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國政

蕭國政

蕭國政,男,1949年生,湖北武漢人,文學博士,語言學家,二級教授。1977年上大學,1984年碩士研究生畢業留華中師範大學從事教學和研究,曾任華中師範大學教授、華中師範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副所長,《漢語學報》主編,湖北省語言學會副會長。2001年引進到武漢大學任教,擔任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學科帶頭人,武漢大學語言研究所所長、武漢大學語言與信息研究中心主任。二十多年來,一直從事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學和學術研究工作,1992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02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3年開始招收博士後。

基本信息

詳細介紹

蕭國政教授還兼任第一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理事,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常務理事、副會長,湖北省語言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院客座教授,上海師大語言研究所兼職研究員,《漢語學習》《長江學術》編委。

2010年在法國巴黎七大任客座教授。

近年科研項目

2011,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招標項目“基於本體演化和事件結構的語義網模型研究”(項目編號11&ZD189 ),項目經費80萬元。(首席專家)

201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語義依存圖的漢語複雜名詞短語資源建設與自動分析研究” (項目編號61173095),項目經費57萬元。(項目負責人)

學術成就

除出席國際會議外,其主要境外交流:1994年美國夏威夷大學東語系客座教授,1996年級7月香港大學客座研究員,1997年—1998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做新加坡華語研究,2001年9月應邀訪問牛津大學等大學,出席英國大學教師學會漢語語法學年會,並在牛津大學講學。2005年3月在新加坡語言信息處理國際會議做大會專題報告,引起較大學術反響。

1982年以來,發表語言學論文100多篇,出版個人專著4部,主編參編著作教材20餘種。曾獲全國優秀教材二等獎、湖北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中南地區優秀學術成果獎、第六屆國家圖書獎。

蕭國政教授的研究,立足事實,探求理論,指向套用。結合學科發展和社會需要創立的語言研究的三個世界和兩層空間理論,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關注。2007年又提出面向語言信息處理和對外漢語教學的辭彙語義理論——“詞群-詞位變體”理論,引起語言信息處理學界的極大興趣。蕭教授的研究,涉獵現代漢語、語言文化、語言套用、語言文字信息處理、對外漢語教學和語言邏輯等。主要研究方向現代漢語語法和語言文字信息處理,其代表性學術專著《漢語語法研究論——漢語語法研究之研究》、《漢語語法的事實發掘與理論探索》。

主要科研項目

l、 2011,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招標項目“基於本體演化和事件結構的語義網模型研究”(項目編號11&ZD189 ),項目經費80萬元。(首席專家)

2、201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語義依存圖的漢語複雜名詞短語資源建設與自動分析研究” (項目編號61173095),項目經費57萬元。(項目負責人)

3、l 2011,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文篇章語義處理的理論和方法”(項目編號61133012)經費,270萬。(參與,項目負責人劉挺)

4、2009,自然科學基金認知重大計畫 基於特徵結構的漢語資源建設和自動分析,50萬,(參與,項目負責人姬東鴻)

5、 2009,武漢大學自主創新項目“基於語義的網路輿情智慧型監測平台研究”,項目經費3萬元。(項目負責人)

6、2009,國家漢辦項目“初級漢語辭彙“教學單元”多媒體資料庫”,項目經費14萬元。(項目負責人)

7、2009,國家985項目二期拓展項目“基於概念特徵的漢語語義網的理論探索與技術實現”,項目經費9萬元。(項目負責人)

8、 2009,產學研擴展項目“面向嵌入式系統套用的漢語詞庫研究”,項目經費9萬元。(項目負責人)

9、 2007,美國,項目“黃體行草漢字識別專用軟體系統”,項目經費67.6萬元。(項目負責人)

l 0、2007,廣東省、教育部、科技部產學研重點項目“嵌入式多語言文本信息互動系統”(項目編號2007A09032023),項目經費50萬元。(項目負責人)

l 1、2005,富士通產學研項目“現代漢語基本名詞短語提取”,項目經費20萬。(項目負責人)

l2、 2005,武漢大學重點人文社科基地項目“三個世界理論研究”,4萬元。(項目負責人)

l 2004,武漢大學重點人文社科基地項目“漢語詞網研究”,10萬。(項目負責人)

l 3、2002,國家語委語言文字套用研究重點項目 “國小語文改革實驗教材語言文字狀況分類調查及其科學性研究”(項目編號ZDI105-40A),項目經費4萬元。(項目負責人)

l4、 2001,973項目“自然語言理解和知識挖掘”(項目編號G1998030506),項目經費10萬元。(子課題項目負責人)

l5、 1996,國家教委“九五”社科規劃項目“漢語成分扣合句法問題之研究” (項目編號96JAQ740015),項目經費1.6萬元。(項目負責人)

l 6、1992,國家教委“八五”社科規劃項目“我國當代語法研究方法的多側面考察” (項目編號:教社科司[93]2號),項目經費0.8萬元。(項目負責人)

