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笛岩洞

蘆笛岩洞

蘆笛岩又名“國賓洞”,位於桂林市西北的光明山,洞深240米,遊程約五百米。洞內天然形成密集的鐘乳石,它們的線條豐富流暢,有雄偉廣闊之勢。加以燈光陪襯。創造出各種意境,使羅列疏密有致的石柱、石筍、石鐘乳、石旗、石幔成為一件件藝術品,給人豐富多彩的想像空間和藝術享受,整個岩洞恰似一座大自然的藝術之宮。

簡介

蘆笛岩洞蘆笛岩洞
中國桂林地下有一處壯觀的地下洞穴系統,被稱為“蘆笛岩洞 ”,也是桂林的自然藝術宮殿,其長度為240米(750英尺)。據記載,在唐朝時期該洞穴最多可容納1000人,目前一些人工燈光照明能夠顯示洞穴中的岩石結構,自1962年該洞穴正式向遊人開放。

特點

彩虹洞彩虹洞
就像看科幻電影似的,我國的蘆笛岩 洞沐浴在一片紫藍色光芒中。此岩洞又名“國賓洞”,位於桂林市西北的光明山,洞深240米,遊程約五百米。洞內天然形成密集的鐘乳石,它們的線條豐富流暢,有雄偉廣闊之勢。加以燈光陪襯。創造出各種意境,使羅列疏密有致的石柱、石筍、石鐘乳、石旗、石幔成為一件件藝術品,給人豐富多彩的想像空間和藝術享受,整個岩洞恰似一座大自然的藝術之宮。此岩洞是在50萬年前由地下河流形成的,是著名旅遊勝地,但在二戰時期,此岩洞還有不同用途,用作防空洞。

名字由來

桂林蘆笛岩洞桂林蘆笛岩

蘆笛岩洞穴位於著名旅遊城市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西北桃花江右岸的茅茅頭山(又稱光明山)南側,是我國負有盛名的旅遊穴之一。蘆笛岩過去常有野貓和小獸出沒,因而叫它“野貓岩”。後來又因洞口附近叢生蘆獲草,用此草做成笛子,吹起來音色柔美,如裊裊仙樂,又如山澗流水,於是人們就把洞名改為“蘆笛岩”。昔口野獸出沒的地方,如今已變成了“人間仙境”,被譽為“地下藝術宮殿”。

岩洞描述

蘆笛岩洞蘆笛岩洞

蘆笛岩 平面形狀像一個口袋,也像一隻草履,東西長240米,南北寬50 }-90米,高度多在10米以上,最高處為18米,遊程約500米。洞穴口部海拔標高176米,與谷地相對高差27米。主洞是一個14900平方米的巨大廳堂,洞的四周邊界不規則,並在多處延伸為支洞。東南部有兩個支洞:一個支洞長約90米,至未端洞底已抬高29米,幾乎靠近地面,為一落水洞型支洞;另一支洞呈裂隙狀向下延伸,形成很深的裂隙洞,是蘆笛岩洞穴排泄來水的地下通道

廣西桂林蘆笛岩內的堆積物極為豐富,也較集中,大量次生化學沉積物把洞廳裝扮得分外絢麗。令人目不暇接。次生化學沉積物中主要是滴水形成物,其中尤以石筍最為繁多,即使是高大的與洞頂相接的石柱,也可以看出以石筍向上伸展占有極大優勢。其次是壁面流石如石幕、石帶、石瀑布等。洞內也有盾狀鐘乳石發育,其下部往往有流蘇下掛。在蘆笛岩中的流蘇特別長,形成圓帳子一般。洞床底部流石分布范因不大,僅存在於東大廳內,也不是呈鈣板狀分片分布,而是呈脈狀、吁陌狀流石壩形式出現,流石低矮細小,一般不為人們所注目。

