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中反“清鄉”鬥爭

蘇中反“清鄉”鬥爭

蘇中反“清鄉”鬥爭是指抗日戰爭時期,蘇中抗日民主根據地軍民,在江蘇省南通地區粉碎日偽軍“清鄉”的鬥爭。

蘇中反“清鄉”鬥爭

正文

抗日戰爭時期,蘇中抗日民主根據地軍民,在江蘇省南通地區粉碎日偽軍“清鄉”的鬥爭。蘇中根據地,威逼南京、上海,戰略地位重要。日本侵略者和偽政權為穩定其統治基地,摧毀抗日力量,掠奪人力、物力、財力,在1941~1942年對蘇南根據地進行“清鄉”後,又於1943年春把“清鄉”擴展到蘇中根據地。由於兵力不足,第 1期“清鄉”重點置於南通、如皋、海門和啟東等縣(屬蘇中第 4軍分區)。日軍從蘇南抽調有“清鄉”經驗的第60師團 4個大隊和部分憲兵共3000餘人,加上在蘇中地區的偽軍和其他“清鄉”人員,總兵力共1.5 萬餘人。其“清鄉”計畫是:第1步“軍事清鄉”2個月,第2步“政治清鄉”4個月。
蘇中根據地的黨、政、軍各級領導機關,在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軍部領導下,針對日偽“清鄉”的性質和特點,參照蘇南軍民反“清鄉”鬥爭的經驗,在軍事、政治、思想、組織和民眾發動方面均作了充分準備,周密部署,並確定以開展廣泛的游擊戰為主,結合其他鬥爭手段,靈活運用策略,長期堅持鬥爭。
反“軍事清鄉” 1943年4月1日,日偽軍開始“軍事清鄉”。他們在大規模謠言攻勢後,突然以優勢兵力實行軍事“清剿”,在根據地的中心區大量增設據點,日夜出動兵力,在狹小地區內進行梳篦式反覆合擊。偽“清鄉”人員挨戶搜尋,捕殺中共黨員、幹部和民兵。與此同時,在“清鄉”區邊緣,修築以竹籬笆為主的封鎖線:一端從南通以西的天生港向北,經丁堰、馬塘、掘港、南坎等地,直到啟東縣海邊;另一端從天生港向東,沿長江直至啟東海邊,再向北至呂四鎮,總長約200公里。日偽軍沿封鎖線築碉堡,設瞭望哨及檢問所,派兵把守。
針對日偽軍事“清剿”的特點,堅持在“清鄉”區內的蘇中軍區大部主力,在日偽“清鄉”前夕,有計畫地分散,機智地避敵鋒芒,插到日偽軍的後方和交通線進行襲擾,攻進南通西北唐家閘,襲擊啟東西北聚星鎮,平毀如皋以東古壩等據點,多次伏擊日偽軍及“清鄉”人員。在根據地中心區,由地方武裝堅持游擊戰,與敵周鏇;還專門組織精悍的短槍隊,潛入據點,甚至潛入“清鄉公署”所在地的南通城裡,襲擊“清鄉”機關,捕殺“清鄉” 人員。 抗日政府頒發了《反清鄉緊急治罪條例》,支持民眾起來鋤奸。中共蘇中區委發出號召,實行黨員、幹部軍事化,以黨員、民兵為骨幹的鋤奸組、狙擊組,迅速組織起來。在封鎖線上,由民兵帶領民眾破拆竹籬。先後參加反封鎖斗爭的民眾,累計達數十萬人次。日偽苦心經營的封鎖線,基本上未起作用。為了積極配合第 4軍分區的反“清鄉”鬥爭,蘇中軍區主力和地方武裝有計畫地發動攻勢,先後在東台、興化等縣境內攻克日偽軍據點10餘處。經過兩個月的英勇鬥爭,挫敗了日偽的“軍事清鄉”計畫,取得了反“清鄉”鬥爭的初步勝利。