著作目錄

一著作

獨著

1、現代漢語語法釋疑,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7月武漢

2、現代漢語語法問題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2月第一版,1997年8月第二版

3、漢語語法研究論——漢語語法研究之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2003年7月第二次印刷

4、漢語語法的事實發掘與理論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主編

1、語法求索,(全國首屆青年現代漢語(語法)學術討論會(1986年9月,武漢)論文集),(主編,且撰寫後記),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7月

2、新訂教學語法精講,(主編),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1年4月

3、毛澤東著作語言論析,(副主編),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

4、現代漢語教程,(自學考試用書),(副主編),湖北科技出版社,1994年4月

5、現代漢語自學考試大綱,(副主編),湖北科技出版社,1994年4月

6、現代漢語習題集,(副主編),湖北科技出版社,1994年4月

7、漢語法特點面面觀,(副主編),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

10、HNC與語言學研究,(全國會議論文集,主編),武漢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11、邢福義語法選集,(中國語法八大家之一,選編,並寫評傳),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12、言語與言語學研究,(第一屆言語與言語學國際會議論文集,第二主編,並撰寫前言),崇文書局,2005年8月

13、《中文計算技術與語言問題研究》,(主編),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

14、Recent Advance of Chinese Computing Technologies, Coplis Publications, Singapore,2007 ,ISTP索引,(第二主編)

15、現代語言學名著導讀,(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0月

16、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漢語辭彙語義學》,(第13屆辭彙語義學國際研討會(CLSW2012)論集),(主編)【德國】Springer出版社出版,2013,2月,EI檢索。

17、中國語文的現代化與國際化,(副主編),軍事科學出版社,2012,7月

參編

1、現代漢語,(衛星電視教師培訓(專科)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7月北京第1版

2、現代漢語問題解答,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年12月

3、文化語言學,湖北教育出版,1990年10月第1版

4、現代漢語(全一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5、規範漢語教程,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6月

6、現代漢語輔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

7、學生常用成語詞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8、現代漢語語法修辭專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9、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10、文化語言學(增訂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11、現代漢語語法修辭(增訂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月6月

論文 (含合作)

1、現代漢語賓語謂詞指稱性用法考察,《研究生學報》1982年10月第4期

2、一個特殊句的分析,《語文教學與研究》1983年7月第7期

3、關於多重複句的劃分,《語文教學與研究》1983年9月第9期

4、鍾祥方言的動態三格,《研究生學報》1983年10月第5-6期合刊

5、試論時種概念,《研究生學報》,1984年2月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 《邏輯》1984年第10期複印)

6、鍾祥方言本字考,《華中師院學報》,1984年10月第5期

7、同一語義指向的“動/趨來”,《研究生學報》1984年10月第4期,(又見《漢語補語研究資料》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

8、談“不了”,《華中師院學報》,1985年1月第1 期

9、語法層次和語義層次,《語言學通訊》,1985年總第2期

10、用“籠罩”造句要注意什麼?《讀與寫》,1985年第4期(署名更曉)

11、寫“到”還是寫“倒”? ,《讀與寫》1985年第4期(署名曉丁)

12、“類較”和“最……之一”,《語言學通訊》,1985年10月總第5期

13、探索新路的可喜開端——讀《語法研究與探索(一)(二)》,《語文導報》,1985年10月第10期

14、“赤膊”“蒜苗”及其他,《語文教學與研究》,1985年第12期(署名於更)

15、要注意區分不同的析句方法,《語文教學與研究》1986年第1期

16、隱蔽性施事定語,《語文研究》,1986年8月第4期

17、試論時種概念(B),《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86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邏輯》1986年第8期複印)【註:文章題目後面注“B”為同名文章的修改稿,為區別和顯示內容差異,用另一篇文章的序號表示,下同】

18、ü、ê的省寫與識別,(香港)《國語》,1987年(4月)第2期

19、關於建立語言學學,《語言學通訊》,1987年總第9期(署名曉更)

