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升熙

蔡升熙

蔡升熙,男,出生於1906年,湖南醴陵,畢業於黃埔軍校。

民軍隊早期將領—蔡昇熙民軍隊早期將領—蔡昇熙

個人資料

姓 名:蔡升熙 
性 別:男
民 族:漢族
籍 貫:湖南醴陵
出生年月:1906年
犧牲日期:1932年10月08日
簡 介:
蔡升熙(蔡申熙),字旭初,湖南省醴陵縣人。1924年春入廣州講武學校,後轉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黃埔軍校期間,先後參加平定廣州商團叛亂、軍閥陳炯明叛亂、軍閥楊希閔叛亂的戰鬥,表現出突出的軍事才能,晉升為營長、團長。
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任第二十四師參謀長。後參加廣州起義,起義失敗轉戰各地,先後擔任中共江西省委軍委書記、吉安東固地區游擊隊第一路總指揮、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書記。他是紅十五軍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擔任軍長,帶領所部北上鄂豫皖邊區與紅一軍合併組建紅四軍,相繼擔任第十師師長、鄂豫皖軍委副主席、彭楊軍政學校校長、率二十五軍軍長等職。1932年10月,在湖北紅安縣河口鎮戰鬥中身負重傷,仍然躺在擔架上指揮作戰,最後犧牲在戰場上,年僅二十六歲。

人物概述

蔡申熙,原名蔡升熙,1906年生,湖南醴陵人。1920年入縣立中學讀書,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1924年春入孫中山的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軍政部陸軍講武學校,後轉入黃埔軍校第1期學習。同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留校教導團工作。曾參加平定廣州商團叛亂和討伐軍閥陳炯明的兩次東征。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先後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營長、第20軍團長。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後任起義軍第11軍第24師參謀長,南下途中參加了會昌、三河壩等戰鬥。起義軍在廣東潮汕地區失利後,他轉赴廣州。同年12月參加廣州起義,任廣州市公安局局長。後到上海,在中共中央軍事部工作。1928年起任中共江西省委軍委書記、吉安東固地區游擊隊第1路總指揮。曾率部攻克峽江縣城,配合湘贛邊區的革命武裝鬥爭。
1930年初,蔡申熙任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書記,不久被派赴鄂東南陽新、大冶和蘄(春)黃(梅)廣(濟)地區領導遊擊鬥爭。他來到陽新後,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集中當地分散游擊的武裝力量,於同年10月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任軍長。紅15軍組建後,蔡申熙率部東進皖西,攻克太湖縣城,後經英山、羅田等地,於12月到達鄂豫皖蘇區,參加第一次反“圍剿”。1931年1月紅15軍與紅1軍合編為第4軍後,任第10師師長、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員兼軍委副主席,率部參加磨角樓、新集、雙橋鎮等戰鬥。他指揮機智,作戰勇敢,身先士卒,在一次戰鬥中右臂被敵機槍子彈擊中,負傷致殘。同年5月,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蔡申熙為分局委員,並任彭楊軍事政治學校校長。他言傳身教,貫徹教育訓練與實戰要求相結合的教學方針,主持辦學4期,為鄂豫皖蘇區培養了大批軍政幹部。
1932年7月,當國民黨軍對鄂豫皖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時,蔡申熙臨危受命,出任紅25軍軍長。從8月下旬到9月中旬,他指揮部隊和皖西地方武裝,在南起英山、北到庥埠的廣闊地域內,與各路進犯的國民黨軍不斷展開激戰,予敵以重大殺傷。9月中旬,紅四方面軍總部率4個主力師向皖西轉移,在金家寨與紅25軍會師。在鄂豫皖中央分局召開的燕子河會議上,蔡申熙冷靜地分析了形勢,主張以主力西出英山、隨縣、棗陽一帶,將國民黨軍引出蘇區尋機殲滅,然後再回師收復失地。得到與會人員的一致贊同。9月底,紅四方面軍主力由燕子河出發西進,蔡申熙率紅25軍殿後掩護。10月8日,紅軍主力在黃安(今紅安)河口鎮地區,與國民黨軍兩個師遭遇,發生激戰。9日,國民黨軍增加兵力後繼續進攻。蔡申熙指揮部隊頑強抗擊敵人,不幸腹部中彈。他捂住傷口,咬緊牙關,躺在擔架上堅持指揮戰鬥,直至壯烈犧牲,年僅26歲。

