的蘇定方先後遷任為左驍衛大將軍、左武衛大將軍,封邢國公。晚年受命擔任安集大使,全面負責對吐蕃的軍事防禦。乾封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六歲,追贈為幽州都督,諡號為莊。

人物簡介

蘇定方唐初將軍。名烈,驍勇善戰。唐初,以平定東西突劂功,升左驍衛大將軍,封邢國公。永徽年間,朝鮮半島三國間互相攻伐,新羅向唐求援。唐高宗令倭王調解末果,倭王相反助百濟,攻取新羅城池。高宗決定,在顯慶五年(660年)命發軍13萬,水陸並進,進攻百濟,以解新羅之危。大軍自城山渡海,直逼百濟。新羅太子法敏率軍船100隻迎接唐軍於德物島。百濟軍不敵唐與新羅聯軍,義慈王向唐軍投降。留劉仁願率部分唐軍,駐守百濟王城後,班師回國。但百濟人民與大將鬼室福信,據守周留城,抵抗唐軍,並派使赴倭迎接在倭為人質的扶餘豐回國即王位,同時向倭乞師求援。高宗因高句麗與百濟聯合進攻新羅,命再次率軍進攻高句麗。龍朔元年(661年),與任雅相共率軍進攻高句麗,遂減輕南部唐軍的壓力。此時,倭王支援百濟軍隊已赴百濟,劉仁願軍被困,北部戰爭正酣,高宗再派軍增援,劉仁軌、孫仁師率軍進攻,於白江口戰敗百濟與倭聯軍,百濟亡。不久,高句麗亦亡。

