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剔除

藏書剔除 - 圖書館將所藏文獻中利用率極低或無用的文獻排除出館藏之外的工作。又稱藏書剔舊。其目的在於提高館藏質量、降低費用、節約書庫空間。藏書剔除是圖書館的一項經常性工作,應定期地、有計畫地進行。一般由文獻收集部門負責,並要求工作人員有較高的水平。

藏書剔除

正文

圖書館將所藏文獻中利用率極低或無用的文獻排除出館藏之外的工作。又稱藏書剔舊。其目的在於提高館藏質量、降低費用、節約書庫空間。藏書剔除是圖書館的一項經常性工作,應定期地、有計畫地進行。一般由文獻收集部門負責,並要求工作人員有較高的水平。
在西方圖書館界,藏書剔除主要指把失去價值或價值很低、無人問津的圖書從開架的閱覽室或書庫中移走的工作。此外,還包括降級、存儲、暫存、註銷等項內容。在中國蘇聯等國的圖書館界則認為,圖書在本館範圍的或任何其他供本館使用的建築物內的移動,屬於日常藏書布局(見館藏組織)範圍內的活動,只有將某些圖書排除出館藏之外,並進行財產註銷,才能稱為剔除。
發展簡況 藏剔書除是在藏書大量增加與書庫空間不足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普遍化之後出現的。在西方,T.霍利斯於1725年提出了藏書剔除問題,他指出:“如果你需要為新出版的圖書騰出更多的空間,最方便的辦法,就是將用途小的書移到遠處去。”1893年,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將 1.5萬冊圖書移存到附近一些建築物的地下室中,成為西方藏書剔除的最早實例之一。在已開發國家中,美國是藏書剔除工作開展最早、研究也較深入的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的剔除高潮里,發表了大量研究論文,美國圖書館協會制定的各種規範與指南都對此作出明確規定,在有關的圖書館法中也設立了相應條款。蘇聯在70年代曾以國家法令的形式,對圖書館藏書的貯存體系做了嚴密的組織規定,為順利進行剔除提供了有利的條件。70年代中期,S.J.斯洛特所著《圖書館藏書剔除》一書問世,成為有關藏書剔除的第一本專著。蘇聯學者Ю.Ж.斯托利亞羅夫Е.П.阿列菲耶娃所著的《圖書館藏書》(1979年版)對剔除問題做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複選”的概念,對剔除的理論做出了貢獻。英國學者的“零增長”理論則從另一個角度論證了剔除在整個藏書建設中的必要性(見館藏穩定狀態理論)。
在中國,1927年杜定友在《圖書館學概論》中較早提出剔除問題,但直到70年代末,中國圖書館界才開始藏書剔除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目前對非研究型藏書的剔除問題已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並已逐步開展剔除工作。學術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實行採購協調,實現地區或系統內的分擔貯存,特別是按地區建立文獻暫存制度,進而達到全國文獻資源的合理布局,是促進藏書剔除活動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此外,積極開展文獻縮微工作,也有助於藏書剔除的開展。
藏書剔除的依據 進入20世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文獻激增,使圖書館藏書隨之劇增。例如,1950年到 1981年中國高等學校圖書館的藏書增長 25倍,從1876年到1976年,美國大學圖書館的藏書增長80倍,一些大型圖書館的年進書量則增長了 150倍,館藏文獻的激增使圖書館的空間緊張狀況加劇,新建和擴建文獻庫房也無濟於事。實踐證明:文獻出版年代越久,借閱的人就越少。西方學者通過研究發現“文獻老化”的現象(見科學文獻老化),即隨著時間的推移,文獻利用率由高而低,趨於零,文獻增長愈快,這種趨勢愈加迅速。由於現代圖書館的根本使命是廣泛傳遞文獻即知識信息,利用率接近零的文獻失去了為絕大多數圖書館繼續保存的依據,因而必須將它們從館藏中剔除出去,為新收集的文獻讓出空位,緩解圖書館空間緊張狀況,減輕負擔。
