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風景區

薩爾滸風景區

薩爾滸風景區位於遼寧撫順東郊的薩爾滸風景區,總面積達268平方公頃,分八大景區。這裡山青、水碧、洞古、石奇,既有雲山淡淡,煙水悠悠的湖泊水鄉風貌, 又具峰巒疊嶂、溪谷縱橫的山嶽景觀,更具得天獨厚的明清歷史文化內涵。附近有水域面積達110平方公里的的大火房水庫, 它以著名的薩爾滸風景名勝為依託,正成為遼東一個引人注目的山嶽湖泊旅遊勝地。

基本信息

簡介

薩爾滸風景區薩爾滸風景區

位於遼寧撫順東郊的薩爾滸風景區,總面積達268平方公頃,分八大景區。這裡山青、水碧、洞古、石奇,既有雲山淡淡,煙水悠悠的湖泊水鄉風貌,又具峰巒疊嶂、溪谷縱橫的山嶽景觀,更具得天獨厚的明清歷史文化內涵。附近有水域面積達110平方公里的的大火房水庫,它以著名的薩爾滸風景名勝為依託,正成為遼東一個引人注目的山嶽湖泊旅遊勝地。

薩爾滸風景名勝區原名大夥房水庫風景區,1982年改為薩爾滸風景名勝區。“薩爾滸”是滿語,漢譯為“木櫥”,意思是此山森林茂密,物產豐富,取之不盡。

特色

薩爾滸風景區薩爾滸風景區

薩爾滸風景區位於撫順東郊的薩爾滸風景區,分八大景區。是一家全國較大的風景區。“薩爾滸”滿語,漢意“木櫥”,樹木茂密之意。薩爾滸風景區以大夥房水庫為主體,由壩前、德古灣、王杲山、薩爾滸、營盤、蓮花島、元帥林、鐵背山等八個主要景區構成。

這裡山青、水碧、洞古、石奇,既有雲山淡淡,煙水悠悠的湖泊水鄉風貌,又具峰巒疊嶂、溪谷縱橫的山嶽景觀,更具得天獨厚的明清歷史文化內涵。附近有水域面積達110平方公里的的大火房水庫,它以著名的薩爾滸風景名勝為依託,正成為遼東一個引人注目的山嶽湖泊旅遊勝地。

薩爾滸風景區總面積268平方公里,其中水面占110平方公里,是遼寧省最大的人工湖泊景區。這裡山巒起伏,樹木蔥鬱,環境清幽,景色宜人。

歷史上的薩爾滸一帶是北方古老女真族(即滿族前身)繁衍、生息和清王朝龍興之地,1619年輕太祖努爾哈赤指揮的薩爾滸山之戰成為滿族西進遼瀋、定鼎中原的序幕。

大夥房水庫

薩爾滸風景區薩爾滸風景區

大夥房水庫始建於1954年,58年竣工,壩長1834米,高49米,水面總面積110平方公里,總蓄水量21.8億立方米,是當時全國第二大水庫,水庫除了據有防洪、灌溉、發電、水產養殖等幾項功能外,現已成為瀋陽、撫順兩大城市居民重要飲用水源地,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1959年朱德委員長遊覽薩爾滸時題詩曰:“大夥房水庫源自長白山流出,撫順礦區人民,子孫萬代享幸福”。相傳唐朝名將薛仁貴率兵征東時在此埋鍋造飯,安營住宿,之後形成村落名“大伙房村”,建水庫大壩時壩址既選在伙房村,故起名大夥房水庫,由於水庫水面狹長,港灣交錯,從高空俯視酷似一條飛舞的巨龍,所以大夥房水庫又叫“飛龍湖”。

本水庫總長25公里,最寬處4公里,最窄處0.31公里,平均水深12米,最深處36米,水質達到國家地面水二級標準,水質清澈,可直接飲用,水庫水產豐富,盛產胖頭、鯉魚、鯽魚武昌魚等三十多個淡水魚種,其中胖頭魚最大的達100多斤。

景觀介紹

薩爾滸風景區薩爾滸風景區

大夥房水庫清澈的水面為中心,以沿水庫四周的群山、島嶼為框架的大型山水名勝園林。山青、水碧、洞古、石奇、於粗獷、暢闊中風雄秀幽奇,既有雲山淡淡、煙水悠悠的湖泊水鄉風貌,又具峰巒疊嶂、溪谷縱橫的山嶽景觀的真實寫照,薩爾滸的山水景觀無論春夏秋冬還是陰晴雨雪,都能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被譽為是鑲嵌在遼東大地上的一顆風景明珠。薩爾滸風景名勝區按分布共有白龍山(即壩前)、王杲山、德古灣、蓮花島、營盤三島、薩爾滸山、元帥林(即張作霖墓園)、鐵背山八個遊覽區,每個遊覽區都獨具特色,各有千秋。每年到此遊覽度假的中外遊客都在30萬人次以上。國家3A級旅遊區。

薩爾滸風景名勝區是撫順市唯一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遼寧撫順東郊,距市中心15公里,總面積268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積110平方公里。

薩爾滸以浩瀚的水面、起伏的群山、茂密的森林著稱。景觀特徵是:山青、水碧、洞古、石奇,既有雲山淡淡、煙水悠悠的湖泊水鄉風貌,又具有峰巒疊嶂、雄秀幽奇的山嶽景觀特點,為遼東大型自然山水風景名勝,被譽為遼寧的“風景明珠”。沿湖有王杲山、白龍山、德古灣、蓮花島、營盤三島、元帥林、鐵背山、薩爾滸山等八大遊覽區,風景秀麗,空氣清新,千姿百態,獨具風貌。春來綠草如茵,山花爛漫;盛夏濃蔭覆地,涼爽宜人;金秋楓紅松青,霜葉如醉;隆冬雪樹銀花,潔白晶瑩。

