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士塔高維奇交響曲

二、音樂分析 二、音樂分析 二、音樂分析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湖南文藝出版社; 第1版 (2000年7月1日)
叢書名: 外國音樂欣賞叢書
精裝: 289頁
開本: 32開
ISBN: 7540423714
條形碼: 9787540423711
尺寸: 20.8 x 13.8 x 1.6 cm
重量: 381 g

內容簡介

本書按作曲家、音樂體裁和演奏樂器分類,由專家執筆,內容有賞析疑的分析,也有激濁揚清的評論,不失為引導讀者提高欣賞水平的系列佳作。

媒體評論

總序
劉向在《說苑.修文》篇中說:“樂非獨以自享也,又以樂人。”創作和演出音樂的目的,是供人欣賞。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詩云:“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賞”就是欣賞。“欣賞”二字連用,表示對文藝作品的領略,始於陶潛的《移居》詩:“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音樂是訴諸聽覺的藝術,欣賞音樂要用耳朵,但有健全聽覺的人,未必都能欣賞音樂。馬克思說:“對於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要具備“音樂的耳朵”,培養音高、音程、音色的辨別力,鏇律、節奏、調性、調式、和聲及多聲部音樂的感受力,以及音樂的記憶力等等,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但這只是“音樂的耳朵”的一方面。欣賞音樂是一種能動的(也可以說是創造性的)審美活動;儘管耳朵很靈敏,能夠毫髮不爽地辨別鏇律、節奏、和聲、音色;如果僅僅把音樂作為一種物理現象來接受,而不能感知鏇律、節奏、和聲、音色所表現的藝術形象,並通過藝術形象,跟創造音樂的作曲家和再創造音樂的演奏演唱家發生思想感情的交流,那就只能算接觸到了音樂的外表和皮毛,只是在音樂的大門之外徘徊,還沒有登堂人室,一窺音樂的堂奧。 《列子.湯問》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外國也有類似這樣的事例:1799年,貝多芬寫好了《F大調弦樂四重奏》 (op.18 no.1)的第二樂章,在鋼琴上彈給他的朋友阿門達(1771—1836)聽,問他對這段音樂有何感受。阿門達回答說,他聯想到一對情人的離別。貝多芬告訴他:“我是想像著羅密歐和朱麗葉的墳墓場面寫這段音樂的。”這些事例說明卓越的欣賞者,應該是和作曲家、演奏家在思想感情上發生共鳴的知音人。
欣賞音樂要達到登堂人室、窺其堂奧的境地,並成為作曲家和演奏家的知音人,必須從以下四方面下工夫:
1.溝通音樂信息——音樂作品蘊藏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高低不同的層次:低層的信息是音樂的感性材料;中層的信息是音樂語言的形式結構;高層的信息是音樂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音樂形象和藝術境界。 《樂記。樂本篇》云:“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這裡所說的“知聲”、 “知音”和“知樂”,實際上就是欣賞音樂由低而高的三個層次。孔子說: “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告誡我們欣賞音樂不要停留在低級階段,只注意音樂的感性材料,滿足於追求表面的音色美、鏇律美和節奏美,應該一步步登堂人室,去探索音樂所表達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感情。
2.發揮主觀能動的審美作用——欣賞音樂是一種創造性的審美活動,每一個欣賞者由於個人性格、心理素質、生活經驗、文化修美和藝術趣味的差異,聆聽一件音樂作品肯定會有與眾不同的感受和體會。李白聽蜀僧濬彈琴,驀然感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韓愈聽穎師彈琴,竟體味到十分具體的音樂形象:“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這些浮想聯翩的主觀想像,未必完全符合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創作構思,但有了這種創造性的審美活動,欣賞音樂才能達到興會淋漓的境地,才能作出“摹寫聲音之至文”(方扶南讚許韓愈的話)來。
……

目錄

第一章世紀證詞:蕭士塔高維奇和他的交
響曲創作
第一節蕭士塔高維奇交響曲的創作歷程
第二節蕭士塔高維奇交響曲的總體特徵
第二章最初的成功:《第一交響曲》
一、創作背景
二、音樂分析
三、總體評價
第三章“狂飆”交響曲
第一節《第二交響曲》
一、創作背景
二、音樂分析
三、歷史評價與重新評價
第二節《第三交響曲》
一、《第三交響曲》與《第二交響曲》的異同
二、音樂分析
第三節《第四交響曲》
一、雪藏的傑作
二、獨特的佳構
三、創作的信條
第四章成熟的標誌:《第五交響曲》
一、“肖五”與“貝五”的關聯
二、音樂分析
三、總體評價
第五章“戰爭”交響曲
第一節《第六交響曲》
一、創作背景
二、音樂分析
三、總體評價
第二節《第七交響曲》
一、創作背景與音樂形象
二、形式與內容的對應分析
三、總體評價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