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7年

公元667年

公元667年,唐高宗乾封二年。 釋道宣卒 罷羌地十二州 日本第六次遣唐使來

年表

釋道宣卒

道宣開創南山律宗,是為戒律三宗一大宗。南山之名,因道宣居終南山而得。道宣俗姓錢氏,丹徒(今江蘇丹徒縣)人(一雲長城人)。生於隋開皇十六年(五九六)。十五歲年從慧君律師受業,十六歲落髮,隸長安日嚴道場。隋大業中從智首受具。後居終南山白泉寺,與真人孫思邈結林下之交。隋末徙崇義精舍,又遷居豐德寺。高宗時奉詔充西明寺上座。玄奘三藏自西域還,又奉詔從玄奘翻譯佛經。著有《注戒本》(戒疏)、《注羯磨》(業疏)、《行事刪補律儀》(行事鈔)、《古今佛道論衡》、《大唐內典錄》,《續高僧傳》、《廣弘明集》等書。宣立戒壇傳法,受業弟子遍布北方,兼及南方,其弟子有名者如大慈律師、文綱等。戒律因道宣而大盛於唐。乾封二年(六六七)十月三日,宣安坐化,終年七十二。高宗令天下寺院圖其形,塑其像,追仰律師道風。其後天寶元載(七四二)及會昌元年(八四一),靈昌太守李邕、工部郎中嚴厚本分別為之立碑頌德。

罷羌地十二州

吐蕃開始向東擴張,羌人首受其害。繼顯慶三年(六五八)占領河湟以南諸羌十三羈縻州,及龍朔年間(六六一至六六三)降當、悉二州諸羌之後,乾封二年(六六七),吐蕃又侵羌人所居都、流、厥、調、湊,般、匐、器、邇、鍠、率、差十二州;三月,唐罷十二州。

李安期言賢路蔽塞之由

高宗屢責群臣不薦賢士。乾封二年(六六七),司列少常伯(吏部侍郎)李安期曰:“薦賢為讒言指為樹朋黨,賢者未進用,薦者先獲罪。若天子推至誠待薦賢,則人皆願舉所知。賢路蔽塞,責在天子。”高宗深以為然。

張文瓘勸勿勞民傷財

高宗廣造蓬萊、上陽、合璧等宮,頻繁征伐百濟、高麗、吐蕃等四夷,又養廄馬萬匹,倉庫因之漸虛。乾封二年(六六七),東台舍人張文瓘諫:“殷鑑不遠,近在隋朝,願勿使百姓生怨。”高宗納諫,減廄馬數千匹。

,

乾封二年(六六七)正月,李勣率兵度遼至高麗新城,以新城乃高麗西境要害之地,不先占之,難取它城,因此率兵於新城西南據山築柵,且攻且守。城內窘迫九月,城人師夫仇等縛城主開門降。李勣引兵乘勝進擊,連下高麗十六城。唐將龐同善、高侃守新城,泉男建遣兵來襲,仁貴援兵救之,勝。仁貴又與高麗兵戰於金山,大破之,拔南蘇、木底、蒼岩三城。

元萬頃從征高麗

元萬頃從李勣征高麗,任行軍管記通事舍人。乾封二年(六六七),郭待封率水軍渡海赴平壤,途中糧仗之船破沉,軍中乏糧缺甲仗。待封欲作書報李勣,恐為高麗所得,知我虛實,乃作離合詩與勣。勣得書大怒,謂軍事方急,何以詩為?必欲斬待封,萬頃為之釋義,勣乃悟,遣糧送仗援待封。勣又使萬頃作《檄高麗文》,文中譏高麗不知守鴨綠江之險,其文雖為譏諷,實則提醒高麗防守要津,故泉男建報書曰:“謹聞命”,徙兵固守鴨綠江,唐兵遂不得渡。萬頃因文得罪,流放嶺南。

日本第六次遣唐使來

乾封二年(六六七),唐駐百濟鎮將劉仁願派熊津都督府熊山縣令上柱國司馬法聰等護送日本第五次遣唐使坂合部石積等回國。十一月,司馬法聰返唐,為鄭重其事,日本又派伊吉博德、笠諸石等送司馬法聰還,是為第六次遣唐使(或稱送唐客使)。伊吉博德一行乾封二年(六六七)十一月出發,歷時二月余,次年(六六八)正月返回日本。或雲只到達百濟。