20、語法和語法學習,《荊楚語言學刊》,1987年第1期

21、語法學習語法研究和語法規範,《荊楚語言學刊》,1987年第1期

22、詞類、詞性和名詞,《荊楚語言學刊》,1987年第1期

23、動詞和形容詞,《荊楚語言學刊》,1987年第2期

24、數詞和量詞,《荊楚語言學刊》,1987年第2期

25、代詞和詞語的活用,《荊楚語言學刊》,1987年第2期

26、副詞介詞和連詞,《荊楚語言學刊》,1987年第3期

27、助詞獨用詞和詞的兼類,《荊楚語言學刊》,1987年第3期

28、語法研究的路子與方法,《荊楚語言學刊》,1987年第3期,(又見《漢語語法的事實發掘與理論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29、單句和句子成分,《荊楚語言學刊》,1987年第3期

30、短語和短語的結構類,《荊楚語言學刊》,1987年第3期

31、短語的功能類和短語成句,《荊楚語言學刊》,1987年第4期

32、短語充當句子成分,《荊楚語言學刊》,1987年第4期

33、特定句式,《荊楚語言學刊》,1987年第5期

34、句子的歧義現象,《荊楚語言學刊》,1987年第5期

35、複句和關係詞語,《荊楚語言學刊》,1987年第5期

36、複句的緊縮與擴展,《荊楚語言學刊》,1987年第6期

37、句群的特點與組造,《荊楚語言學刊》,1988年第1期

38、句末助詞,《荊楚語言學刊》,1988年第1期

39、句末標點,《荊楚語言學刊》,1988年第2期

40、《現代漢語》語法部分釋疑,《衛星電視教育》,1988年第1期

41、現代漢語語法複習答疑,《衛星電視教育》,1988年第2期

42、現代漢語語法答疑(一),《語文教學與研究,》1988年第2期

43、結構助詞“的”語法功能,《國語》,1988年第4期

44、現代漢語語法答疑(二),《語文教學與研究》,1988年第4期

45、試論V一V和VV的差異,《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5期

46、帶“吧”問句的特點,《國語》,1988年第5期

47、特指是非問,《學語文》,1988年第5期

48、現代漢語語法答疑(三),《語文教學與研究》,1988年第5期

49、現代漢語語法答疑(四),《語文教學與研究》,1988年第6期

50、漢語主語的類性質和類特徵,《語言學通訊》,1988年12月總第16期

(又見《語法求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蕭國政《現代漢語語法問題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51、“把”字句自足的內在機制,(1988年夏威夷大學第22屆國際漢藏語學術討論會論文),載《現代漢語語法問題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52、漢語法特點和漢民族心態,《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8月第4期

53、要注意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高師函授學刊》,1989年第1期

54、偷換概念造成的理論混亂,《語言學通訊》,1989年4月總第17-18期 (署名向朗)

55、一部求實開拓創新的高校教材(現代漢語),《社會科學探索》(第2集),雲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4月,(署名更曉)

56、青年一代語法工作者的大會師,《語法求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7月

57、語言學的社會理解,《語言學通訊》,1990年9月總第21-22期

58、現代漢語學習指要,《衛星電視教育》,1990年10月第5期

59、文化語言學的方法,《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1月第1期(《新華 文摘》摘目,人大複印資料複印,《高校文科文摘》《語言文字信息》摘要)

60、“直中取”與“曲中求”——談定勢效應的運用,《現代交際》,1991年第3期

61、現代漢語賓語謂詞指稱性用法考察(B),(張志公主編)《語文論集》(四),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年6月

62、右向傳遞句的延展和凝縮——關於“傳息語法”的思考,《語言學通訊》總第23-24期,1991年10月,(又見(邵敬敏、劉大偉主編)《九十年代的語法思考》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1月)

63、《標點符號用法講話》讀後,《中國語文》,1992年第3期

64、現代漢語非特指問簡答式的基本類型,《語言學通訊》,1992年總29-30期,(又見(邵敬敏主編)《語法研究與語法套用》,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

65、第7次現代漢語語法討論會在天津南開大學召開,《語言學通訊》,1992年總29-30期

66、語言產業在計算機套用領域悄悄誕生,《語言學通訊》,1992年總29-30期

67、語言學家邢福義,《統一戰線》,1992年第3期

68、反問句的特點和性質,《語文教學與研究》,1993年第4期

69、現代漢語非特指問簡答式的技巧選擇,《語言學通訊》,1993年12月第3-4期合刊(又見蕭國政《現代漢語語法問題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70、現代漢語非特指問對簡答式的類型選擇,《語言學通訊》,1993年7月1-2期合刊

71、毛澤東著作中是非性反問句的反意類型,《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5期

72、毛澤東著作中是非性反問句的反意形式,《中國語文》,1993年第6期

73、現漢語法研究的語料對象和語料提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複印資料複印)