蘇中反“清鄉”鬥爭蘇中反“清鄉”鬥爭
反“政治清鄉” 同年 6月,日偽軍開始“政治清鄉”,主要是通過編查保甲,委派偽鄉長、保長,建立偽政權,企圖達到全面控制的目的。其計畫是:“6月強化啟東,7月強化海門,8月強化南通,9月強化如皋”。在開展反“政治清鄉”過程中,廣大民兵異常活躍,有的擊斃日軍小隊長、偽警察局長,有的活捉偽區長,使日偽人員心驚膽寒。與此同時,針對偽“清鄉”人員的失敗情緒,開展宣傳攻勢,通過各種渠道,發警告信、勸告信,散發傳單數十萬份,對瓦解偽軍和“清鄉”人員起了積極作用。日偽和平編查保甲的陰謀失敗後,又改為武裝編查保甲。在1個鄉1個鎮的範圍內,挨家挨戶強行編查保甲,殘酷地進行燒殺。在海門縣中部的 2個鄉,增設13個據點,在南通東北的十總店,一次就殺害各地被捕民眾50餘人。 
當日偽在啟東、海門強化“清鄉”時,在南通、如皋地區分散堅持鬥爭的蘇中軍區主力和地方武裝發動攻勢,在封鎖線上開展大規模破襲戰,迫使在啟東、海門強化“清鄉”的日偽軍倉皇調回南通地區。這時,在啟東、海門堅持鬥爭的抗日武裝,又積極發動民眾摧毀新拼湊的偽政權組織,鎮壓特務、漢奸,使日偽顧此失彼,疲於奔命。
反“延期清鄉” 日偽“政治清鄉”失敗後,又進行“延期清鄉”。日偽軍和特務、憲兵組成“突擊組”,以鄉為範圍進行“清鄉”,實行毀滅性的燒光、殺光、搶光政策;還大肆抓捕壯丁,啟東縣有的鄉一次被抓走的就數以千計。隨著鬥爭的深入發展,第 4軍分區在堅持武裝鬥爭的前提下,在遭受嚴重摧殘的地區適時改變鬥爭策略,組織民眾進行合法和隱蔽相結合的鬥爭,以麻痹敵人。對遭日偽殺害的民眾親屬,給予救濟撫恤,或發動民眾互救。在“清鄉”區內堅持鬥爭的武裝,積極向邊緣區和日偽統治區挺進,調動敵人。經過艱苦鬥爭,蘇中軍民終於粉碎了日偽的“延期清鄉”,取得了反“清鄉”鬥爭的勝利。蘇中軍民在反“清鄉”鬥爭中,僅頭9個月就斃傷日偽軍和鎮壓“清鄉”人員共2400餘名,爭取偽軍、偽組織人員投誠反正的有1700餘名。在反封鎖鬥爭中,破竹籬笆累計達300餘公里,拆除碉堡200餘座,摧毀據點49處。抗日軍民在極其艱苦的鬥爭中,承受了重大犧牲,部隊幹部、戰士傷亡 300餘名,地方幹部犧牲、被捕200餘名,抗日民眾被殺害千餘人,被抓6萬餘人;糧食被搶2000萬斤,房屋被燒5000餘間,其他損失無法統計。
1944年,日偽叫囂對蘇中根據地實行“第2期清鄉”。但由於整個反法西斯戰爭發展順利,解放區戰場的日偽軍已陷入被動,蘇北、淮北接連發起攻勢作戰,收復了大片國土。在此勝利形勢的鼓舞下,蘇中軍民於5~6月在“清鄉”區的外圍及內線,發動歷時20餘天的攻勢,攻克日偽軍封鎖線上的重鎮南坎等據點多處;“清鄉”區內的人民民眾,發動大規模的破擊戰,破公路,炸橋樑,毀據點。7~9月,蘇中軍民繼續發動歷時40餘天的新攻勢,基本恢復了日偽在“清鄉”期間所侵占的地區,贏得了反“清鄉”鬥爭的最後勝利。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