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脫姮

蔡脫姮(1898.7.12—1988.11.25),乳名淑儀,字振邦,江西瑞州府新昌縣(今宜春市宜豐縣)人,是同盟會江西支部主盟人蔡突靈的長女。她13歲參加辛亥革命,隨江西民軍北伐援鄂。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蔡脫姮(1898.7.12—1988.11.25),乳名淑儀,字振邦,江西瑞州府新昌縣(今宜春市宜豐縣)人,是同盟會江西支部主盟人蔡突靈的長女。她13歲參加辛亥革命,隨江西民軍北伐援鄂。

人物生平

蔡脫姮歲半喪母,父親出外求學,將乳名淑儀的她交給祖父母撫養,並改名脫姮,表字振邦,意思是脫掉女子氣,像兒子一樣養,長大以後成為振興中華的有用之才,實現民主共和的理想。蔡脫姮從小沒有裹腳,由她的祖母劉大慈撫養成人。劉大慈是永豐狀元劉繹的孫女,知書達禮,持家有方,樂善好施,思想解放,不僅支持兒女從事反清革命,還親自參加我群社、易知社、同盟會和共進會的革命活動。1904年,蔡突靈等我群社員在宜豐創辦我群學校,6歲的蔡脫姮入校就讀。1905年,蔡突靈和易知社員在南昌創辦義務女校,劉大慈任義務女校舍監,帶蔡脫姮到義務女校讀書。1906年,蔡突靈在南昌鴨子塘設立同盟會江西支部並擔任主盟人,被孫中山委任為贛軍副都督,組織江西的同盟會員和洪江會黨參加了萍瀏醴起義。由於蔡突靈大部分時間在外地從事反清革命活動,以教書和音樂傳習為名宣傳革命思想和發展同盟會組織,劉大慈成了同盟會江西支部的實際主持人。每當同盟會員開會或盟誓時,她就帶著蔡脫姮守在門外,對別人說這是女校宿舍,男人莫入。

辛亥革命時,劉大慈變賣家產支持五個兒子組建革命軍,光復了贛西十餘縣,建立了袁瑞臨三路都督府。當漢口和漢陽失守,武昌岌岌可危,南京激戰正酣時,劉大慈支持兒子們和女婿率部北伐,率領江西民軍奔赴鄂皖蘇寧前線。她對剛過13歲的孫女蔡脫姮說:“我們全家精忠報國的時候到了!”唱著岳飛的《滿江紅》鼓勵蔡脫姮投筆從戎,像父親和叔父一樣上前線。1911年11月,蔡脫姮和南昌義務女校幾個要好的女同學一起參加了江西援鄂民軍的女子救護隊,奔赴陽邏和漢口前線,冒著槍林彈雨救護革命軍傷員,還隨從日本回國支援武昌起義的姑母蔡蕙(共進會長鄧文翬之妻)在九江紅十字會做過護士。鄧文翬和蔡氏兄弟率江西北伐軍到南京後,蔡蕙也去了南京,蔡脫姮仍留在女子救護隊。直到1912年過年後,南北和談成功,雙方停戰,蔡突靈率部分北伐軍回到九江,又以潯軍總代表身份到漢口迎奉李烈鈞督贛,江西援鄂民軍從湖北撤回,蔡脫姮才同女子救護隊一起回到南昌。

蔡脫姮的三個親叔叔蔡銳霆、蔡康國、蔡怒飛和大弟弟蔡炳閭,都為了跟隨孫中山從事民主革命,推翻清朝和袁世凱等軍閥的反動統治,建立民主和富強的國家而犧牲;六旬祖父被袁世凱抓去判刑10年,家產也被查抄一空。蔡突靈在廣東任護法參議員時,孫中山手書“一門義烈”贈之,褒揚蔡家為民主革命所做的貢獻。

為了民主革命,蔡脫姮的親人貢獻了自己的生命和財產,劉大慈和蔡突靈,以及蔡脫姮守寡的嬸嬸和弟媳,連房產都沒有,借住在親戚的房子裡直到去世。蔡脫姮深受他們的影響,從不仰慕金錢和富貴,更不追求權勢和地位。她從南昌義務女校畢業後,拒絕了國會議員和富家公子的求婚,又到上海求學,在上海美專圖音科首屆高級師範班畢業後,通過自由戀愛,與美專教師、第一個江西籍油畫家褚昌言結婚,回到南昌營結“愛廬”,生育了10個子女。她堅持不做官,不入任何黨派,拒當校長、縣長和國大代表,從事音樂美術教育近30年,培育桃李萬千,被譽為“江西樂教三老之一”。她說做官靠薪金養不起10個子女,貪污受賄則對不起老百姓,寧願多到幾個學校教書,靠自己的薪金養家餬口。她曾經同時在10多所大、中專學校和中學任教,每周上30多節課(每月收入近300元),彈鋼琴彈得手指抽筋,拉小提琴累得手都抬不起來。抗日戰爭時期,她一人帶8個未成年的子女逃難(丈夫帶兩個大兒子隨所任教的大學逃難),因“難民米”不夠吃而找當時的教育部長陳果夫“上訪”。陳果夫讚揚她:“巾幗英雄!有你這樣的婦女,中國絕不會亡,抗戰一定能勝利!” 陳果夫又說:“每個教職員每月發一擔難民米是國府的政策,我無權改變。但是,儘管國難當頭,也不能餓壞孩子!對你的實際困難,我只能個人饋贈3000元,表示一份心意,請你給孩子們買些點心充飢。”陪同接訪的官員見陳果夫如此,也掏出口袋裡的錢,並且對蔡脫姮說:“蔡老師:以後你家中沒有米吃,不用找部長,拿米袋子到我家米缸里來量米就是。”蔡脫姮及其子女,因此度過了難關。

