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葦鶯

蘆葦鶯

蘆葦鶯(學名:):體型較小,翅長52厘米。第2枚初級飛羽較長,幾乎達翅端;眉紋極不明顯;上體純暗橄欖褐色;下體淡皮黃色;喉部較白色。虹膜淡褐色或褐灰色;嘴角褐色或暗褐色,下嘴粉黃色或肉黃色;腳綠灰色或淡褐色。 蘆葦鶯主要棲息於湖泊、河流、水塘岸邊灌叢、草叢及長滿蘆葦、水草的沼澤濕地。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以昆蟲及其幼蟲為食,包括鱗翅目昆蟲、螞蟻、蝽象等害蟲。此外,尚有一部分雜草殘葉。 該物種在西歐至西亞的廣大地區都有分布,冬季時遷徙至撒哈拉以南非洲越冬。分布於英國南部,法國,中東,可能在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繁殖,越冬於非洲東部的蘇丹,薩伊東部至坦尚尼亞。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蘆葦鶯 蘆葦鶯

雄性成鳥上體淡褐色或橄欖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沾棕色,眉紋淡白色,但不明顯,通常僅眼前部分較清晰。眼圈白色尾呈楔狀或圓尾,尖端較圓。中央尾羽較最外側一對尾羽長5-8厘米。兩翅和尾表面與背相同色,翅和尾均無淡色羽緣,下體白色,兩脅和尾下覆羽皮黃色。

雌性成鳥前額、頭頂、後頸及背部至尾上覆羽和肩羽概呈純暗橄欖褐色,無眉紋,具淡棕白色眼圈;初級覆羽暗褐;翅上覆羽、飛羽和尾羽暗黑褐色,具橄欖褐色狹窄邊緣。頦、喉白色,稍沾皮黃色;翅下覆羽和胸、腹部及尾下腹羽皮黃色;腹部中央較淺淡。

幼鳥和成鳥相似,但上體較黃褐色、頭頂較暗,飛羽和尾羽黑褐色。下體明顯沾赭色。

虹膜淡褐色或褐灰色;嘴角褐色或暗褐色,下嘴粉黃色或肉黃色;腳綠灰色或淡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0-15g;體長120-140mm;嘴峰15-18mm;翅♂59-71mm,♀59-68mm;尾♂50-58mm,♀48-55mm;跗蹠22-25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蘆葦鶯主要棲息於湖泊、河流和水塘岸邊灌叢和高草叢中,也棲息於長滿蘆葦、水草的沼澤濕地。

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喜歡棲於葦莖和小柳樹枝上。性活躍,行動敏捷、謹慎、常藏匿在灌叢或草叢中。

鳴聲為單調沉悶的2-4聲陣發性低鳴,有時模仿其它鳥鳴唱聲。叫聲為平靜的"churr"聲。

食物主要以昆蟲及其幼蟲為食。食物87.5%是昆蟲,主要是蝗蟲,占50%,其次是鱗翅目昆蟲、螞蟻、蝽象等害蟲。此外,尚有一部分雜草殘葉。

分布範圍

世界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白俄羅斯、比利時、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札那、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中國、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埃及、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芬蘭、法國、加彭、甘比亞、喬治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希臘、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匈牙利、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約旦、哈薩克斯坦、肯亞、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賴索托、賴比瑞亞、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拉威、馬里、馬爾他、茅利塔尼亞、摩爾多瓦、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納米比亞、荷蘭、尼日、奈及利亞、挪威、阿曼、巴勒斯坦、波蘭、葡萄牙、卡達、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中亞區,歐洲區)、盧安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獅子山、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西班牙、蘇丹、史瓦濟蘭、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烏茲別克斯坦、撒哈拉沙漠西部、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遊蕩:貝寧、法羅群島、冰島、塔吉克斯坦。

蘆葦鶯分布圖 蘆葦鶯分布圖

中國

僅見於新疆(喀什地區、博斯騰湖、天山、巴音布魯克(和靜)、額爾齊斯河流域、富蘊、吐爾洪)(繁殖鳥、旅鳥)、江蘇(鎮江)、雲南(新平)(迷鳥)。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營巢於離水面0.5-1.5米水域的蘆葦和灌叢中。巢呈杯狀,主要由枯草莖和葉構成,內墊有細草莖和馬尾等。巢的大小為:外徑6.5-9厘米,內徑4.5-5.5厘米,高5.0-7.0厘米,深4-4.5厘米。每窩產3-6枚卵,卵呈藍白色或綠白色,綴以褐色或灰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8.2(16-20)毫米×13.6(12.5-14)毫米。雙親共同孵卵和育雛。孵化期11-12天,留巢期10-14天。

亞種分化

蘆葦鶯(3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蘆葦鶯利比亞亞種 Acrocephalus scirpaceus ammon Hering, Winkler & Steinheimer, 2016
2蘆葦鶯中亞亞種Acrocephalus scirpaceus fuscusHemprich & Ehrenberger, 1833
3蘆葦鶯指名亞種Acrocephalus scirpaceus scirpaceusHermann, 1804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