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眼鯽

藍眼鯽

藍眼鯽,雜食性,卵生,適合有水草和沉木的水族箱,可以和小型魚混養。體色為美麗的銀白色,眼睛受光線的照射,其下半部分閃爍著青綠色的光輝,所以稱之為“藍眼鯽”。容易飼養,喜好弱酸性的軟水,宜飼養於多栽植些水草的水槽中。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中文名:藍眼鯽

藍眼鯽藍眼鯽的水族箱
拉丁學名:dorsiocellata

地 理分布:亞洲南部的馬來半島蘇門答臘

繁殖方式:卵生。

氣候帶:熱帶

習性:雜食性,生,適合有水草和沉木的水族箱,可以和小型魚混養。

飼養難度:容易

水溫:22-26℃

硬度:5-10dGH

Ph值:6.0-6.5

體形特徵

藍眼鯽藍眼鯽

藍眼鯽的體色為美麗的銀白色,眼睛受光線的照射,其下半部分閃爍著青綠色的光輝,所以稱之為“藍眼鯽”。背鰭為白底而有一大型的黑色斑點,是一種非常漂亮的小型魚。雌魚的腹部較大,尾鰭為黃色,而雄魚身體細長,尾鰭較紅,可加以區別。

詳細介紹

藍眼鯽藍眼鯽
藍眼鯽,拉丁學名dorsiocellata,分布於亞洲南部的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卵生。性情溫和,能與同體型的溫和魚種混合飼養。

藍眼鯽的體色為美麗的銀白色,眼睛受光線的照射,其下半部分閃爍著青綠色的光輝,所以稱之為“藍眼鯽”。背鰭為白底而有一大型的黑色斑點,此即其學名“dorsiocellata”之由來,是一種非常漂亮的小型魚。雌魚的腹部較大,尾鰭為黃色,而雄魚身體細長,尾鰭較紅,可加以區別。能接受人工餌料,但偶爾供應些動物性活餌。飼養容易。

水溫22-26℃,硬度5-10dGH,Ph值6.0-6.5。

喜好弱酸性的軟水,宜飼養於多栽植些水草的水槽中,欣賞其群游的景致,令人遐思忘憂。

飼養

飼養特點

容易飼養,喜好弱酸性的軟水,宜飼養於多栽植些水草的水槽中。飼養水溫22-26℃,硬度5-10dGH,Ph值6.0-6.5。

藍眼鯽藍眼鯽的水族箱
飼養條件

1、魚缸:是藍眼鯽生長和活動的場所。飼養藍眼鯽得先選擇一個適合它的魚缸。

2、吸水管:用於換水時吸出魚缸底面的髒物,用軟橡膠管和玻璃管連線而成。長度根據魚缸的高度而定。一般取一米二到一米五。

3、溫度計:用來測量和調節魚缸的水溫。藍眼鯽的飼養水溫是22-26℃

4、魚網:用來捕撈和轉移藍眼鯽。

5、玻璃燈桶:將燈泡放入玻璃燈桶內沉入魚缸中起加溫和照明作用。玻璃燈桶的口必須高出水面100MM,防止藍眼鯽跳入。

6、電熱管:冬天用來增加魚缸內的溫度。

7、氣泵:驅除魚缸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水中的容量。

8、過濾器:過濾出魚缸中的污物,保持水質清潔,起增加氧量淨化水質的雙重作用。

9、恆溫器:用來自動控制魚缸中的溫度,可以長期保持溫度恆定。

10、食斗:防入魚食漂浮在水面,有利藍眼鯽的捕食。又能防止魚食落入水底鑽入水草中,使水草沙子變黑,敗壞水質。

11、除污液:用塑膠板做成。用來颳去魚缸水面的灰塵油污

選購

藍眼鯽藍眼鯽飼養缸中的水草
1、看藍眼鯽的游姿是否平穩。如果是近水面頭偏上很可能是沒適應過水質。這種藍眼鯽絕對不要買。

2、藍眼鯽的色彩是否全身均一。如果色彩暗淡可能是魚沒適應水質或是得病了不過如果魚受了驚嚇也會有這問題的。

有人說藍眼鯽死是換水的問題。這種情況是有的,但不絕對,要看你是如何養法。根據經驗只要在藍眼鯽剛進家時把它的水適應調過來,以後基本是沒什麼問題的。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定換水的次數,過分的老水也會讓藍眼鯽生病,或死亡。此外,新魚下缸前一定要“倒水”!

