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萵苣

蒙山萵苣

蒙山萵苣,多年生草本。高10—70cm,具長根狀莖。根圓錐形,棕褐色。莖直立,單生或數個叢生,具縱棱,不分枝或上部分枝。

基本信息

蒙山萵苣

種中文名: 蒙山萵苣
種拉丁名: Lactucatatarica(L.)C.A.Mey.
種別名:韃靼山萵苣、紫花山萵苣、苦苦菜
形態特徵:春季只具基生葉,初夏抽出花葶並開花。基生葉與莖下部葉灰綠色,稍肉質,長橢圓形、矩圓形或披針形,墓部漸狹成具翅的短葉柄,柄基半抱莖;葉片具不規則的羽狀或倒羽狀淺裂或深裂,側裂片三角形,邊緣具細小的刺齒,莖中部葉少分裂或全緣,莖上部葉較小,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無柄,有時全緣。莖頂為展開的圓錐花序,上生多數頭狀花序,梗不等長;總苞片3層,帶紫紅色,邊緣狹膜質,花全為舌狀,兩性,紫色或淡紫色。瘦果長橢圓形,長約5mm,灰色或黑色,不壓扁或稍壓扁,具5—7條縱肋,並有1mm長的短喙,冠毛單毛狀,白色(圖94)。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各地。西北至新疆、西南達西藏的西部邊陲(日土、扎達),國外產於歐洲、蘇聯中亞至西伯利亞、蒙古以及阿富汗、伊朗和印度克什米爾地區。
生物生態特徵: 蒙山萵苣5月初返青,花果期一般為6—9月,秦嶺北坡為5—9月。在寧夏銀卅地區定株觀察蒙山萵苣的生長發育節律是:5月上旬萌發,7月中旬以前只具蓮座葉叢,(株高3.2cm),7月中旬抽出花葶;8月下旬現蕾(株高16.3cm);9月上旬始花(株高25.1—26.3cm);9月中旬進入盛花期(株高26.8cm);9月下旬花謝,10月上旬種子成熟(株高25.9cm);10月中旬枯黃。盛花期單株鮮重9.5g,莖葉比為2.3:l。蒙山萵苣為根櫱性植物,在土表5cm以下有橫行的水平根,褐色,直徑0.3—0.5cm,上生纖細的側根。水平根向下生長垂直根,可深入土壤50cm左右,直徑0.2——0.3cm;水平根向上垂直產生分櫱,伸出地表,形成分櫱枝。每一分櫱枝在近地表處又產生細短的不定根,可以吸收土壤表層的凝結水。蒙山萵苣是中生耐鹽植物,對氣候乾旱有一定的適應能力。習生於草原地帶,以至半荒漠地帶固定的沙丘、沙地、黃土溝岸以及湖濱、河灘的鹽漬化草甸群落內。例如常見於內蒙古西部以及寧夏黃河沖積平原的芨芨草(Achnatherumsplendens)、角果鹼蓬(Suaedacorniculata)鹽生草甸中,或鹽生的矮小蘆葦(Bhrag–
mitesaustalis)群落中。同時伴生的植物有匍根駱駝蓬(pega–numnigellastrum),二色補血草(Limoniumbicolor)、虎尾草(Chlorisvirgata),苦苣菜(Sonchusoleraceus),鋒芒草(Tragusmongolorum)、西伯利亞蓼(Polygonumsibiricum),鹽地風毛菊(Saussureasalsa),白莖鹽生草(Halogetonarachnoideus)等土壤為輕鹽漬化的草甸上。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河流沖積平原的沖積沙壤土上,蒙山萵苣與牛皮消(Cynanchumsi–
biricum),脹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蘆葦、假葦拂子茅(Calamagrostispseudophragmites)等一起生長在河岸胡楊(Populesdiversifolia)林內,土壤沙質,鹽漬化較輕,地下水位約3—6m,水分條件較好。在西藏最西部,蒙山萵苣生長在湖濱河灘地的鹽化草甸中,地表多沙礫,海拔達4100—4300m.
飼用價值: 為中上等飼川植物,各種家畜都採食。植株柔軟,適口性良好,又富含營養,家禽、豬、兔最為喜食,牛、羊、馬採食葉子和幼嫩的花。挖取幼嫩葉子和直根,浸泡後除去苦味,可做蔬菜。蒙山萵苣的化學成分與能值含量見表94.蒙山萵苣也是一種中草藥,藥用其地上部分。春夏季採收,鮮
用或曬乾、切段備用。據分析,全草含蠟醇、轉化醣、膽鹼、酒石酸,乳汁中含氧化酶、彈性橡膠、甘露醇、左旋肌醇、苦味質等.藥用可清熱,解毒、活血、排膿,主治痢疾、腸炎、瘡癤癰腫、痔瘡等.

相關條目

NETSOZ綜合搜尋V3.0

淘寶用戶強力搜尋引擎V2.7

百度電郵搜尋(BaiduMailScan)V2.6

超級PingV5.1.7

電鷹網路娛樂平台V4.4.0.0正式版

飛翔企業名錄搜尋王V3.0

閃電論壇群發V3.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