洞內景點

蘆笛岩洞蘆笛岩洞

洞內景點,由洞門向內,第一景是“獅林朝霞”。主要由石柱和石筍組成的參天古樹林,顯出峰巒層疊的山林景色。遠處,雲天一色,黑黝黝的天穿中有一抹朝霞,紅色的光茫射向四方,顯出朝陽已噴薄而出。一根根石往皇立成蔭,其下有石筍形似雄獅、幼獅,也正從夢中醒來,迎著朝陽,或嬉或躍,或作騰越之勢,又作翻滾之態,顯得十分朝氣、靈氣。洞頂有滴水落下,發出嘀嗒之聲,仿佛啄木鳥啄樹蟲時發出之聲,更增添林中的活力。右邊為盾狀鐘乳石形成的“圓頂蚊帳”,流蘇下墜長近2米,有折皺線條,半撩半掩,如主人剛剛離去;遠望又似“出塞昭君”輩車,華蓋迎鳳。羅帳前方,有一石瀑右高懸,如昭君的綢帶,飄逸空間。
向前不遠可以看到冬天雪景圖,銀白色的碳酸鈣,灑落在一片青松的枝葉上,形成一幅“雪壓青松”的丹青。枝葉上銀光燦燦,閃爍不停,青松傲然挺立,高風亮節。其旁是滿山雪景,有似雪人,有如草原雪山,雪野茫蒼,大地一片銀光。觀賞完冬景,轉眼間就見到春夏景象,可以看滿園瓜果,琳琅滿目,掛滿枝頭樹梢,顯現出一派農家樂的“田園風光”。隨之就是一座珍貴的“靈芝”、“人參”等形成錦繡玉山,有靈路一條,直往前伸,其上有方解石結晶,晶亮閃爍,絢麗多彩。其旁有一座招‘龍寶塔,塔身不高,卻有雕龍招‘身,龍頭張口吞雲噴霧,龍爪伸展,欲抓遊人。
再往前就是“雲台攬景”,景美而飄渺,由雲台憑欄下瞰,下界如花園,細細地聞,還真有芬芳的馨香呢。向東遠望,可見一片荷池,隨鳳搖曳,似見魚躍,流水灣灣,一派田園佳景。雲台乃是一個墜落堆積物體,由巨大的石塊和墜落傾倒的鐘乳石、石筍等組成,堆積的厚度大子15米。“雲台攬景”處,也是洞穴跨度最大處,這裡有一條近東西向的斷層通過,更由於洞頂的岩石較平緩,故而最易崩塌。從墜體上又生長出的石筍現象可以判斷,墜落髮生在洞穴大量次華化學沉積物形成早期或中期。過了“雲台攬景”,就到義原始森林”,成片石柱、石筍林立,或高或矮,或粗或細,它們都集結在一起,顯示出密密麻麻、蔥蔥翁翁的原始風光,也顯得非常神秘。

洞內岩石洞內岩石
再前是“雙柱擎天”,一根石柱直頂穿頂,一根石筍正節節拔高,但欲頂不能,誰能知道它何時及頂?!蘆笛岩有很薄的石慢或薄層狀鐘乳石組成的景點稱“簾外雲山”。這種石慢,敲之鏗鏘有聲,聲脆音悅,敵人們稱此為“石琴”。“簾外雲山”,雲涌峰間,山浮雲中,一片群山,隱現子茫茫雲海之中。
“水晶宮”是一個輝煌的大廳,高度向四周逐漸變小,但鐘乳石四懸,如盞盞宮燈,疏落有致。如果細細品味,可以發現有的石筍如“躍水鯉魚”,奮投水中,魚尾和魚鱗仿佛真自魚出。“水晶宮”里石筍尖尖,鐘乳石叢生,倒映在水中,如萬劍刺空,直衝雲霄鑼未殘,精美絕倫。離開“水晶宮”,踏上狹窄小道,拾級而行,回頭遙望“水晶宮”的燈火,又似“漁歌唱晚”的景色一般。昏沉微紅的晚霞,從地幹線深處透射出來,已顯得天色將晚,而在天穿之下的江河中,有幾點燈火,閃閃發光,像煞漁船航歸。在出口處為一頭矯健的雄獅昂首而立,氣宇軒昂,威風凜凜。
蘆笛岩的洞景,令人不得不嘆服天工造物之奇。這個絢麗奇幻的岩洞,無愧為“大自然藝術之宮”。