人物生平

蔡升熙,出生於一戶貧苦農民家庭。8歲啟蒙。因聰明好學,2年即學完初小4年的學業。後由蔡氏宗祠資助,考入醴陵縣立中學。1923年與左權宋時輪等在學校組織“社會問題研究社”,並編印《前進》周刊,以探討和宣傳進步思想。1924年先後考入廣州講武學堂和黃埔軍校第一期。同年秋,在黃埔軍校加入中國共產黨。曾隨軍校教導團參加第一、第二次東征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等戰鬥。1925年7月,出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營長。北伐戰爭中,調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二師任營長,參加過汀泗橋、賀勝橋等戰役。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曾根據黨的指示返回湖南、衡陽開展武裝鬥爭。不久,奉命到武漢賀龍部的第二十軍第二師任團長。同年8月1日,隨部參加南昌起義。隨起義軍南下途中,調任十一軍二十四師任參謀長。9月底,部隊在揭陽湯坑嚴重受挫後,率少數幾人突出重圍,輾轉來到廣州,由葉劍英安排到新編的警衛團,從事廣州起義的準備工作。廣州起義失敗後,幾經周折才在上海找到黨中央機關,並被安排到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工作。1928年,調任中共江西省委軍委書記。1929年秋,為配合紅四軍開闢贛南閩西根據地,與趙酷吾等成功地策動羅炳輝部起義。不久,奉調去東固革命根據地,任游擊隊第一路總指揮,統一指揮江西地方紅軍第二、三、四團。同年11月,為配合湘贛邊反“圍剿”鬥爭,率部東渡贛江,出敵不意地攻克國民黨軍隊供應基地 峽江縣城。1930年6月,調武漢任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書記,奔赴鄂東南領導武裝鬥爭,參與指揮攻打宿松、廣濟、英山等戰鬥。同年10月,在黃梅縣田鎮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並任軍長。接著,率部戰黃梅、克太湖,然後,於同年11月,揮師北上,到達皖西根據地。月底在黃麻地區與中共鄂豫皖特委取得聯繫後,立即率部投入鄂豫皖第一次反“圍剿”戰鬥。
1931年1月率部在商城南部與紅一軍合編為鄂豫皖之紅四軍後,被任命為第十師師長,同年2月被選為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員兼軍委副主席。曾率部攻打麻城磨角樓據點,殲敵一個營。在光山縣新集圍攻敵據點時,還曾採用坑道作業炸開城堡缺口,全殲守敵千餘人,以智勇雙全聞名全軍。3月,在消滅國民黨第三十四師的戰役中,右臂和左腿被敵機槍同時射中,右臂因傷勢過重而致殘。5月至6月,先後擔任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員、鄂豫皖軍事委員會參謀長、彭楊軍政幹部學校校長、鄂豫皖中央分局監察委員會主席等職。曾堅決抵制張國燾“左”傾“肅反”政策。
1932年7月,在皖西紅二十五軍遭到數倍國民黨軍的進攻,在損失過半的危急關頭,奉命接任二十五軍軍長。重整隊伍後立即投入第四次反“圍剿”戰鬥。從8月下旬到9月中旬,指揮紅二十五軍和皖西地方革命武裝,從南起山北到麻埠的戰線上,同進犯的國民黨軍展開激戰,予敵重創,一直堅持到與紅四軍會合。其間,還與徐向前一起堅決反對張國燾的冒險主義軍事指導思想。9月底,率紅二十五軍擔負起掩護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的任務。10月8日,在黃安縣河口鎮地區遭國民黨軍第一師、第二師、第八十八師包圍。為擊退敵人的反覆圍攻,在率全軍與敵激戰兩晝夜後,又率一小分隊堅守陣地,以掩護三面受敵的主力轉移。激戰中,不幸小腹中彈,血流不止,仍躺在擔架上堅持指揮戰鬥。最後終因流血過多而犧牲。1989年被中央軍委授予軍事家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