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誕節

蓮誕節

蓮誕節,又名荷花生日、蓮花生日、觀蓮日。是個地方性節日,專以觀賞荷花,進行與荷花有關的遊藝娛樂為節日內容,至今尚有影響。

蓮誕節蓮誕節
蓮誕節—芙蓉生辰醉花汀。蓮誕節,又名荷花生日、蓮花生日、觀蓮日。是個地方性節日,專以觀賞荷花,進行與荷花有關的遊藝娛樂為節日內容,至今尚有影響。這個節日,在江南水鄉一帶蓮花盛開的地方尤為盛行。人們在這個節日中,賞蓮、栽蓮,吟詠遊戲,流連忘返,盡情飽覽蓮的秀色。節日的主題,不外是愛蓮、贊蓮之高潔;借蓮抒發美好的愛情、友誼等。

起源

蓮誕節,又名荷花生日、蓮花生日、觀蓮日。是個地方性節日,專以觀賞荷花,進行與荷花有關的遊藝娛樂為節日內容,至今尚有影響。中國的傳統名花中,如牡丹穀雨

蓮誕節
時觀賞,菊花於重陽觀賞,竹於竹醉日觀賞(五月十三日或八月八日)。蓮花於六月間盛開,最為美麗,因而人們定六月某日為蓮花生日,進行觀賞遊藝活動(在山東定在六月六日,而在江蘇定為六月二十四日)。這個節日,在江南水鄉一帶蓮花盛開的地方尤為盛行。
觀蓮節起源很早。在明人張岱《陶庵夢憶》卷一里,記錄蘇州人過荷花生日的熱鬧景象:“六月二十四日,偶至蘇州,見士女傾城而出,畢集於身門外之荷花宕。……舟揖之勝以擠,鼓吹之勝以集,男女之勝以涸,敲暑嶂爍,靡沸終日而已。荷花宕經歲無人跡,是日,士女以鞋鞍不至為恥。”《清嘉錄·荷花盪》也記:“(六月二十四日)是日,又為荷花生日。舊俗,畫舫簫鼓,竟於菏門外荷花盪,觀荷納涼。”後世相沿成節,劃畫舫入荷盪,納涼飲宴,十分歡樂。

發展與詩詞

蓮花,又稱荷、芙蓉、芙菜、藕花等,位列中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中,屬於較重要的花卉種類。我國是蓮花的原生地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已出現了炭化的蓮一子化石,說明當時利用蓮子作食物。周代,藉作蔬菜已很普遍了。《詩經·山有扶蘇》:“山有扶蘇,曝(xi,低濕的地方;新開墾的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這詩句是寫澤地邊荷花盛處,女子與情人相會失約之嘆。《楚辭》中,《離騷》有句:“制黃(ji,古書上指菱)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少司命》寫:“荷衣兮蕙帶,

蓮誕節荷花三娘子
倏而來兮忽而逝。”《湘夫人》寫:“築室兮水中,茸之兮荷蓋。”《離騷》之句,喻的是詩人屈原的高潔,後兩節句子則也皆與情侶相會有關。
漢代後寫蓮花之詩更多。如著名的民歌“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是一首題名為《江南》的古歌辭。余冠英先生在《樂府詩選》中認為,蓮為雙關隱語,影射“憐”字,即愛字。採蓮暗指尋找愛人。魚則用來代指情侶,此詩是寫情侶遊戲、相愛之作。又《西洲曲》 中亦有“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等句子。至三國曹植《芙蓉賦》:“……於是狡(jid。,狡猾)童媛女,相與同游,摧素手於羅袖,接紅葩於流。”在唐詩宋詞中,以蓮、蓮子、採蓮等為題材,寫男女之情愛者也很多見。而以蓮喻高潔者,則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蘇東坡等無法計數。各種詠蓮名句,如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楊萬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范成大“凌波仙子靜中芳,也帶酣紅學醉妝”等無數膾炙人口的詩。明清後,出現了八仙之中的何仙姑,是一位手持荷花的女仙;《聊齋志異》中有《荷花三娘子》,寫一位美麗的女子,與男主人公於荷盪中相遇。又《晚霞》中寫男女主人公在荷花蔭里相歡愛。總之,與荷有關的詩文、故事極多。

文化內涵

縱觀中國蓮花文化,可以明顯地發現,蓮花的文化內涵,基本是取民間的以蓮花為情愛、相連合的象徵含義;又取文人以蓮花為高尚、純潔的含義(還有佛教與傳統的道教均視蓮花為神聖的花)。其中,以蓮花為情愛象徵,是源

蓮誕節愛蓮說
於古代男女情侶,自由地在水濱相會之俗。(如同桑林之會一般。後世青海某地六月六日有蓮花會,男女可以自由相戀,即其遺風)漢代後,男女之間的這種自由沒有了,《詩經》、《楚辭》中的直接描寫男女相愛之詩境便變成了唐詩宋詞以及以後的詩詞中隱約寫及採蓮、懷念戀人之境界。(同時在民間也保存了一些隱約的影子。如甘肅一帶的剪紙“蓮生娃娃”,描繪胖娃娃坐於蓮花之中;如廣西一帶的元宵送燈求子,燈是白蓮花與魚形。均以蓮花象徵生殖、生育。)以蓮花為高潔象徵,是經屈原及歷代文人不斷吟詠,發展起來的,因為荷“出淤泥而不染,灌(zhu6,洗)清漣而不妖”(宋周敦頤《愛蓮說》之句)。