歷史上薩爾滸城堡林立,界藩城、薩爾滸城是努爾哈赤後金政權所在地,蓮花背大營是歷代清皇東巡行營,康熙、乾隆、嘉慶、道光五個皇帝先後十一次在這裡駐蹕,三慧寺堪稱遼東最大的佛教寺院。薩爾滸的行營遺址、歷史掌故、名人軼事、詩文碑刻等歷史文化內涵豐富,人文景觀沉澱厚重。清前史記和山水風光相互交融、和諧統一,形成了國內少有、品質較高的旅遊景觀。

景點傳說

薩爾滸風景區薩爾滸風景區

薩爾滸大戰古戰場遺址:薩爾滸大戰發生在1619年,是著名的以少勝多之戰。此戰歷時五天,清太祖努爾哈赤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指揮後金以6萬兵力慘敗20萬明軍,為日後西進遼瀋、建立大清帝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大戰途徑王杲山、蓮花背大營,延伸至薩爾滸山城,現在古戰場雖被湖水所淹沒,卻凝聚著厚重的文化底蘊。

靈秀峰:薩爾滸風景區的奇特景觀。煙雨樓上南眺群山,起伏的山巒形態酷似毛澤東仰臥頭像,形象逼真,令人驚嘆不已。靈秀峰上空經常雲氣蒸騰,變化萬千,好似偉人在呼吸吐納,氣貫長虹,使人連呼神奇。1997年撫順開展的一次夏令營活動,由於參觀這天天氣陰靄,無法觀賞靈秀峰,孩子們在路上齊聲喊起前輩們當年喊過的敬仰領袖的口號,到達之後,雲開日出,靈秀峰清晰地展現在孩子面前。靈秀峰的發現正是對領袖精神的寄託和大自然的有機結合,使薩爾滸風景區又增加了一處獨特的景觀。

磕頭松:在生態園原本有兩棵相依而立的蒼松,好象一對相濡以沫、恩愛無比的老夫妻。99年在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中,大夥房水庫經受著建壩以來最大的考驗。在水位不斷上漲,馬上超過大壩最大容水水位的千鈞一髮之際,兩棵蒼松中右邊的一棵猶如一位慈善的老婦人,好象懷著虔誠、慈悲、為民祈天消災的心愿,面對近在咫尺的大水緩緩跪倒在地,用“自己”的義舉感天動地,保住了大壩。這兩棵蒼松神靈般的情懷,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記,故此稱為“磕頭松”。

景區美食

菜包,又稱“吃包兒飯”、“吃乏克”、“吃菜糰子”。其作法:將白菜酸菜等葉子放在手掌上,再把已煮熟的米飯(過去以小米飯為主)、炒菜和小蔥、大醬放在上面,用雙手將菜葉合上,或包成長卷形,以手握而食之;或包成團型,雙手捧而食之。其所用菜葉、飯及菜等常因季節變化而有選擇。

波羅葉餑餑

波羅,又作“波勤”,“波離”,即柞樹,亦稱“橡子樹”。滿語“波羅”,其義為米或米谷。這反映出滿人先祖在原始社會時,除獵取野獸充飢外,也採集橡實為食。東北山林中到處都有橡子樹,他們以橡實為補充食品,稱之為米谷是可以理解的。後來,他們學會了農耕,自然也稱真正的米谷為“波羅”。但他們仍把橡子樹稱為“波羅木”。

波羅葉餑餑的作法:一般在農曆四、五月間,上山採集嫩而大的波羅葉子,回家洗淨待用。將糯米或黃米以水浸泡數日,磨成面,擀成薄餅煮熟,再以小豆煮爛搗成豆泥包於其中,把波羅葉內面塗一層油裹於其外,蒸熟後去葉食用。另一種作法是:將高梁米或苞米碴子浸泡磨麵,浸乾成麵糊狀,再把麵糊抹在波羅葉的正面,包韭菜、豆角、豇豆之類時令鮮菜切成的餡,蒸熟後去葉食用。波羅葉餑餑略帶柞葉的清香,食之頗具風味。

按照現代醫學的觀點,柞樹葉里含有單寧或單寧酸。用波羅葉包餑餑,人們可以吸收微量的單寧酸,這對預防和醫治夏日易得的腹瀉,是有一定作用的。當然,滿族人食用波羅葉餑餑不會是仙女的指點,還應該是他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發現了波羅葉的保健作用,並用之於食品,使之成為滿族人的習俗之一。

面卷子

餑餑蘸豆面。滿族有一傳統麵食叫豆面卷子,亦稱豆面餑餑。祭神時多以此為供品。豆面卷子的作法:將黃米以水浸泡後磨成面,合勻,擀成薄片,入鍋蒸熟,再將黃豆炒熟磨成面,均勻撒於其上,捲起後以刀切成1-2寸長的卷子,其色金黃,食之粘且香。豆面卷子的作法來源於餑餑蘸豆面的吃法。

蘇耗子

蘇耗子,又稱“粘耗子”,“蘇葉餑餑”,也有叫“蘇葉乾糧”的。蘇耗子是滿族的風味麵食。其作法:將粘高梁米或糯米以水浸泡後磨成粘米麵,將小豆煮熟搗成泥做成豆餡,包進粘米麵擀成的圓餅中,外用蘇子葉裹之,上籠屜蒸熟即成。食之香甜可口並帶有蘇子葉的清香,滿族人民不僅平時喜食之,而且時逢祭祀還常用來供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