洞內景觀

塔松傲雪——這裡有兩座奇特的石筍,一座像大雪人,這是頭部、身部,突出的地方是它的胳膊,由於天氣冷,它把手已經縮到口袋裡去了。另一座像一棵上尖下圓的塔形松樹,松樹的枝葉上蓋著一層厚厚的冰雪,屹立在林海雪原之中。俗話說:“雪壓青松松更青”,白雪青松,更顯現出青松那不畏嚴寒、傲視風雪的堅強性格。沒有看過雪景的南方人在這裡可以盡情欣賞北國風光,這個景叫“塔山傲雪”。蘆笛岩內氣溫常年在20度左右,沒有冰封雪飄的條件,這裡的白雪是由含雜質很少的方解石結晶組成。
 雙柱擎天 雙柱擎天
——這是一幅原始森林的壯麗圖景:這裡有千年青松,萬年翠柏,密密層層,望不到邊。這許多密集高大的石柱組成了蘆笛岩中最壯觀的石林。林中的這兩根石柱真有頂天立地的氣概,它們一樣高大.一樣粗細。仔細看又能看出它們不同的地方:右邊這根,看上去沒有與洞頂連線,其實頂部有幾根石絲已經連線起來了。左邊這根“石柱”,像是已經連線了,實際上還差一點沒有連線,它只不過是被一同色的石幔將柱頂給遮住了。真是“疑是相接卻未接,像未相連卻已連”。嚴格地說起來,連線起來的一根才能叫石柱,未連線的,上面叫石鐘乳,下面叫石筍,不過它們都已衝破雲霄,直刺青天,人們叫它們“雙柱擎天”。據地質工作者研究,未連線的這根,只要還有滴水活動,總有一天也要連線起來。在桂林的岩洞中,因條件不同,鐘乳石生長的速度也不一樣,每一百年里有的長几毫米,有的長二三十厘米,究竟100年後它能不能連線上呢?祝大家健康長壽,100年以後再來遊覽。

水晶宮水晶宮
水晶宮
——這裡是蘆笛岩最寬闊的地方,最寬處有93米,最高處18米,大廳的左上方懸掛著一盞巨大的宮燈,把整個大廳染上了一層神奇的色彩,好像是神話故事裡東海龍王的水晶宮。現在請大家到水晶宮去參觀……走進這個大廳,大家一定會有這樣的感覺,為什麼這裡這么平整,空空蕩蕩,沒有密集的鐘乳石呢?有兩個原因:第一,這裡的岩層平緩。古地下湖的湖水順著岩層溶蝕了整層岩石,留下的層面平平整整,成了這個大廳;第二,是因為這裡的洞頂岩石比較完整、裂隙小,水不能滲透下來,所以鐘乳石也少。
洞底更顯得平坦寬闊。這裡是古地下湖最深的地方,曾經是名副其實的水晶宮。相傳,這裡是孫悟空大鬧龍宮的地方。孫悟空是我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猴,他為了得到這根定海神針,和龍王的蝦兵蟹將打了起來。看,這隻水母在宮裡飄來飄去,充當巡邏兵,那座鎮海塔被孫悟空打塌了半邊,鎮守大廳的大海螺也吃了孫悟空一棍,你看,螺殼被打爛了。那隻小海螺怪機靈的,遇到危險就趕快溜,老孫只吹了一口氣,就把它吹穿了一個窟窿。這條大鯉魚見孫悟空這般厲害,嚇得忙往泥里鑽,只露出身子和尾巴。請注意,這條鯉魚原是根石柱。尾巴是石鐘乳部分,身部是石筍部分,連線成石柱後,由於根基黏土下沉,頂端被拉斷離開了洞頂,成了一條鑽入泥里的鯉魚。龍王不是孫悟空的對手,鑽進龍池逃跑了。龍王三太子自以為有點本事,也被孫悟空打得手軟腳麻,呆呆地站在那裡。看了這么久,大家還不知道孫悟空在哪裡呢?你看,他勝利了,正騎在大海螺上呢!
簾外雲山,美麗的石筍、光滑的石柱和層層疊疊的石幔組成了一個巨大窗戶,窗簾卻是別具一格地懸掛在外面。通過半卷的窗簾向外望,林海萬里,關山千重,雲涌峰間,山浮雲中。環顧屋內,床邊那兩頂蚊帳依然高掛,可是屋內卻已空空如也——正是“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從這往外看,千姿百態的鐘乳石、石筍、石柱、石墓、石幔密集如林,組成各種景象,領人目不暇接。窗子的右上方掛著一對玉米和一隻佛手瓜,瓜下吊著一個鳳梨,左邊還有大小兩頂圓頂蚊帳,它的學名叫做盾賬。