蓮誕節,正是在這深厚的中國蓮花文化的土壤中發展起來的。人們在這個節日中,賞蓮、栽蓮,吟詠遊戲,流連忘返,盡情飽覽蓮的秀色。節日的主題,不外是愛蓮、贊蓮之高潔;借蓮抒發美好的愛情、友誼等。

各種習俗

在蓮誕節,有許多習俗。除上述的乘船賞荷、納涼外,還有乘船採蓮之俗。女人們喜歡乘坐小船,劃往荷花叢中,採摘蓮花回來插瓶。如清代畫家陳枚的《月曼清游冊》組畫中,“六月”這一幅畫畫的就是女人們撐船採蓮歸來,船上瓶中插滿了荷花的情景。

插荷於瓶,也是很古老的習俗。在南北朝時期的《南史·晉安王·子憊傳》中有記載:“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嬰盛水,浸其莖,欲華不萎。”宋代歐陽修、陸游等文士均採摘荷花於居室中以祛暑。楊萬里有詩:“紅白蓮花共玉瓶,紅蓮韻絕白蓮清。不是空齋無秋暑,暑被香銷斷不生。”因此,後世插荷於瓶的習俗十分流行。

放荷燈,也是一種節俗。江蘇一些地區,在荷花生日時,以彩紙作燈,燃之放入水中花旁,以示慶祝之意。

蓮誕節嘉興南湖
至於文人雅士,則喜歡吟詠荷花詩詞,寫畫荷花並飲荷酒,吃荷花食品等,作賞荷宴。

在浙江省嘉興南湖水面,過去還有別開生面的搶荷花船比賽,於蓮誕日舉行。在荷花水面上放兩條或更多的船,用長繩相背而系,雙方再向相反的方向划船。在每一方前50米處各置一叢荷花,或各由美麗女子妝成荷花仙子立於那裡。哪一邊把船劃到荷花處或荷花仙子處,就是勝者,可將荷花帶走。比賽時,兩邊船呈拉鋸狀態,時東時西,十分熱鬧,常要很久才能決出勝負。

另外,在北京什剎海,有荷花市場,是從民國5年(1916年)後開設的(1989年又重新開辦),節期以端午至中元。市場面對水中芙蓉花叢,揚柳垂絲,設下茶棚及各類小吃、玩具、書畫攤、雜技棚,曲藝場之類,遊人賞玩荷花之

蓮誕節什剎海
余,又可遊樂於市場中,亦為一大樂事。

蓮花除可觀賞,又可製作種種食品,供人們品嘗、祛暑。人們在賞花之餘,都要品嘗這許多美食,如蓮子可以用作甜點心,潤甜香清。蓮子,除可作羹、作湯外,還可作蓮子粉、拔絲蓮子、蓮子粥等。宋代有蓮子飯,日幼做玉井飯,取“太華峰頭玉井蓮”之意今天“八寶蓮子粥”也還是常吃的食品。另外有藕,既可作水果生吃,也是最常吃的菜品之一,還可以作江米藕甜食,也即由宋代《武林舊事》中記載的“生熟灌藕”、“二色灌香藕”發展而來,還有“藕鮮(zh動”,是用米粉加鹽及其他作料拌制的藕菜,《武林舊事》中有記載。至於炒藕片、骨頭燉藕湯、涼伴藕絲等均是常吃的菜。涼糖雪藕,常作宴會上的甜菜。至於藕粉,則是以藕搗碎,用沸水調食,是藕之精華所在,具有生津健胃之功能。

蓮花瓣亦可食,可油炸吃。宋代名菜“雪霞撰”一味,則是將新荷花瓣在沸水中燁(ch如,把蔬菜放在開水裡略微一煮,就拿出來)一下,與嫩豆腐食用,紅白交錯,極為美味。又有“蓬糕”,以清香的白蓮花煮搗成泥,摻入米粉和白糖蒸成。蓮花還可製成清香的蓮花酒,以白蓮浸汁,放入瓷器,加藥料製成。明朝梁綱《荷花酒》詩:“共君曾到美人家,池有涼亭荷有花。折取碧筒一以酌,爭如天上醉流霞。”蓮花酒,在宋代已出現,蘇東坡有詩:“請君多釀蓮花酒,準擬王喬下履鬼。”宋人《叩頭錄》也記有“房壽六月持蓮花,制碧芳酒。”到了明代,高鐮《遵生八箋》中還記有將蓮花、白面、綠豆、糯米磨成末與川椒造酒之法

蓮誕節《陶庵夢憶》
以蓮葉造酒,也是很有名的。明末《烏程縣誌》:“湖人好飲白酒,暑月開蹲,熟,或入竹葉,或荷葉,芳烈而清,名碧香清。”在明代,還有以荷葉水露煮飲酒的荷露酒,明張岱《陶庵夢憶》卷七:“新雨過,收葉上荷珠煮酒,香撲烈。”又有荷葉杯,是以荷葉作酒杯。三國時有人於三伏天避暑,取大蓮葉置硯格上盛酒,刺葉與柄通,屈莖如象鼻,互相吸飲,又叫碧筒杯。蘇軾仿其制,寫詩讚曰:“碧碗既作象鼻彎,白酒猶帶荷心苦。”此外還有荷葉入撰,如唐柳宗元詩:“綠荷包飯趁墟人。”《武林舊事》記:“荷包鏇鮮”及荷葉餅等。今閩廣常食的還有荷包飯,又有荷葉包雞、荷葉蒸蜂蛹、粉蒸肉等。

又有荷花茶。清沈復《浮生六記》卷二:“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

如今,濟南等市選蓮花為市花,每年舉辦盛大的荷展,掛荷花燈,擺缸蓮於道路旁,舉辦蓮花書法繪畫展等,正是對古蓮誕節的繼承。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