藏書剔除的範圍 圖書館需剔除的文獻大致有3類情況:①在物質形態上殘破、缺損、污染,以及印刷粗劣不堪閱讀的文獻 。② 在數量上超過讀者需要的文獻,包括過量的複本,以及同一著作的不同的版本、文本和載體形式。③在內容上已不為讀者所需要的文獻,例如有:思想內容陳舊,失去使用價值的文獻;由於語言、文體、風格、體裁、結構等表達方面的原因,失去對讀者吸引力的文獻;因讀者對象變化或採訪失誤產生了在專業、水平、文別、出版物類型等方面與讀者需要不符的文獻,等等。
不同的文獻情治單位由於文獻使用與保管的情況不同,剔除文獻方針和標準也不一致。在已開發國家往往制訂有詳細的剔除標準或規範。例如在美國,公共圖書館通常要剔除以下文獻:①書皮和書頁污損、破損而無法修補者。②內容不可能再利用者,例如,由於已發行新版及改訂版,或由於法律的修改及技術的發展,或由於新事物的出現,或其他社會事物的變更等原因,失掉了利用價值的書刊。③哲學、宗教、古典名著等基本書在20年以上的,心理學著作10年以上的,其他通俗讀物5年以上的。④歷史、地理、傳記10年以上的,通俗讀物5年以上的。⑤社會科學10年以上的,名著、大著20年以上的,通俗讀物5年以上的。⑥ 數學、自然科學10年以上的,名著、大著20年以上的,通俗讀物5年以上的。 ⑦工業技術書也以前項規定為準,但由於技術的進展,資料已經變舊時,應迅速剔除。⑧藝術、趣味、家政、競技等超過10年,通俗讀物超過5年以上的。⑨文學、語言學的生命雖然較長,但在中小圖書館以10年為一階段。⑩小學生讀物大致規定 5年後不用,其中屬於名著的要保存1部, 複本不要保存。一般情況下是10年一周轉,但是快的也可5年。美國是每年度廢棄5%以上,規定小型圖書館經過10年後,大半資料不能使用,中國小校圖書館也大致按此標準執行。
藏書剔除的方法 包括確定被剔除的文獻、剔除的實施和被剔除文獻的處理三方面。
因物質形態和數量的原因而進行藏書剔除較易施行,而從內容的角度確定何種文獻應予剔除仍是一個未獲圓滿解決的問題,現有的各種方法一般只較適用於研究圖書館以外的各類型圖書館。確定需剔除哪些文獻,通常可採用定量統計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一般應綜合運用。定量統計方法主要有以下3種。①統計文獻的利用率。 因為過去利用率的高低可大致預示今後的利用率。主要通過統計借閱記錄和滯架時間。一般可定出在某段時間內借閱次數低於某個數值者或滯架時間 (一書於兩次借閱之間滯留在書架上的時間)超過多少者即予剔除。對於開架書、複本書的統計方法,應有更詳細、明確的規定。②計算文獻的使用“壽命”。根據文獻老化規律可大致了解各專業、各類型圖書的使用“壽命”。圖書館可以依此規定一個指標體系,列出各個專業、各出版物類型、各水平層次的文獻的最高保存期,超過保存期限者予以剔除。③引文分析法。藉助文獻計量學中的引文分析法確定文獻被利用的程度與趨勢,從而決定某種文獻是否剔除。主要適用於連續出版物
在藏書剔除中還經常需要藉助於圖書館員圖書館讀者或有關專家的知識與經驗,通過調查、訪問、交談、座談等形式進行定性分析。因為複雜的精神產品的“壽命”問題,有時不可能只靠機械的統計數字來作出決斷。
剔除的品種確定之後,即要組織實施:將被剔除的文獻下架、撤去;註銷財產,銷去圖書上的館藏標誌(通常是蓋註銷章);還要記入和更改各項業務記錄,修改或撤銷目錄中的有關數據。被剔除的文獻可按規定區別不同情況進行處理,如送繳貯存圖書館或貯存書庫,調撥或轉讓給有關單位,轉存交換書庫,削價出售,或銷毀等。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