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士塔高維奇第八弦樂四重奏

在長達五個樂章的音樂中,作曲家用生動的筆觸向世人講述了他生命的故事。 第三樂章:這是一段基於DSCH動機的猶太風的小圓舞曲,既甜蜜又辛酸。 但在這裡音樂線條變得圓滑了一些,這是一種對往昔的悽苦的回憶。

內容介紹

第八弦樂四重奏是蕭士塔高維奇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長達五個樂章的音樂中,作曲家用生動的筆觸向世人講述了他生命的故事。
第一樂章:在四件樂器奏出的一段緩慢的輓歌式的樂聲中,作曲家著名的D-S-C-H(D,降E,C,B)動機將自己清晰地展現在聽眾面前。在這一樂章中,肖氏還援引了他1926年19歲時的成名作《第一交響曲》中的一端旋律。
第二樂章:在一陣激烈的音樂聲中,作曲家再一次用他的DCSH動機為人們勾勒出一幅地獄的圖景:這是一端引自第二鋼琴三重奏的旋律(1944)——“死之舞”。這段旋律據說是曾在納粹集中營被猶太人傳唱的,這些可憐的人們當時被迫為自己挖掘死後的墳墓。而作曲家本人在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馬克白夫人》引起當局的極度不滿後,又何嘗不是成天生活在自己的墳墓的幻象之中呢?
第三樂章:這是一段基於DSCH動機的猶太風的小圓舞曲,既甜蜜又辛酸。蘇聯政策中的反猶太成分曾迫使數以千記的猶太人離鄉別井,流浪他鄉。肖氏曾對此表示過痛心,深感人生的殘酷。在這段樂曲中,作曲家引用了一段曾用於他的第一大提琴協奏曲(1959)的旋律——這是在史達林死後,蘇聯當局恢復蕭士塔高維奇的名譽後寫成的。在一段仿如笑聲的下行音階中,我們仿佛可以看見一向不苟言笑的作曲家,此時就象在和一位摯友一起,發出開懷的笑聲。
第四樂章:包含了一些粗暴而又沉重的和弦。有人說,這是來自德勒斯登的炮火。也有人說,這是史達林手下在半夜的敲門聲。後者聽起來似乎更合理。這種來自對強權的恐懼對30年代的肖氏造成極大的心理陰影,以至於他有時甚至收拾起行裝睡到屋外,以便隨時逃走。
第五樂章:同樣以DSCH動機為基礎,最後一個樂章回應了首樂章。但在這裡音樂線條變得圓滑了一些,這是一種對往昔的悽苦的回憶。這段音樂後來發展成樂曲的高潮,但隨之而來,卻有坍塌在一片無奈和順從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