生平經歷

當時天下大亂,“舉天下之人十分,九為盜賊”,開始官軍是官軍,反賊是反賊,後來官軍成了反賊,反賊還是反賊,軍閥混戰,殺得天昏地暗、屍骨如山。蘇定方先後效力過竇建德和劉黑闥,頗有戰功,後來,竇建德和劉黑闥相繼敗亡於李唐,蘇定方只得回到家鄉,做個平民百姓。大唐貞觀四年,他被朝廷徵調,聽命於兵部尚書李靖,率領騎兵長途奔襲,直撲 東 突 厥汗國。蘇定方率領兩百騎兵風馳電掣,他們口中銜枚,在濃霧中馬不停蹄,距離頡利可汗的牙帳只有七里,濃霧突然散去,唐軍才被發現。唐軍撲向牙帳,殺得敵人鬼哭狼嚎,橫屍數百,頡利可汗和隋義成公主狼狽逃走,卻逃不出唐軍布下的天羅地網,李靖的大軍及時趕到,擊潰東 突 厥軍隊,殲敵一萬多人,俘虜十幾萬人,繳獲牛羊數十萬頭。義成公主被殺,頡利可汗最後被押送長安,在天可汗李世民的宴會上,被迫為太上皇獻舞,為東 突 厥的滅亡表演了最後的輓歌。
唐初的西 突厥也曾盛極一時,“北並鐵勒,西拒波斯,南接罽賓,悉歸之”,天可汗李世民在位期間,四夷威服,國泰民安。李世民去世後,內附的西突厥首領阿史那賀魯就公然反叛,依照遊牧民族的習慣,想來瓜分李世民的財產和女人,可惜,他的運氣實在太差,他的對手是精明狠辣的武則天和大智若愚的唐高宗,幾番較量之後,阿史那賀魯就以唐軍俘虜的身份被當眾獻俘。
永徽年間,蘇定方跟隨蔥山道大總管程知節征討阿史那賀魯,被任命為前軍總管。西突厥派出兩萬騎兵前來迎戰,跟著趕到的是突厥別部鼠尼施的兩萬餘騎兵。蘇定方看見遠處塵土飛揚,知道敵人已經近在眼前,他當即率領五百精銳騎兵,以泰山壓頂之勢,向敵人猛衝,眨眼間將四萬西突厥騎兵衝垮,敵人兵敗如山倒,拚命逃跑,被唐軍追殺二十里,斬首一千五百餘人,繳獲戰馬二千匹,車杖和死馬漫山遍野,不可勝數。
副總管王文度嫉妒蘇定方的功勞,勸說程知節,要求把隊伍結成方陣,把輜重放在當中,人馬都披戰甲,敵人來了就與之交戰,敵人不來,也不要主動出擊,以免造成損傷。王文度自稱是奉了皇帝的旨意,禁止唐軍深入。唐軍個個求功心切,那裡肯吃這一套,兵法有雲,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蘇定方出面勸說程知節,如此自守,根本沒有立功機會,主帥應有自己的原則,不應受他人左右,他要求把王文度囚禁起來,但程知節沒有聽他的意見。到了恆篤城,胡人主動投降唐軍,王文度說,“我們一來,他們就投降,我們一走,他們就反叛,乾脆殺光他們,拿走他們的財產”。蘇定方堅決反對,“如果這么做,我們與賊有何區別?我們有什麼資格討伐叛賊?”王文度一意孤行,不聽勸阻,終使滿城被屠,當地投降的胡人無一倖免。蘇定方氣憤已極,瓜分財產時本來有他的一份,他堅決不要,以實際行動,與殺降的殘暴將領劃清界限。
“律以正刑定”,殺降是妨害作戰的死罪,大軍還朝,王文度論罪該斬,唐高宗動用了“恕死”的特權,僅將王文度出名為庶人,但僅僅三年時間,“又以左衛中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可見皇帝圈圈裡的人就是吃得開,幸運得是,蘇定方也被視為皇帝圈圈裡的人,得到了唐高宗充分的信任。
公元657年,蘇定方成為伊麗道行軍總管,以任雅相、回紇婆閏為副,集合唐軍和回紇軍萬餘人,再討阿史那賀魯,阿史那步真等人則配合他的行動,招撫西 突厥部落。胡籮卜加大棒的政策很快開始奏效,蘇定方在金山(今阿爾泰山)以北,大破處木昆部,其酋長懶獨祿率萬餘帳歸降唐軍,蘇定方從中抽調了千名精銳騎兵,跟隨唐軍一起進擊突騎施部,阿史那賀魯率領十姓可汗的十萬軍隊,從四面八方將蘇定方的部隊團團圍住。此時,蘇定方的部隊加上回紇兵也不過萬餘人,新歸附的木昆部騎兵也很難保證他們的效忠,而唐軍必須以一當十,這是蘇定方必須面對的環境。
自從魏晉南北朝出現了雙馬鐙,馬具的完備大大提高了唐軍騎兵的格鬥技能,蘇定方胸有成竹,從容不迫,開始依照兵法布陣迎敵。史書上講述李靖曾傳授蘇定方兵法戰術,蘇定方又全盤傳授給裴行儉,都是出於對德才兼備之人由衷的喜愛和欣賞,蘇定方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完全認同了“兵在精而不在多”的理論。
蘇定方將步兵布置在南原,結成環行陣勢,“攢槊外向”,自己親領騎兵列陣於北原。西 突厥軍隊向唐軍步兵發起三次衝鋒,也無法打破環形大陣的銅牆鐵壁。唐軍騎兵乘機出擊,殺得西 突厥軍隊一敗塗地,奔逃三十里,斬首數萬人,第二天,繼續追擊,西 突厥軍隊風聲鶴唳、膽戰心驚,紛紛舉部投降,有的部落趕去歸附了阿史那步真。阿史那賀魯向西逃竄,這時天降大雪,雪深兩尺,有人建議暫停追擊,蘇定方不肯同意,“敵人以為大雪天我們會停止進攻,我們偏要乘勝前進,如果現在放跑了他們,以後想抓他們可就難了”。