繁殖

繁殖特點

產卵通常在清晨進行,多產卵於水草叢中,產卵數量多在幾百粒左右。親魚有吃卵的習慣,產卵後需將親魚移

藍眼鯽藍眼鯽的混養缸
走。在水溫26℃的條件下,卵經過24-36小時可孵化出仔魚,仔魚孵出2~3天后可遊動,剛孵化的魚苗必須餵於蛋黃魚蟲方可存活

雌雄區分

雌魚的腹部較大,尾鰭為黃色,而雄魚身體細長,尾鰭較紅,可加以區別。

親魚的選擇

(1)體質要強壯健康,體表無損傷,無充血、腹脹、爛鰭、突眼等病症;

(2)體型無畸形或病變,並根據育種要求可有目的地選擇特殊體型,如側扁、高身、高鰭等;

(3)成熟度,一般根據經驗用肉眼觀察親魚腹部的膨脹程度,特別是雌魚尤為明顯,另外看親魚腹部泄殖腔的排精(或卵)管的伸出長短,其次就是親魚的發情追逐狀況。

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比較簡單,到了產卵期就會出現婚姻色,雌雄並排遊動,雌魚將卵產在水草等附著物即魚巢上。受精卵約在1-2天內孵化出仔魚,仔魚仍依附在魚巢上,由體內卵黃囊供給營養,經2-3天,仔魚消耗完卵黃囊的養分後開始遊動覓食。親魚與慈鯛科魚相反,有吞卵習性,不懂愛護子女。主要特點是靠口腔後部發達的咽喉齒磨碎食物。親魚有吞食卵的習性,所以當親魚完成產卵受精後應及時將其撈出。

疾病

病因

預防魚病,首先要弄清楚魚發病的原因,才能採取措施,有效的防止魚病發生,而造成魚病的因素主要有: 

藍眼鯽藍眼鯽的飼料
1、水溫、水質失宜:藍眼鯽對水的溫度有一定的適應範圍,水溫的突然變動,溫差超過5度以上,或水溫長時期偏低或偏高,都會使魚發病。水質也是一樣,如果水體中載魚量太多,使生存的生態環境相對變得惡劣,超過藍眼鯽適應的範圍,便可能發病。如不及時換水,當魚的排泄物分秘物不斷累積,二氧化碳和增多,微生物藻類大量增長,就會令水質惡化,溶氧量降低,使魚發病。因此,保持均衡的溫度和良好的水質是非常必要的。

2、飼餵不當:人工養魚,全賴人工投飼,如果投餵的飼料營養成分不足,缺乏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或者不能定時定量,饑飽不勻,使魚營養不良,體質虛弱而致病。若是飼料霉敗變質,更可能使魚中毒致病。

3、操作不慎:在撈魚的操作過程中,不慎碰傷魚體,折斷魚,或是魚跳落於地上受傷,傷部極易感染。

4、外部帶入病原體:將外部病原體帶入養魚容器的途徑很多,如由餌料、水草帶入,病魚用過又沒消毒的工具,新購入魚未經隔離觀察就放入原來的魚群等都能帶入病原體。

預防措施

1、了解藍眼鯽對水質、水溫的要求,使水溫、水質符合飼養魚的要求。放養密度適當,勤排污、換水和清洗濾棉,換水時,新、老水的溫差不要超過5度,晝夜溫差大時,要採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水溫過分升降。