吐蕃大相祿東贊卒

乾封二年(六六七),祿東贊卒。祿東贊或譯作鞏祿東贊、噶爾·東贊域宋,出身於塔布世家噶爾家族,松贊乾布為贊普時,任吐蕃大相,極受信任。貞觀十五年(六四一),受松贊乾布之命入唐迎文成公主,太宗識其才幹,待以殊禮,異於諸蕃,拜右衛大將軍。永徽元年(六五0年)松贊乾布死,孫繼位,年幼,國事皆委祿東贊。祿東贊不識字,然有勇有謀,用兵有節制,並諸羌,破吐谷渾,多為其謀。對內則規定賦稅、制定法律,區分“桂”(武士)、“庸”(奴隸)等級,清查戶籍,推動吐蕃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吐蕃倚之而成強國。祿東贊後長駐吐谷渾。有子五人:贊悉若(早死)、欽陵、贊婆、悉多乾、勃論。及死,欽陵兄弟掌國政,從此歲有邊釁。

大事

(1)春,正月,上耕藉田,有司進耒,加以雕飾。上曰:“耒農夫所執,豈宜如此之麗!”命易之。既而耕之,九推乃止。

(1)春季,正月,唐高宗舉行親耕藉田禮,有關部門送來的耒,上面加以雕刻裝飾。唐高宗說:“耒是農夫所使用的,哪能這樣華麗!”命令更換。不久耕地,推進九個來回便停止。

(2)自行乾封泉寶錢,谷帛踴貴,商賈不行;癸未,詔罷之。

(2)唐朝自從發行乾封泉寶錢,谷帛的價格飛漲,商賈無法進行交易;癸未(二十二日),唐高宗下令廢止使用。

(3)二月,丁酉,涪陵悼王薨。

(3)二月,丁酉(初六),涪陵悼王李去世。

(4)辛丑,復以萬年宮為九成宮。

(4)辛丑(初十),唐朝把萬年宮改回原名九成宮。

(5)生羌十二州為吐蕃所破,三月,戊寅,悉罷之。

(5)生羌十二州被吐蕃攻破,三月,戊寅(十八日),唐朝全部取消這些州的建制。

(6)上屢責侍臣不進賢,眾莫敢對。司列少常伯李安期對曰:“天下未嘗無賢,亦非群臣敢蔽賢也。比來公卿有所薦引,為讒者已指為朋黨,滯淹者未獲伸而在位者先獲罪,是以各務杜口耳!陛下果推至誠以待之,其誰不願舉所知!此在陛下,非在群臣也。”上深以為然。安期,百藥之子也。

(6)唐高宗多次責備身邊大臣不推薦德才兼備的人,誰也不敢答話。司列少常伯李安期回答說:“天下不是沒有賢人,也不是群臣敢於埋沒賢人。近來公卿若有所推薦,好進惡言的人已指責為結黨營私,失意的賢者尚未得到進用,在位的人先已獲罪,於是各人趕忙閉口。陛下果真能誠心誠意對待臣下,有誰不願意推舉所知道的賢人!這個問題關鍵在陛下,不在於群臣。”唐高宗很同意他的看法。李安期是李百藥的兒子。

(7)夏,四月,乙卯,西台侍郎楊弘武、戴至德、正諫大夫兼東台侍郎李安期、東台舍人昌樂張文、司列少常伯兼正諫大夫河北趙仁本並同東西台三品。弘武,素之弟子;至德,胄之兄子也。時造蓬萊、上陽、合璧等宮,頻征伐四夷,廄馬萬匹,倉庫漸虛,張文諫曰:“隋鑒不遠,願勿使百姓生怨。”上納其言,減廄馬數千匹。

(7)夏季,四月,乙卯(二十五日),西台侍郎楊弘武和戴至德、正諫大夫兼東台侍郎李安期、東台舍人昌樂人張文、司列少常伯兼正諫大夫河北人趙仁本都任同東西台三品。楊弘武是楊素弟弟的兒子;戴至德是戴胄哥哥的兒子。當時唐朝因營造蓬萊、上陽、合譬等宮,頻繁討伐四夷,廄中養馬萬匹,倉庫逐漸空虛,張文進諫說:“隋朝的鑑戒並不遙遠,但願不要讓百姓產生怨恨。”唐高宗接受他的意見,減少廄中馬數千匹。

