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士塔高維奇第一弦樂四重奏

內容介紹

第一部交響曲顯示出驚人的早熟,1926年首演於列寧格勒,其後幾年的作品或是政治性的,如獻給1917年十月革命的第二交響曲(1927)和第三交響曲《五一勞動節》(1930);或是諷刺性的,如歌劇《鼻子》(1927—1928)和芭蕾舞劇《黃金時代》(1930)。他的歌劇《姆青斯克的麥克白夫人》(又名《卡傑里娜·伊斯瑪依洛娃》)在1936年被《真理報》斥為充滿“刺耳的噪音”,“否定了歌劇的原則”,“徹頭徹尾的非政治傾向的虛構”;第四交響曲在排練時被撤下(1936)、第五交響曲(1937)比較嚴肅,採用傳統形式,無標題,作曲家自稱為“一個蘇維埃作曲家對批評的答覆”,描寫“人類思想在新理想影響下接受再教育”。第七交響曲作於1941年列寧格勒被困期間,描寫和平、鬥爭與勝利。在接受1948年聯共(布)黨中央委員會重新對他的批判時,蕭士塔高維奇承認自己的“藝術觀改造”不徹底,並保證今後要向“民間藝術”靠攏。他成功地創作了幾部具有國際影響的作品,證明自己是一位經得起考驗的作曲家。他共創作了十五部交響曲,其中第七交響曲、沉思冥想和熱情激動交相輝映的第十交響曲(1953)以及反映可歌可泣的1905年革命的第十一交響曲(1957),都是現代交響音樂的力作。第十三(根據葉甫圖申柯的詩寫的歌曲交響曲)、第十四(受有關死亡的詩歌啟迪而寫的交響曲)和第十五交響曲顯露出蘇聯音樂中少見的悲觀情調。他的弦樂四重奏數量不亞於交響曲,也屬現代四重奏音樂優秀作品之列。此外,還創作小提琴、大提琴和鋼琴協奏曲,一首鋼琴五重奏和鋼琴三重奏,二重奏鳴曲和獨奏鋼琴曲(包括成套的前奏曲與賦格)。他在大部分創作中都以新的內容和活力豐富了傳統的古典形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