大軍晝夜兼程,長驅幾百里,直抵阿史那賀魯的老巢。阿史那賀魯萬萬沒有料到唐軍會來這樣一招,他正與手下出外打獵,卻被唐軍四面合圍,唐軍殺獲敵人數萬,阿史那賀魯和兒子、女婿逃到石國,卻被石國派兵捕獲,獻給了唐軍。顯慶三年,大唐的都城舉行了隆重的獻俘儀式,引得萬人空巷,百姓注目,軍隊鎧甲鮮明,樂隊高奏凱歌,“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鹹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
顯慶四年(公元659年),西域思結部酋長都曼脅迫疏勒、朱俱般、蔥嶺三國反叛大唐,蘇定方被任命為安撫大使。蘇定方親自挑選精兵一萬、精騎三千,即刻出發,電閃雷鳴般地撲向都曼駐地,這種長途奔襲的戰法再次得逞,都曼陣腳大亂,很快敗走馬保城。唐軍將馬保城四面圍住,布置攻城器械,準備來個瓮中捉鱉。都曼黔驢技窮,無奈之下,叫手下將自己捆綁,出城向蘇定方投降,“蔥嶺以西悉定”。班師還朝時,有司依法論罪,都曼應該斬首示眾,蘇定方請求唐高宗對都曼進行赦免,“我曾經向他宣讀過陛下的旨意,只要他肯投降,就免其死罪,請陛下饒恕他的性命”,唐高宗為臣子的言而有信十分感動,他告訴蘇定方,“我一定為你保全信用”,當即赦免了思結部酋長都曼。蘇定方升為左武衛大將軍,“以功加食邢州鉅鹿真邑五百戶”。
顯慶年間,高句麗、百濟、新羅在朝鮮半島上三國鼎立,高句麗、百濟與日本關係密切,新羅則與大唐結成盟友,希望藉助大唐的勢力,獨霸朝鮮半島。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新羅向大唐再次乞援,它在高句麗和百濟的夾攻之下,已經岌岌可危。蘇定方被任命為熊津道大總管,率領水陸大軍十萬餘人,從城山(今山東榮城)渡海進攻百濟。百濟軍隊據守熊津口(今錦江入海口)進行頑抗,被斬殺數千,工事失守。唐軍船隊浩浩蕩蕩,直抵百濟都城。
百濟以傾國之兵與唐軍決戰,被斬殺上萬人,百濟軍隊想退回城中固守,但為時已晚,唐軍破門而入,進入真都城,百濟王義慈和太子隆逃到了北境。百濟王的次子泰自立為王,率眾固守,嫡孫文思卻另有計較,“現在國王與太子雖然出奔在外,但名義仍在,叔叔自立為王,統領兵馬,假使唐軍撤退,我父子都要死於非命”,於是帶領左右投奔唐軍,百姓也紛紛出城,泰不能止。蘇定方命令士兵登上城牆,樹起大唐的旗幟,泰只得棄械投降。百濟滅亡了,它被分成六個州,併入了大唐的版圖,百濟王義慈和其子隆、泰被蘇定方獻俘於東都。
高宗嘉獎蘇定方的功績,賞賜珍寶無數,其子蘇慶節跟隨父親征戰有功,被封為尚輦奉御。蘇定方又成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後轉為涼州安撫大使,對抗吐蕃和吐谷渾。吐蕃文書中言道,蘇定方以唐軍八千破吐蕃十萬,大戰之後,吐蕃十萬大軍僅僅只剩八千,極大地挫傷了吐蕃的元氣和國力。乾封二年(公元667年),蘇定方病死於西北邊陲,時年七十六歲。高宗深為痛惜,責備左右大臣,“蘇定方對國家有很大的功勞,理應褒獎,都是你們不為他說話,才使哀榮未能顯揚”,下詔贈蘇定方為幽州都督,諡號為 “莊”,其子蘇慶節在鹹享年間的身份是章武郡公。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朝廷追封前代功臣二十五家,蘇定方榜上有名,“所食實封,並依舊給”。唐代宗大曆年間,朝廷評定前代功臣,蘇定方排在第二等功臣之列,顯示了官方對蘇定方的一貫看法和評價。

人物評價

“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這對一個將軍來說,並不希奇,難得的是一個軍人仁者無敵的信念,他在強敵面前是猛虎,他在弱者面前決不是豺狼,仁慈和勇敢如此和諧地統一在他的身上。他不會為了搶劫財物而殺害降敵,他不會為了自己邀功而騙人投降,正義伴隨著理性,情感伴隨著良知,如同一位外國牧師的言語,“當我們反擊的時候,讓我們不要成為我們所憎惡的魔鬼”,守護自己的原則,戰勝人類的弱點,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蘇定方,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人物,大唐才成為大唐,大唐才成為普天之下人人嚮往的地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