74、把語言放在人的交際中來觀察和教學——開設“語言交際藝術”課的一些認識,《語言文字套用》,1994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複印資料複印)

75、現代漢語的是非式反問,(1993年8月北京香山第4屆世界漢語教學研討會上宣讀),收入蕭國政《現代漢語語法問題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76、世紀之交的語言文字套用研究之走勢,《語言文字套用》,1995年第4期

77、“句本位”“詞組本位”和“小句中樞”——漢語語法表述理論更迭的內在動力和歷史趨向,《世界漢語教學》,1995年第4期

78、“八五”期間的現代漢語研究,(許嘉璐等主編)《中國語言學現狀與展望》,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6年8月

79、武漢方言助詞“左”,《漢語方言體貌論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80、比擬構成要素的作用及其特點,《高等函授學報》,1996年第3期(署名易含思)

81、我國語言文字套用研究的開拓與進取——評《語言文字套用》五周年,《語言文字套用》 ,1996年第4期

82、借代與借喻的異同與連用,《語文教學與研究》,1996年第11期(署名易含思)

83、漢語確數詞的系統構成、使用特點和歷時演進,《武漢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語言文字學》1997年第11期複印

84、中國語法學走向成熟的奠基作——邢福義著《漢語語法學》,《江漢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85、大辯論可促進華語的學習,(新加坡)《聯合早報》1997年9月16日

86、狀位“形容詞+‘點’”的入位條件和語義取值,《中國語文》1998年第1期,(又見《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87、新加坡華語詞的詞形選擇、詞義選擇和詞用選擇,(新加坡)《聯合早報》1998年3月5日、6日連載;又載(澳門理工學院)《理工學報》,1998年第2期

88、腳下眼裡都是“山”,《 華中師大報》,1998年5月30日

89、足下眼裡都是“山”,《 中華讀書報》,1998年6月17日第1版(署名易含思)

90、學者眼裡要有山——記瓊籍學者邢福義,《海南聲屏報》,1998年7月4日第4版(署名易含思)

91、他山之石可以攻“語”——新加坡國策和新加坡華語,《華中師大報》,1998年9月14日

92、新加坡華語發展的歷史動因和華語形態透視,《語文建設》,1998年第12期

93、現代漢語的隱性語法範疇,《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94、文化對語法的影響,《黃岡師專學報》,1999年第2期

95、新加坡華語虛詞使用說異,《雙語雙方言(六)》,漢學出版社,1999年8月

96、新加坡華語詞的詞形、詞義和詞用選擇,《中國語文》,1999年第4期

97、“形容詞”+“點”的信息功能與語義取值,《世界漢語教學》, 1999年第4期

98、“‘這么’+形容詞+‘點兒’”格式及相關的句法語義問題,《語言研究》,2000年第1期

99、武漢方言“著”字與“著”字句,《方言》,2000年第1期

100、世紀之交的套用語言學學科定位,《漢語學報》,2000年第1期,(又見(於根元主編)《世紀之交的套用語言學》,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101、從社交常用語的使用看新加坡華族的語言選擇及其趨勢,《語言文字套用》,2000年第3期

102、談“‘這么’+形容詞+‘點兒’”格式,(中國語文叢書)《語法研究和探索(十)》,商務印書館,2000年9月

103、現代漢語句末“了”意義的析離,(陸儉明主編)《面臨新世紀挑戰的現代漢語語法研究》(’98現代漢語語法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104、邢福義先生評傳,《漢語學報》2001年第2期

105、 “動詞+了+數量+了”的動態結構及“了”的意義與功能,(日本)《現代中國語研究》創刊號第2期,日本朋友書店出版,2001年4月

106、“除”字句的表意類型與介詞“除”的語言功能,《HNC與語言學研究》,武漢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107、漢語信息結構與語法實體成活,《世界漢語教學》,2001年第4期

108、語法研究的兩種巨觀模式——上向研究與下向研究,《長江學術》第2輯(長江文藝出版,2002)

109、社會用語與社會脈象的語言文化透視,《華中理工大學報》,2002年第5期

110、The Floating of Negative Factors and the Recognition of Semantic Patterns of HUAIYI Sentences in Mandarin(否定因子漂移與“懷疑”句的語義類型識別),Language,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Colips Publications,2003年10月,ISSHP,ISTP(本文的中文本,見蕭國政《漢語語法的事實挖掘與理論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111、漢語合音詞的語音構成類型及語義語法問題,(首屆國際漢語方言語法學術研討會論集)《漢語方言語法研究和探索》,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112、漢語量詞“把”的意義、分類及用法—— 面向第二語言教學的認知解釋與功能研究,《江漢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又見《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