2、保證飼料質量,要按照魚的食性投飼,飼料要新鮮、清潔、適口,發霉變質的飼料不能餵魚。投餵要定時定量,不要隨意多投、少投,還要根據季節氣候等情況,調整投飼量。

3、換水、撈魚時要細心操作,避免魚體受傷。採用較大的撈網,撈網離水後即用手遮蓋,防止魚跳出。換水時避免水流衝擊魚體。

4、在易發病的季節,容器、工具要經常消毒,用藥後用清水洗淨,消除殘留藥性。或在容器中滴些亞甲基藍液,使水呈淺藍色,以達到消毒的目的。新購進的魚與原飼養的魚混養前應先進行魚體消毒,常用的消毒藥液有3%食鹽水或2至3PPM呋喃西林溶液、10PPM高錳酸鉀溶液,任選一種,將魚藥浴5到10分鐘。藥浴過程中如見魚急游反常,應立即撈回原水中。

常見病及治療

爛鰭病

藍眼鯽藍眼鯽的水族箱

魚鰭破損變色無光澤,爛處有異物,或透明的鰭葉發白,白色逐漸擴大;嚴重時魚鰭殘缺或者不能舒展。本病多流行於夏季。藍眼鯽鰭薄,易碰傷折斷而患此病。

治療方法:可選用食鹽;抗生素等治療。

鰓病

一種是被細菌侵蝕鰓絲,病魚行動遲緩,食欲不振,體色暗淡無光澤,頭部發烏,鰓絲髮白,最後出現腐爛脫落;鰭蓋骨表皮充血發炎,嚴重時也發生腐爛,露出透明的鰓蓋骨。

另有一種是被寄生蟲寄生引起的鰓病,有細菌侵蝕鰓絲類似症狀,如遊動緩慢,魚體消瘦,體色暗淡;呼吸困難,常浮於水面,鰓絲髮白、破壞,粘液增多,鰭蓋半張等。寄生蟲有車輪蟲,指環蟲、口絲蟲,斜管蟲、三代蟲等。

治療方法:細菌性爛鰓病用呋喃西林治療。寄生蟲鰓病用高錳酸鉀、福馬林;食鹽等治療。

棉口病

又名爛嘴病。病魚口周圍吻部長著白色棉花狀菌絲如絨,也稱白嘴病。常用嘴觸舐箱壁攝食藻類魚易患此病,容易傳染。病魚難以攝食,遊動緩慢無力,以致死亡。要及時治療處理。

治療方法:用青黴素金黴素溶液,也可用10ppm土黴素溶液浸浴病魚。水族箱、撈魚網、工具等用0.1%甲醛溶液浸洗消毒。

水霉病

藍眼鯽藍眼鯽的飼料

本病又稱白毛病;水黴菌從魚體的傷口侵入,開始寄生於表皮,逐漸深入肌肉,吸取魚體營養,大量繁殖,向外生出灰白或青白色菌絲(肉眼可見棉絲狀)。寄生部位傷口發炎充血、壞死、潰爛;病魚常利用缸壁、石礫或水草摩擦患處,最後衰竭死亡。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早春晚秋最易流行。碰傷、凍傷的幼魚易患;未受精和胚胎活力差的魚卵也易寄生。

治療方法:可選用食鹽、孔雀石綠等治療。

小瓜蟲病

病魚體表、鰭條和鰓上可見許多小白點;所以又名白點病。魚被大量小瓜蟲密集寄生時形成白點狀囊泡,嚴重時布滿全身。後期體表如同覆蓋一層白色薄膜,粘液增多,體色暗淡無光。病魚消瘦,浮於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動。小瓜蟲病有明顯的季節性,水溫15-22℃最適於小瓜蟲繁殖,水溫上升到26-28℃或下降到10℃以下停止發育,28℃以上幼蟲大批死右。

治療方法:可選用硝酸亞汞、孔雀石綠、福馬林等治療。或如前所述調高水溫達28-30℃連續3天,殺滅幼蟲後換水。

相關詞條

相關資料

http://www.foshaninfo.com/minsheng/2008/0628/article_25124.html

http://fish.hainet.cn/shuizu_02_01_02/20080724105846863.s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