蔡脫姮和丈夫褚昌言婚後,用兩年的工資(10000多元),在南昌上營坊建了一幢3層樓房,建築面積40多方丈(約400多平方米),連同20方丈的花園,取名“愛廬”;10個子女的名字分別叫做愛美兒、愛善兒、愛真兒……;孩子和房子的名字均寓意為他們夫婦愛情的結晶和成果。蔡脫姮結婚時,蔡突靈沒有錢給女兒辦嫁妝,其結拜兄弟李烈均和李明揚將軍(時任駐廣東的贛軍總司令,與周恩來等共產黨人是朋友)送了進口的鋼琴和小提琴做賀禮,給蔡脫姮從事音樂教育以極大幫助。後來小提琴給了愛好音樂的學生盛文龍(後改名盛雪,是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國的父親),鋼琴於1937年8月和“愛廬”一起被日寇飛機所投的炸彈炸毀。抗戰勝利後,蔡脫姮回到南昌,經過幾年努力,才在原址重建了一棟100多平方米的樓房。

蔡脫姮不僅自己堅持,並且教導兒孫不問政治,不入官場,不事權貴。但她父親是同盟會元老,叔父是著名反袁烈士,結拜的姐姐是共產黨烈士,弟弟是國民革命軍將軍(又是解放軍上將的結拜兄弟),表弟是新四軍團長(在抗戰被國民黨殺害),長子和三子在建國前參加解放軍,次子隨國民黨去了台灣。在文化大革命時,雖然她無黨無派,歷史清白,階級成份是教師,姓名一直列在“革命民眾”的紅榜上,但在城市裡的“地富反壞右資黑”被清除之後,她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衝擊。70多歲的蔡脫姮,被迫將自己的房屋獻給國家,還要打掃公共廁所,管理社區自來水,後來又以“疏散城市人口”為由下放至安義縣城。蔡脫姮在身處逆境時毫不氣餒,她坦然面對跌宕的人生,把被強迫勞動當作是鍛鍊身體。她說世界就是不公平的,沒有不平不成世界。她還說在袁世凱死後,18歲的自己隨恢復國會參議員職務的父親到故宮參觀,走進金鑾殿(太和殿),見到有人對皇帝坐的龍椅磕頭,自己卻覺得好笑,就跑到龍椅上坐下,得到了一片“公主上殿……”、“女王上殿……”的歡呼聲和掌聲。可能因為自己福薄命輕,坐不得皇帝的龍椅,當時就覺得龍椅靠背中間往前頂,硬梆梆地硌得腰難受;以後一輩子為生活奔波,勞碌一生,吃盡了苦。

1981年,南昌市落實私房政策,將辛亥革命老人蔡脫姮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獻給國家的房屋歸還,蔡脫姮又回到南昌上營坊居住。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徵集有關辛亥革命的歷史資料,親身參加過辛亥革命的的蔡脫姮當時已經85歲高齡,不辭辛苦夜以繼日地回憶往事,寫出了《民主革命時期的蔡氏兄妹》,為研究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的歷史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蔡脫姮生前最大的願望,就是兩岸早日實現三通,與在台灣的兒孫團圓。她始終認為:國共兩黨曾經是患難與共的兄弟,將來也會拋棄前嫌,為實現祖國統一再次攜手。

蔡脫姮的子女,有的從事教育、醫療工作,有的搞科研,有的在企業負責技術工作,雖然有幾個“離休幹部”,但沒有一人當官。

藝術風采

蔡脫姮雖然不以繪畫聞名,但她畢竟是科班出身,有紮實的繪畫功底。1929年4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在上海舉辦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時,蔡脫姮的人體畫獲選參展。她和參加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的20多名女畫家一起,向國人和世界展現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第一代女畫家的藝術風采。她們的姓名,永遠載入了現代中國美術史冊。蔡脫姮的先生褚昌言(號宇塵),在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時也有章江落日、廬山飛瀑、小九華山等四幅風景油畫作品參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