(8)秋,八月,乙丑朔,日有食之。

(8)秋季,八月,己丑朔(初一),出現日食。

(9)辛亥,東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李安期出為荊州長史。

(9)辛亥(二十三日),東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李安期出任荊州長史。

(10)九月,庚申,上以久疾,命太子弘監國。

(10)九月,庚申(初三),唐高宗因長期患病,命令太子李弘監理國事。

(11)辛未,李拔高麗之新城,使契何力守之。初度遼,謂諸將曰:“新城,高麗西邊要害,不先得之,余城未易取也。”遂攻之,城人師夫仇等縛城主開門降。引兵進擊,一十六城皆下之。

(11)辛未(十四日),李世攻下高麗的新城,派契何力駐守。李世初渡遼水時,對手下諸將說:“新城,是高麗西部的要害之地,不先奪取,其餘各城便不容易攻取。”於是進攻新城。城裡人師夫仇等捆綁守城的首領開門投降。李世領兵進擊,有十六座城都被攻下。

龐同善、高侃尚在新城,泉男建遣兵襲其營,左武衛將軍薛仁貴擊破之。侃進至金山,與高麗戰,不利,高麗乘勝逐北,仁貴引兵橫擊,大破之,斬首五萬餘級,拔南蘇、木底、蒼岩三城,與泉男生軍合。

龐同善、高侃還留在新城,泉男建派兵襲擊他們的兵營,左武衛將軍薛仁貴將泉男建打敗。高侃進軍至金山,與高麗兵交戰夫利,高麗兵乘勝追擊。薛仁貴領兵從側面進擊高麗兵,高麗兵大敗,斬首五萬餘級,攻下南蘇、木底、蒼岩三城,與泉男生軍會合。

郭待封以水軍自別道趣平壤,遣別將馮師本載糧仗以資之。師本船破,失期,待封軍中飢窘,欲作書與,恐為虜所得,知其虛實,乃作離合詩以與。怒曰:“軍事方急,何以詩為?必斬之!”行軍管記通事舍人元萬頃為釋其義,乃更遣糧仗赴之。

郭待封帶領水軍從另外一條路向平壤進發,李世派別將馮師本運載糧食武器資助他。馮師本因船壞沒有按期到達,郭待封軍中缺糧,情況危急,想寫信給李世求援,又怕信被敵人截獲,泄露缺糧的機密,便寫了一首離合詩送給李世。李世見詩大怒,說:“軍情緊急,還寫詩做什麼?一定要處死他!”行軍管記通事舍人元萬頃為李世解釋出離合詩中的含意,李世於是另外運送糧食武器給郭待封。

萬頃作《檄高麗文》曰,“不知守鴨綠之險。”泉男建報曰:“謹聞命矣!”即移兵據鴨綠津,唐兵不得渡。上聞之,流萬頃於嶺南。

元萬頃作《檄高麗文》說:“不知守鴨綠之險。”這反而提醒了泉男建,他回答說:“敬聽尊命了!”立即調兵據守鴨綠津,唐兵不能通過。唐高宗得知這情況,流放元萬頃到嶺南。

郝處俊在高麗城下,未及成列,高麗奄至,軍中大駭,處俊據胡床,方食乾,潛簡精銳,擊敗之,將士服其膽略。

郝處俊在高麗城下,士卒還來不及列陣,高麗兵突然到來,軍中大驚,郝處俊正坐在椅子上吃乾糧,暗中挑選精銳部隊,把高麗兵打敗,將士們都佩服他的膽略。

(12)冬,十二月,甲午,詔:“自今祀昊天上帝、五帝、皇地祗、神州地祗,並以高祖、太宗配,仍合祀昊天上帝、五帝於明堂。”

(12)冬季,十二月,甲午(初八),唐高宗下詔令:“從今以後,祭祀昊天上帝、五方帝、皇地祗、神州地祗,並以高祖、太宗配享,仍合祀昊天上帝、五方帝於明堂。

(13)是歲,海南獠陷瓊州。

(13)本年,海南獠人攻陷瓊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