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保寨恐龍足跡群

蓮花保寨恐龍足跡群

來自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訊息稱,中國科學家在重慶市綦江縣夾關組地層發現了我國西南地區白堊紀中期最大規模的恐龍足跡群,300多個足跡分布在140平方米的範圍內,這批恐龍足跡隸屬於甲龍類、鳥腳類和獸腳類三大類,其中的甲龍類足跡為中國首次發現。

簡介

綦江蓮花保寨絕壁上發現大量恐龍腳印江蓮花保寨絕壁上發現大量恐龍腳印
中美科學考察隊日前在對位於重慶市綦江縣境內的蓮花保寨恐龍足跡群進一步考察時,發現了一批罕見立體恐龍足跡。專家認為,這些立體恐龍足跡的發現對於研究恐龍的行走方式有重要的參考作用。目前,足跡學者正在進一步研究中。
蓮花保寨恐龍足跡群是目前西南地區白堊紀最大規模的恐龍足跡群,發現於2003年,140平方米的範圍內分布有300多個恐龍足跡,隸屬於甲龍類、鳥腳類和獸腳類三大類,保存有凹型和凸型兩種足跡

發現

化石的發現地點化石的發現地點
專家在對蓮花保寨恐龍足跡群進一步考察時,意外地發現其中一些保存完好的凸型恐龍足跡,足跡有三趾,後部有丘狀的跖骨印痕,每個趾前端有蹄狀爪痕,高達半米,大大超過了以往常見的幾厘米的足跡高度。經專家研究,認定這批恐龍足跡為立體恐龍足跡,是一種大型鴨嘴龍恐龍足跡。
科考隊專家邢立達解釋說:“此次發現立體恐龍足跡的地方,當時可能存在一個軟泥坑,當鴨嘴龍行走至此時,踩入坑中,後來,足跡大坑被沉積物充填,形成了一個鑄模。當後人開採時,恰好暴露到足跡的邊緣,才得以一見這個非常有趣的足跡。”他說:“我們甚至可以看到鴨嘴龍腳趾在瞬間的變化,從諸趾張開到緊張收攏的經過。”

作用

據專家介紹,恐龍足跡具有骨骼化石無法替代的作用,化石保存的僅是恐龍死後那些支離破碎的信息,但足跡保存的卻是恐龍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彩一瞬。恐龍足跡不僅能反映恐龍本身的生活習性、行為方式,還能解釋恐龍與其生活環境的關係。專家說,立體恐龍足跡更為罕見,對於研究鴨嘴龍的行走方式有很重要的參考作用。

大規模恐龍足跡群被發現

專家在給足跡翻模專家在給足跡翻模

化石的研究者,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邢立達等人在今天出版的《地質學報》雜誌11期上撰文描述了這批珍貴的標本。
恐龍足跡具有骨骼化石無法替代的作用,化石保存的僅是恐龍死後那些支離破碎的信息,但足跡保存的卻是恐龍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彩一瞬。恐龍足跡不僅能反映恐龍本身的生活習性、行為方式,還能解釋恐龍與其生活環境的關係,這些都是古生物學家夢寐以求的寶貴信息。
邢立達等人將綦江恐龍足跡群中的甲龍類足跡命名為中國綦江足跡(Qijiangpussinensis),為新屬新種。甲龍俗稱“坦克龍”,是一類非常著名且有趣的恐龍,它的頭大而扁,牙齒特別小,身體寬扁,四肢較短,像一台割草機那般覓食植物嫩綠的枝葉。與甲龍同時期的天敵包括特暴龍和霸王龍,為了保護自己,甲龍進化出幾乎足以包裹頭部和身體背面的甲冑,身側長有骨棘,尾巴末端上有骨錘,這都是對付大型肉食龍的殺手鐧。在全球範圍內,甲龍足跡較為稀少,長時間以來被混淆成劍龍、角龍類足跡。它們的化石多發現於歐洲、北美,亞洲僅在塔吉克斯坦與蒙古有發現。
此次甲龍類足跡在中國的首次發現,為西南地區發現甲龍化石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同時對甲龍地理分布的重新評估也有重要作用。
與甲龍類足跡同時發現的鴨嘴龍類恐龍留下的卡利爾足跡。鴨嘴龍類為一類較大型的植食性恐龍,最長可達15米,其吻部由於前上頜骨和前齒骨的延伸和橫向擴展,構成了寬闊的鴨狀
吻端,因此得名。卡利爾足跡最初發現於巴西,此後在美國諸州、韓國與日本都有發現,是一類著名的足跡。綦江發現的卡利爾足跡不同於此前的發現,邢立達等人據此確立一新種以作區別,名為蓮花卡利爾足跡(Caririchniumlotus),種名為“蓮花”,贈與化石標本產地的紅岩村蓮花保寨,當地村民曾將該種恐龍足跡誤認為蓮花遺蹟。蓮花卡利爾足跡在綦江恐龍足跡群有著大量的發現,包含了成年個體與未成年個體,而且其中部分足跡附帶有前足跡,這些不同個體留下的一行行足跡在懸崖上顯得非常壯觀。
通過對蓮花卡利爾足跡的研究,邢立達等人發現其造跡恐龍有著高度的社會性,並認為當鴨嘴龍類恐龍成長到4米時,將出現其行走模式的分水嶺,從後足行走開始轉為四足行走。此外,蓮花卡利爾足跡的發現還再次證明了,鴨嘴龍類恐龍前後足各趾間並沒有蹼狀結構。此前有觀點認為,鴨嘴龍類恐龍擁有蹼狀結構是為了方便水中划水運動。蓮花卡利爾足跡的大量標本顯示,所謂的“蹼狀結構”其實是趾墊而已。
此外,綦江恐龍足跡群還發現了獸腳亞目的敏捷舞足跡(Wupusagilis)和鳥腳亞目的炎熱老瀛山足跡(Laoyingshanpustorridus),均為新屬新種。

發現意義

綦江恐龍足跡群新發現的大量足跡,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多年來獸腳類、蜥腳類足跡較多,而鳥腳類足跡較少的局面。同時,對研究該地區在白堊紀時期古生態學有著重要意義。綜合附近峨嵋山地區以前發現的4種恐龍足跡和1種水生鳥足跡,表明夾關組存在一個物種相當豐富的恐龍動物群,至少包括了鳥腳類、獸腳類、甲龍類和古鳥類。這為將來在該地區白堊系地層中發現相關恐龍與古鳥的骨骼化石提供了確鑿的依據。恐龍足跡能提供諸多骨骼化石無法證實的信息,如恐龍運動速度就只能從足跡中獲取。據計算,除中國綦江足跡的造跡恐龍處於小跑狀態之外,其它都處於慢行階段。
對於綦江恐龍足跡群的發現,國內外古生物專家學者給予高度評價。其中,國際著名恐龍專家,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系(DepartmentofMuseumStudies,UniversityofLeicester)大衛·安文教授(Dr.DavidM.Unwin),表示:“在中白堊統地層能發現一個如此多樣化的恐龍足跡群實在難能可貴,這其中又以甲龍足跡最為重要和有趣,因為這是一類非常罕見的足跡。”。
目前,綦江恐龍足跡群正在進一步研究中,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能揭露出更多造跡恐龍的生活習性、古地理、古環境和埋藏環境等信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