113、試論21世紀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內涵構成與發展選擇,《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新華文摘》2004(20)摘目。又見《21世紀的中國語言學(一)》,商務印書館,2004年5月)

114、關於現代漢語動詞重疊的幾個理論問題,《漢語·漢字·漢文化》,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9月

115、量詞“把”的類別及其用法,(《中國語文》編輯部編)《慶祝〈中國語文〉創刊50周年學術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

116、詞義性質與“X了”中“了”的詞義,《Recent Advancement In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第5屆國際漢語辭彙語義會議論集), Published by COLIPS Publication,2004(又見蕭國政《漢語語法的事實發掘與理論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17、“有+NP”格式的意義類型分析,《2005中文電腦國際會議論文集》,Published by COLIPS Publication

118、漢語偏正名詞短語的層次構造與語言理解,《2005中文電腦國際會議論文集》,Published by COLIPS Publication

119、言語理解與言語的構成,《言語與言語學研究》,崇文書局,2005年8月

120、漢語成分共用現象的語法性質與相關理論,《長江學術》2006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第7期複印)

121、國小語文教材詞語注音的一致性問題,《語文建設》2006年第6期

122、國小語文教材詞語注音的規範性問題,《語文建設》2006年第7期

123、從戰略上保證漢語健康發展——對三套國小語文改革實驗教材的調查思考,《光明日報》,2006年10月11日

124、Document Re-ranking Using Cluster Validation and Label Propagation, ACM CIKM 2006 ,(運用聚合確認和標記傳播的文本重列),EI

125、信息處理的漢語語義資源建設現狀分析與前景展望,《長江學術》,2007年第2期

126、動詞“打”本義的結構描寫及其同義詞群建構,《中文計算技術與語言問題研究》,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

127、Construcing Verb Synsets for Language Reasoning Based on Synst-Allolexeme Theory,[A]. Recent Advance of Chinese Computing Technologies, Coplis Publications, Singapore (一種人機共享的辭彙語義理論:“詞群-詞位變體”理論),ISTP

128、Word Sense Learning based Feature Selection and MDL Principle, Journal of Language Resources and Evaluation.(基於特徵選擇和MDL原則的詞義學習),SCI

129、發掘和構建民本文化價值觀 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武漢大學、湖北省文化廳、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編)《’2007湖北發展論壇:湖北和諧文化建設》,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130、Semantic Composition and Formal Representation of Synonym Set (同義詞集的語義構成與形式化表達),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Language Proceesing 2008 (IALP 2008), Chiang Mai , Thailand,ISTP

131、概念基元空間的下沉及與語義結構的語言對接,《HNC與語言研究》(第4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132、手持嵌入式系統套用中的自然語言處理關鍵技術,《長江學術》,2009年第2期

133、面向自然語言處理的人機語義研究,《HNC與語言研究》(第4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134、“語法三個世界”研究及修辭關聯,《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135、從概念基元空間到語義基元空間的映射——HNC聯想脈絡與辭彙語義結構表述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

136、避免“抄襲”的正面教育與措施,《科學時報》,2011年6月10日第1版

137、Ontology的類型及漢語詞網的Ontology結構,《長江學術》,2011年第2期

138、Ontology類型及漢語詞義的人機共享研究,中國語文的現代化與國際化,軍事科學出版社,2012.07(合作)

139、繼承優良傳統,爭取更大光榮——促進中國語文的現代化和國際化

140、智慧型性新一代語義網模型:語言科學與計算機科學的深度聯姻,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09.05

141、The Text Deduction and Model Realization of the Lexical Meanings in Dictionaries Based on “Synset-Lexeme Anamorphosis” and “Basic Semantic Elements and Their Structures”,In Proceedings of CLSW 2012,LNAI,Springer,2012,EI(合作)

142、The Insights of Primitive-Primitive Structure into ELT through Task and Activity,In Proceedings of CLSW 2012,LNAI,Springer,2012,EI(合作)

作序

1、序(武誠主編)《語文知識點學習與運用》(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3年2月)

2、序(傅炳民、汪欣著)《說寫辨賞學語文》(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3、序(言蘭著)《醴陵(板杉)方言研究》(西安地圖出版社,2007年11月)

4、序(李春玲著)《現代漢語離合詞及其離合槽研究》(遼寧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

5、序(程樂樂著)《現代漢語索取雙賓句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6、序(於鵬著)《韓國留學生閱讀漢語文本的眼動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

7、序(胡憚著)《概念變體及其形式化描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4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