洞內壁書

蘆笛岩洞蘆笛岩洞

蘆笛岩 內還保存著大量唐未以來的壁書,洞壁上用墨筆書寫的“一洞”、“二洞”、“三洞”、“四洞”、“六洞”、“入洞”和“洞腹”等字樣,顯然是對洞內景區的劃分。此外有前人給洞中景物命名為“塔”、“龍池”、“筍”等題字。根據統計,已發現最早的壁書為唐貞元八年(公元792年),並多為全國各地遊覽者的游志。經整理共有83則壁書,現尚存的有77則,其中唐5則,宋11則,元1則,明4則,民國4則,年代無考52則。由此可知、蘆笛岩被發現為旅遊洞穴已長達1200年左右的歷史了。在茅茅頭山除了蘆笛岩外,還有三個洞穴,即大岩、飛絲岩和穿岩,其洞口高度依次為208)米、244.6米和178.1米。其中大岩洞穴長975米,寬15-}-20米,高15-}-20米,最高25米,沉租物極多,可分兩層:上層規模較小,洞床標高為190米,洞寬5-}-10米,高5-}-10米。
洞道婉蜒曲折,曲流凹壁及大量窩穴的存在,說明它原是一條地下河洞穴。洞中石筍、石簾幕很多,有著名的“飛瀑”和“流石壩”等,其內還有蓮花盆(雲盆)三個,直徑分別為1.25米、1.10米、0.65米,高0.12米。雲盆所在的盆池南北長4米,東西寬2}-2.5米,面積約7平方米。從碳14(14C測得雲盆的年齡為距今3。7萬年前至3。 4萬年前的範圍內形成的。大岩也很早已有人入洞,其內共有93則壁書,題字最早的是在宋元豐年間(即公元1078-}-1085年間),這些壁書大部分出自勞動人民之手,記載的主要是民族之間的鬥爭史實。
飛絲岩洞內以高桂的石幕和石瀑布最為著名,洞各“飛絲”即從這種壁流石的景象而來。從洞穴壁上窩穴分析,它是一條地下河,但其時間較短暫。

景點交通指南

自駕路線:
①(自駕車)近桃花江路與蘆笛路交叉
②景區內交通:一條路是沿著山南的芳蓮池畔往西走,可到洞口下方,再登上石級進洞。另一條路是從光明山東南麓緩緩向上走,穿過綠蔭小道,便到蘆笛岩洞口。
乘車路線:
①桂林兩江國際機場——25公里——坐計程車經中隱路過勝利橋經挑花江路後過飛鸞橋即可達到景區桂林火車南站——6公里——可在火車南站乘坐公交3路公車車直達景區(3路公車站點:天鵝塘-桂林站-汽車站-西城路口-陽橋-十字街(解放西路)-藝術館-秀峰區政府-信義路口-西鳳路口-信義路尾-隧道北口-蘆笛路-環城北一路-聖隆路-九華山-蘆笛菜市-冶金機械廠-蘆笛路尾-飛鸞橋-蘆笛岩-長海廠-長海國小-長海五村)。3路車的運行時間從6:30→21:50,每趟車間隔時間為十分鐘左右,票價為壹元/每人次。
②桂林火車始發站——8公里——坐計程車經北極廣場到聖隆路過九華路經蘆笛菜市過飛鸞橋即可達到景區市中心——5公里——可在十字街(解放西路)乘坐公交3路公車直達景區(3路公車站點:天鵝塘-桂林站-汽車站-西城路口-陽橋-十字街(解放西路)-藝術館-秀峰區政府-信義路口-西鳳路口-信義路尾-隧道北口-蘆笛路-環城北一路-聖隆路-九華山-蘆笛菜市-冶金機械廠-蘆笛路尾-飛鸞橋-蘆笛岩-長海廠-長海國小-長海五村)。3路車的運行時間從6:30→21:50,每趟車間隔時間為十分鐘,票價為壹元/每人次。
③市內交通:距市中心約5公里,乘13路公共汽車可達。乘3路公車,58路免費公益車,4A專線車可達。

走進世界著名岩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